內容簡介
二疊紀(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分為早二疊世,中二疊世和晚二疊世。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範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拼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範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代的面貌。
生物圈重大變革時期
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是地球生物圈發生重大變革、更替的時期。在二疊紀晚期,全球發生了地質歷史中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橫板珊瑚、蜓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絕滅,腕足動物、菊石、棘皮動物、苔蘚蟲等也遭受嚴重的打擊。二疊紀晚期的生物滅絕事件造成了地史中最嚴重的生物危機,研究表明:陸生生物大約70%的科未能擺脫滅絕的命運;海洋中則至少有90%以上的物種在這一時期消失,導致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群落迅速退出歷史舞台,為中生代由現代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硬骨魚構成的內生、移動生物群落的崛起創造了條件。這次滅絕事件對魚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軟骨魚中的肋刺鯊類此時繼續發展,鏇齒鯊和異齒鯊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二疊紀時兩棲動物大量繁榮,常見的有迷齒類的蠑螈;爬行動物繼續發展,代表分子有中龍等;哺乳動物的先驅——溫血爬行動物獸孔類開始發展。植物的面貌在二疊紀晚期也發生重要變革,出現了繁榮於中生代的裸子植物如松柏類和銀杏類。中國二疊紀植物群以大羽羊齒植物群為特徵,稱為“華夏植物群”。二疊紀的植物景觀特點說明古生代的植物已趨衰退,逐漸過渡為另具一格的中生代植物。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生物礁
早二疊世的生物礁主要分布於泛大陸的北緣陸棚、烏拉爾山脈的前陸盆地以及哈薩克斯坦近裏海盆地。早期的礁為Palaeoaplysina礁和葉狀藻組成的礁,而晚期的礁主要出現於阿丁斯剋期,為Shamovella和苔蘚蟲組成的礁。
中二疊世棲霞期的生物礁是由苔蘚蟲、海綿和Shamovella組成。全球分布十分有限,且研究程度較薄弱。茅口期的礁在世界上廣泛分布,北美瓜達魯普山脈的卡皮坦礁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礁,被視為礁的模式。茅口期的礁以海綿——古石孔藻的大量出現為特徵。Shamovella和古石孔藻是其包覆生物。以珊瑚為骨架的生物礁僅見於阿曼和日本的北上山地。
晚二疊世吳家坪期的礁以西歐鎂灰岩統盆地的礁為代表,這些礁的類型簡單,由疊層石或苔蘚蟲組成。長興期的礁以中國南方最為典型,類型多樣,生物十分豐富,以海綿、珊瑚為主要造礁生物。
總的來說,除了Palaeoaplysina以外,二疊紀生物礁基本上分布在南北緯30o之間,因此它們代表溫暖氣候條件下發育成長的礁,與現代珊瑚礁的分布十分相似,並具有與其相似的生態條件。
二疊紀是全球構造活動與岩漿活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安加拉古陸開始與波羅的古陸碰撞,形成烏拉爾山脈,超級大陸最終形成;在西伯利亞及我國西南地區有大規模的玄武岩形成;全球海平面發生劇烈的升降。陸地上出現了大型地內陸盆地。氣候變得乾燥炎熱,。複雜的構造運動及劇烈的環境變化促使了生物界的重要變革。
二疊紀時期陸地上的主要動物是兩棲動物,但爬行動物開始發展。二疊紀末發生了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90%至95%的海洋生物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