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古代種子蕨植物除少數發現“種子”(胚珠)外,大多數的蕨型葉按照小羽片(小葉)的形狀、脈序及葉軸的分枝形式,在各種形態屬名下記載,如楔羊齒、脈羊齒、座延羊齒、齒羊齒、畸羊齒、大羽羊齒等。雖然有些形態屬如楔羊齒在種子蕨類和真蕨類都可有這種葉型,但歸入此形態屬名下的種則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在地史時期的分布中有一定規律,可用於劃分、對比地層確定其時代。
生長環境
始現於晚泥盆世,石炭二疊紀極盛,中生代逐漸衰退,滅絕於白堊紀。
分布範圍
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期相當普遍。
演化
種子蕨是在石炭紀時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體。它們有蕨類般的樹葉,但是與真正的蕨類不同。因為種子蕨是帶有種子的植物,或稱裸子植物。這代表它們不像真正的蕨類需要水來繁殖,是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間的過度類型。種子蕨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期相當普遍,但在白堊紀初期滅絕。
下屬分類
種子蕨類的分類有不同意見,可作為一個綱屬於裸子植物門,亦可獨立為一個門。種子蕨綱包括 9個目:①皺羊齒目,出現於石炭紀;②髓木目,出現於石炭二疊紀;③美籽目,出現於晚石炭世;④蘆薈羊齒目或美籽目,出現於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⑤開通目,出現於三疊紀至白堊紀;⑥兜狀種子目,三疊紀;⑦盾形種子目,三疊紀;⑧舌羊齒目,出現於二疊紀至三疊紀;⑨大羽羊齒目,出現於 二疊紀至早三疊世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