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當時中央政府與越南的隸屬關係
公元前207年,趙陀在廣州建南越國統治著廣大的嶺南,其中也包括現在的越南河內地區。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遣路博德和楊仆討趙氏,平南越國,改設交趾部,分為9郡。從此,越南正式併入中國版圖,開始了越南1000多年的北屬時期。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交州”(交趾)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帶去了先進的文化與先進的生產力。
漢朝對南越的經濟及文化方面的影響
漢武帝平南越,將其地分為南海、蒼梧、合浦、鬱林、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加上儋耳、珠崖共九郡。漢武帝增開日南郡,說明中國中央封建王朝對其統治日趨細密,封建郡縣制正穩步發展。各郡中設立太守處理郡內政務,並設刺史監察各郡。只是在交趾郡中仍然保留雒侯雒將制度,讓其保持對部落的統治權。②對於交趾、九真、日南這些“初郡”,漢朝採取了十分寬鬆的統治政策。政治上“以其故俗治”,經濟上也不用上交賦稅。兩漢之交,兩位偱吏對交趾、九真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西漢末年平帝時錫光任交趾太守,他致力於開化事業,教導人民禮儀。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任延任九真太守,“任延便教民犁耕,墾闢田地,因而不久,該郡百姓充給。任延又教民嫁娶禮法,並令郡內長吏各省俸祿,以賑助貧無娉禮者。”③錫光、任延“教其耕稼,別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儀”④,對當地經濟的開發和封建文化的灌輸做出了貢獻,得到了人民的熱愛。隨著交州地區的開發,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也漸趨頻繁,中原移民不斷增加。“後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語言,漸見禮化。”⑤這些移民的到來,不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封建生產關係和封建文化。其成為帶動交州邁向封建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征起義的原因
史書中的記載
在錫光、任延離任後,蘇定任交趾太守期間,於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爆發了二征起義。關於二征起義的情況,史籍有以下記載:
“至十六年,交趾女子征側及其妹征貳反,攻郡。征側者,麋泠縣雒將之女也。嫁為朱鳶人詩索妻,甚雄勇。交趾太守蘇定以法繩之,側忿,故反。於是九真、日南、合浦蠻里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交趾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⑥
“《嶺南摭怪》載:按史記二征夫人姓雒氏,姊名側,妹名貳,峰州麋泠人,交州雒將之女子也。側嫁於朱鳶縣人詩索為妻,甚有雄勇操守,能總決機權。時交州刺史蘇定貪暴好殺,州人苦之。側仇定之殺其夫,遂與妹貳往起兵攻定,陷交州,以至九真、日南、合浦諸郡皆應之,略定嶺南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始征氏焉。”⑦
《水經注》(卷三十七)引《交州外域記》載:“後朱雒將子名詩,索麋泠雒將女名征側為妻,側為人有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皆屬征側,為王,治麋泠縣,復交趾、九真二郡民二歲調賦。”⑧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載:“庚子……春二月,交趾女征側起兵攻太守蘇定。逐之,自立為王。……太守蘇定為政貪暴,殺其夫,乃與妹征貳舉兵攻陷州治。”⑨
從上述各書的記述來看,二征起義的原因或是因為替夫報仇,或是由於受到蘇定的鎮壓。只是提到了二征起義的表面原因,並沒有說明起義的深層次原因。
起義爆發的原因
其實,這次起義的爆發有著深層的原因,這與漢朝統治者對交趾郡實行的統治政策的改變有關。漢初,由於交趾地區地處邊遠,尚處於由原始的部落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行政組織也很鬆散。因此,西漢王朝只是委派郡守管理各郡,郡下的各縣,則由當地的雒侯雒將進行管理。“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灘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後南越王尉佗舉眾攻安陽王。”⑩這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各郡太守由中央政權委派,他們按照封建方式統治,並力圖將封建制度滲透到交趾各地;另一方面,縣級單位的權力仍由雒將奴隸主掌握,他們仍按照奴隸制管理,並維持這一落後制度。因而,由於東漢政權加強了對交州地區人民的統治與剝削,在以郡守和縣令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與交趾奴隸主貴族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個矛盾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封建儀禮的傳揚,開化事業的開展。這就涉及到了交趾地區故有的風俗,這對交趾地區的雒將構成了威脅;二是東漢時,交趾等郡已經喪失了“初郡”的地位,東漢政府開始徵收“調賦”,這就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再加上在移民過程中漢族地主和依附外族政權的本地人,搶奪公社田地,使雒民淪為農奴,引起人民的反抗。
由於東漢政府加強了對交趾地區人民的統治和剝削,導致政府和當地雒侯、雒將、雒民的矛盾加劇,這必然成為二征起義的社會原因。
二征起義的過程
二征起義的初使階段
根據越南河西省山西市一帶的傳說,征氏姐妹出生在交阯郡麊泠縣(今越南永福省安朗縣)的一個雒越族軍人家庭,是古代雄王的外曾孫女謾善(ManThiện)的女兒。征側的丈夫詩索(ThiSách)則是朱鳶縣(今越南河西省、河南省地區)雒將的兒子。[1]當時東漢所派遣的交阯太守蘇定是一個“張眼視錢”的財迷。[2]二征夫人從小耳濡目染軍事技能和漢朝官吏的橫徵暴斂。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雒將詩索被蘇定處死後,征氏姐妹在喝門舉兵,攻取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蠻夷紛紛回響,漢朝太守蘇定逃往南海郡。[3]征氏姐妹總共奪取了65座城池,許多駱越軍人順從她,征側被推舉為“征王”。[4]交阯刺史和各個太守只能自守。史稱征朝,活動範圍南達今越南中部,北到今廣西欽州、北海、防城等地。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二征起義爆發,“蠻里皆應之”,略定六十五城,“交趾刺史及諸郡太守僅得自守”,東漢的州郡政權受到沉重打擊。起義勝利後,二征減輕了交趾、九真人民的負擔,以取得人民支持。二征起義的平定
得知征氏姊妹之事後,漢光武帝下詔令長沙、合浦、交阯郡製造車船,修築道路、橋樑,儲備軍糧。建武十八年(42年),派伏波將軍馬援、伏樂侯劉隆和樓船將軍段志率漢兵八千和交阯兵萬餘共兩萬軍隊和兩千艘車船,水陸並進,南征交阯。征王和諸將發兵到浪泊(今越南仙山)與馬援軍激戰,因力單勢薄,敗退錦溪(今越南永福省安樂縣)。次年(43年)5月馬援擊敗二征,二征戰敗而死。繼而在九真消滅二征餘部都羊[5]。三百餘名反抗軍首領被俘,流放至零陵,交州諸郡平定。建武二十年馬援回軍,功封新息侯。 馬援在平定二征起義的過程中,“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可見,馬援不僅平定了二征的起義,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馬援在當地興修水利,安撫民心,對戰後交趾的重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建武二十年馬援回軍,功封新息侯。二征起義的戰後重建
馬援不僅平定了二征的起義,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戰後交趾的重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一,廢除了雒將制度,將郡縣制度進一步延伸到縣級。馬援在征服九真後,又“徙其渠帥三百餘口於零陵。於是領表悉平。”雒侯雒將的奴隸主貴族遭到鎮壓,改變了雒將把持各縣的現象。“悉定郡縣為令長也”“為了加強管理,還把原來一些區域過大的縣劃分為幾個較小的縣。”“馬援在占據了這裡的各城邑以後,也修城郭以設駐守屯軍和象交趾一樣置郡縣。”“過去在縣一級世襲的雒將制度被廢除。北方封建王朝派遣官吏到交州直接管轄各個縣(整個交州—自廣南省到北部—共設有三郡五十六縣)。”在馬援的經略下,交趾、九真地區的郡縣制度得到了發展。
其二,廢除了奴隸制的法律,推行封建法制。在交趾地區流行的是奴隸制的制度,在解決村社成員的衝突時,習慣法常常起著重要作用。馬援“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雒越奉行馬將軍故事。”馬援廢除舊的習慣法,代之以封建的法律制度,將交趾地區的封建化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保留了下來。
對於二征起義的評價
總之,二征起義的爆發有著交趾地區社會發展的深層的原因。二征起義應該說並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起義,而是當地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反對東漢王朝封建化的武裝叛亂。它所建立的政權,旨在維護其雒將制度,避免當地奴隸主貴族利益受到損害,其影響也只限於當地雒將所控制的交趾、九真地區。其本質是維護落後的奴隸制度,反對封建化,是違背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的。二征起義表現出了越南民族意識的發展,“二征起義的爆發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覺醒。”從此越南開始了尋求民族獨立的嘗試。
馬援平定交趾,不僅僅是消滅了起義,更為重要的是把他將封建的生產關係帶到了這裡,取代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二征起義之後,雒將制度宣告結束,也就是家長式的奴隸占有制宣告結束”。交趾地區的社會歷史進入到了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指出:“(二征)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的客觀結果卻促使外族的統治者不得不發展郡縣制度與較之以前更為深刻的封建生產關係,因此,甌雒社會開始進入到一個屬於封建制度範疇的新的發展階段。”馬援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對越南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越南社會的封建化也基本完成。
戰爭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現象,現代如此,封建社會更如此。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國與國軍閥之間的戰爭錯綜複雜,被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的鬥爭更是沒停過。秦末有陳勝吳廣,漢末有綠林赤眉。交趾地區在西漢末東漢初也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二征起義。這本來是被統治者反抗統治者的鬥爭,或者說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體現,是當時中國農民大起義的組成部分,可是被越南人寫成是反對中國民族侵略的歷史。征側征貳姐妹當作民族英雄被供奉至今。不是說兩征不應該奉為越南人的民族英雄,只是把本是與黃巢一樣的起義英雄變成仇恨中國的火焰世代相傳,實在讓人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