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乾漆,別名:漆渣、漆底、漆腳、續合筒、黑漆。英文:Dried Lacquer。
乾漆是生漆中的漆酚在蟲漆酶的作用下,在空氣中氧化生成的黑色樹脂狀物質。在中醫中一般做活血藥,有破瘀、消積、殺蟲之功效。
製成方法
方法一:採收和儲藏:割傷漆樹樹皮,收集自行流出的樹脂為生漆,乾固後凝成的團塊即為乾漆。但商品多收集漆缸壁或底部粘著的乾渣,經緞制後入藥。
方法二:取擦淨的乾漆砸成小塊,置煅鍋內,上覆一口徑較小的鍋,上貼白紙,兩鍋沿的接合處,用黃泥封固,加熱煅至白紙呈焦黃色為度。停火燜涼,取出打碎即成。或置鍋內炒至煙盡、焦黑存性亦可。
原植物
形態特徵
漆樹為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色柔毛;冬芽生枝頂,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
奇數羽狀複葉螺鏇狀,互生,長22一75厘米;葉柄長7一14厘米,被微柔毛,近基部膨大,半圓形,上面平;小葉4一6對,小葉柄長4一7毫米,卵形、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一13厘米,寬3一6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偏斜,圓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無毛或中脈被微毛,下面初有細毛,老時沿脈密被淡褐色柔毛;例脈10一15對,兩面略凸,膜質至薄紙質。
圓錐花序長15一30厘米,被灰黃色微柔毛;花雜性或雌雄異株,花黃綠色;雄花花萼5,卵形,長約0.8毫米;花瓣5,長圓形,開花外卷;雄蕊5,長約2.5毫米,著生於花盤邊緣,花絲線形,花葯長圓形;雌花較雄蕊小,子房球形,1室,徑約1.5毫米,花柱3。果序稍下垂,核果腎形或橢圓形,不偏斜,略壓扁,長5一6毫米,寬7一8毫米,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後不裂,中果皮錯質,具樹脂條紋,果核棕色,與果同形,長約3毫米,寬約5毫米,堅硬。花期5一6月,果期7一10月。
分布環境
漆樹主要分布於亞洲溫暖濕潤地區,東經97°一126°,北緯19°一42°之間的廣大區域,生於海拔800一2800(3800)米的向陽山坡林內。
生漆主產分布區年平均氣溫在8一17℃,年降水量1000一16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一85%。
漆樹對土壤條件: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發育的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長;對土壤pH值要求不嚴,而對土壤物理性質要求較高。喜光照,忌風,宜於背風向陽山地。
秦嶺、大巴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等山脈一帶最為集中,是中國漆樹的中心產區。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以外,中國各地均有分布。
中醫中藥
功能禁忌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破瘀血,消積,殺蟲。用於婦女閉經,瘀血症瘕,蟲積腹痛。
用藥禁忌:孕婦及體虛無瘀者均宜慎服。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本品呈不規則塊狀,黑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有蜂窩狀細小孔洞或呈顆粒狀,有光澤。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具特殊臭氣。遇火燃燒,發黑煙,漆臭更強烈。以塊整、色黑、堅硬、漆臭重者為佳。
中藥化學鑑定:理化鑑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置熱水浴中加熱5min,放冷,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一2滴,顯墨綠色。(檢查酚類)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漆樹樹脂經加工後的乾燥品。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2一4.5g。外用:燒煙燻。內服宜炒或煅後用。
出處
《中華本草》
相關新聞
2010年亞運前,廣州市政府去華東考察,學到用黑漆替代瀝青的方法,耗資4920萬元將市內16座高架橋的路面刷黑。8月16日,廣州市建委宣布,經過兩年試驗,發現黑漆塗路不能滿足廣州實際要求,將停止使用,任其自然脫落,改鋪瀝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