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乾東五所指的是如意館、壽藥房、敬事房、四執庫和古董房。乾東五所位於內廷東路、千嬰門以北,西臨御花園。因其位在東六宮之北,故亦稱“北五所”。
建築特徵
乾東五所始建於明朝初,與內廷西路乾西五所對稱,通常認為東西五所合為“天干”之數,與東西六宮合為“地支”之數相應,體現了陰陽五行思想對紫禁城總體格局的影響。
建築構成
乾東五所由5組建築構成,從西至東分別稱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有南北3進院落,前院南牆正中開黃琉璃瓦歇山頂門1座,門內1座木影壁屏門。前院、中院均為“一正兩廂”式的三合院格局,中院東南隅有井亭1座,後院進深較淺,只有正殿,黃琉璃瓦硬山頂。除主要建築之外,各所還分別有一些配房,位置和數量因各所的情況而有所不同,從而使其布局整體相同中又略具變化。各所之間有矮牆相隔,彼此獨立;矮牆上開設小門,又使其互相連通成一體。三所後宮牆西北隅開隨牆小門1座,為乾東五所通北橫街的唯一通道,平日關閉,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進行打掃或有事時才開啟。
建築歷程
清代乾隆初期將乾西五所改建為漱芳齋、重華宮、建福宮及花園,明代的格局已不復存在,而乾東五所卻基本保持著明代的格局,只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進行了重修。
清初,乾東五所為皇子居所,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後,自頭所到五所分別改為如意館、壽藥房、敬事房、四執庫和古董房。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諭旨將三所、四所的裝修拆挪到頭所、二所,並將後兩組建築修繕見新,供皇十五子(即嘉慶皇帝)成婚後居住。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十五子移居擷芳殿,頭所、二所仍作為皇子居所,直至嘉慶年間。目前在三所內還完好地保留著慈禧太后的御筆“敬事房”匾額,正殿明間脊檁上尚有清代晚期的彩畫。
如意館
大清宮廷有一個獨特的機構,名曰“如意館”,事實上就是皇家畫院。“如意館”設定在圓明園內,那裡集中了帝國最優秀的一批畫家,他們是中國文人的精華。像暢春園一樣,“如意館”的畫家負責整個圓明園的規劃和設計。
壽藥房
清內務府所屬機構。掌供應同治帝瑜妃、珣妃、瑨妃所用藥品,有醫師二、三十人。
敬事房
敬事房隸屬內務府,其最重要的職責乃是營房事,所謂“專司皇帝交媾主事者也”。皇帝與後,圮的房事都歸散事房太監管理。記錄。帝、後每行房一次,敬事房總管太監都得記下年月日時,以備日後懷孕時核對驗證。
皇帝與妃嬪行房,程式則複雜一點。每日晚餐完畢,總管太監就辜上一個大銀盤,裡面盛了幾十塊綠牌子,每塊牌子上都寫著一個妃子的姓名,這天,皇帝若沒有性慾,便說聲“去”:若有點意思,則拈出一塊牌子,翻過來,背面朝上,再放進盤裡。總管記住這個牌子,出來後將牌子交給手下——專負責背妃子進寢宮—直送到龍床上的太監。
屆時,皇帝睡覺了,則先上床,將被子蓋到踝關節處,腳露在外面;那太監先已在妃子房中將其脫個精光,隨即襄上大披風,一直背到寢宮,再扯去披風,將妃子放在床上。妃子則從暴露在二隻的“龍爪”這頭匍甸鑽進去,然後“與帝交焉”。
此時,太監退出房外,和總管守候窗外,敬候事畢。為防止皇帝中馬上風而死,時間稍長,總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時候了。”若皇帝興致高,裝聾作啞,則再喊一次。“如是者三”,皇帝就不能再拖延,而得“止乎禮”,招呼太監進房。
太監進去後,妃子必須面對皇帝,倒著爬出被子。君臣朝堂相見,臣子退下,是不能轉背而行、拿脊梁骨對著皇帝的,得面朝皇帝,往後移步,這叫“卻行”“臣妾”更不能拿光脊樑對著皇帝,所以只能這樣倒爬下床。太監再次用披風襄著她,背到門外。總管隨後進來,問:“留不留廠皇帝說留,就拿出小本本,記上某年萊月某日某時皇席幸某妃,若說不留,總管就出來,找準妃子腰股之間某處穴位,微微揉之,“則龍精盡流出矣”,實施人工避孕,避孕倘不成功,就得補做人流手術,因為本子上沒有記錄的房事,做了也是白做。
這個不太合乎“人道”的存檔制度,是頤冶皇帝從明朝學來,用以限制‘子孫淫豫之行”的。皇帝們肯定都不滿意這個“祖制”,但又不能隨意更動,於是設法規避,圓明園等行宮不必奉行存檔制,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年輕的鹹豐都住在圓明園。後來,圓明園被燒掉,慈禧又修了一座頤和園,難道她也怕敬事房的存檔。
四執庫
四執庫位於紫禁城東六宮和玄穹寶殿之後的乾東五所,專門存放皇帝的的各類服飾等物。
古董房
古董房:宮中存放古董的地方。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諭旨將三所、四所的裝修拆挪到頭所、二所,並將後兩組建築修繕見新,供皇十五子(即嘉慶皇帝)成婚後居住。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十五子移居擷芳殿,頭所、二所仍作為皇子居所,直至嘉慶年間。目前在三所內還完好地保留著慈禧太后的御筆“敬事房”匾額,正殿明間脊檁上尚有清代晚期的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