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濕疹(eczema )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淺層真皮和表皮炎症。本病病因複雜,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中醫統稱本病為“濕瘡”,依據其發病部位和性質的特點,又有不同的名稱,如“浸淫瘡”、“血風瘡”或“粟瘡”、“鏇耳瘡”、“渦瘡”、“乳頭風”、“臍瘡”、“腎囊風”和“四彎風”等。病因病機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濕瘡是由於稟賦不耐,風、濕、熱阻於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常因飲食失節,嗜酒或過食辛辣腥發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使濕熱內蘊,又外感風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於腠理,浸淫肌膚發為本病;亞急性者多與素體虛弱,脾虛不運,濕邪留戀,肌膚失養有關;慢性者因濕熱蘊久,病久傷血,血虛生風生燥,肌膚失去濡養而成。
西醫觀點
西醫認為濕疹的病因複雜,常常不是單一的,常因不同的個體以及疾病的不同階段而異。個體對各種因素的易感性或耐受性還可受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影響而增強或減弱。遲發性變態反應在發病機理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但並非所有濕疹均與此有關。發病的相關因素可能是內在的,或是外在的,在臨床上往往不易明確。外因常見的有魚、蝦、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皮屑、化妝品、肥皂、合成纖維等。內因包括慢性感染病灶,消化系統功能障礙,內分泌及代謝改變,血循環障礙如小腿靜脈曲張以及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精神抑鬱和過度疲勞等。 濕疹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往往有一定的家族傾向,這可能與遺傳的過敏素質有關。
臨床診斷
其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乳頭濕疹癌的初起症狀與乳房濕疹相似,如密集粟粒大的小疹或小水泡,皮膚基底潮紅,表面糜爛、結痂、脫屑及搔癢等。但二者在預後和治療上卻有很大差異,因此必須在發病初期鑑別出二者,以免擔擱病情。正確區分二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發病年齡:乳房濕疹多見於年輕女性,尤其是哺乳期女性,因乳汁刺激而發病者多見;而乳頭濕疹樣癌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在50歲左右。
2、臨床體徵:乳頭濕疹樣癌除了表現局部濕疹外,約有2/3的患者可在乳暈附近或乳腺的其它部位摸到腫塊,而乳房濕疹不會出現乳房腫塊。
3、病情發展:乳房濕疹患者一般會自愈,而乳頭濕疹樣癌患者會出現皮膚糜爛,且無自愈傾向,並且隨著病變的進展,乳頭可回縮或固定,乳頭部分或全部爛掉。
4、淋巴結:大部分乳頭濕疹樣癌患者可在腋窩觸及轉移腫大、質地堅硬的淋巴結,而乳房濕疹患者繼發的腋淋巴結,質地不堅硬,且活動度大。
5、細胞學檢查:乳頭濕疹樣癌患者做塗片細胞學檢查,可以查見癌細胞。
對於乳頭無故發生糜爛,或針對濕疹治療不見好轉者,往往需要考慮乳頭濕疹樣癌的存在。診斷時可以揭去痂皮,用鹽水棉球搽拭分泌物,做成刮片,進行細胞學檢查。若能查到癌細胞就可確診;若細胞檢查為陰性,仍不能排除本病的存在,應作病理組織切片檢查以確診。
中醫治療
化濕膏打破了西醫治療濕疹時因不明病因難以下手的傳統,將中醫的“調理生息”“養身自愈”等理念糅合其中,達到了“癒合人體免疫系統、自動消除過敏發炎”的功效。內含:黃連、苦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苦燥乃入心經,瀉心火,為治療濕疹之要藥。苦參清熱燥濕,味道苦、性寒。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藥性論》:“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與苦參搭配,治療濕疹效果顯著。
白鮮皮、地膚子——解毒療瘡,祛風止癢
白鮮皮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癢之功。地膚子辛、苦,寒。能清除皮膚中之濕熱與風邪而止癢。《本草原始》: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
龍骨——安神養魂、生肌斂瘡
龍骨重鎮安神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吐衄便血,崩漏帶下,瀉痢脫肛,潰瘍久不收口。
赤石脂、何首烏——淨水除濕、潤腸通便
《本草匯言》記曰:赤石脂“滲停水,去濕氣,斂瘡口,固滑脫,止瀉痢腸澼,禁崩中淋帶。”
何首烏潤腸通便、有截瘧、祛風、解毒之功效。適用於風疹瘙癢、瘡癰、瘰癧、痔瘡等症狀。
家庭防治
家庭用藥不建議使用激素類藥膏,一般使用純中藥,也可以使用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中藥外洗:黃連、黃芪、黃柏三味藥煎湯外洗,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作用,對急性或者亞急性濕疹效果較好。
2.清水洗臉:如果有濕疹在臉部不要使用太熱的水、香皂、肥皂、洗面乳等清潔,需要使用清水進行清潔。
3.抓撓有方:患濕疹後,不要燙洗、抓撓,越刺激濕疹部位,越會產生代謝產物,導致濕疹更加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