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
原名九子山。因山巒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為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詩人

九華山的風景
引得教徒們紛紛來這裡選擇道場。佛教於晉代傳入九華山。 《池

九華山的寺廟建築,頗有匠心,別具特色。從整體布局上,將九華山視為一頂天立地的仙人,以天台為首,東為背,西為面,化城為腹,五溪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託山勢,一破我國寺廟建築莊嚴雄偉、軸線對稱的傳統手法,從散亂中求和諧,因地制宜地進行大膽而精心的安排,使之具有外形為白牆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內部結構卻複雜多變的特點。大小寺廟從山腳下的五溪開始,到九華街形成中心,再過閔園,修上天台最高處。這些寺廟,或依山就勢,或居高臨下,或高低錯落,或迴旋曲折,形式各異,有疏有密。它們大多採用當地山村民居的建築形式,於樸實中見莊嚴。牆基用條石砌成;牆體多用塊石和泥板築造,白石灰抹光。屋頂除少數大殿採用歇山大屋頂外,都是硬山兩落水,覆蓋當地燒制的赭黑色陶瓦。寺屋一般為兩或三進四合院,設內天井,主要佛殿放在後進。殿內一般木格小窗,窗扇、門個別個槅或個供桌、神龕等製作精細,雕圖造型生動細膩。現存具有代表性的廟宇有甘露寺、祗園寺、化城寺、站不住腳 栴檀林、肉身寶殿、百歲宮、上禪堂、閔園尼庵、天台寺等。
九華山和佛教
祗園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寺東、東崖西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代幾經重修和增建,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寺前鋪石雕蓮花、金錢圖案甬道。寺內有彌勒佛、哼哈二將、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大型佛像。大雄寶殿高約13丈,覆以金黃琉璃瓦,飛檐畫棟,金碧輝煌。殿內的三尊敷金大佛,均有2丈余高,為九華寺廟佛像之冠。兩側牆邊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開山寺,坐落在九華山中心——九華街上。它背倚白雲山,南向芙蓉嶺,東有東崖,西為神光嶺,四山環繞如城。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僧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九華山志》記載,唐代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等建寺,請金喬覺居之。唐代建中二年(781年)闢為地藏道場,皇帝敕賜匾額,名“化城”。明代宣德、萬曆皇帝,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書匾額並賜金修葺。現存的廟宇,共有四進殿廳,除後進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的建築外,其餘均為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整個寺院隨地勢有層次地逐級升高,莊嚴古樸。寺廟門頭懸有“化城寺”匾額,門楣、斗拱和樑柱的鏤雕十分精緻。特別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龍盤珠,是木雕藝術的珍品。寺前有溪有田有街,圓形的廣場中間有一個月牙形的放生池,名月牙池。寺的後進藏經樓,現為佛教文物展覽館,這裡陳列有明代萬曆皇帝聖旨一道,御賜藏經一部共6777卷和貝葉經、金地藏的九龍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1300餘件。
百歲宮,又名摘星庵。這是在東崖摩空嶺的懸崖峭壁上建造起來的通天拔地的走馬通樓式宏大建築群。據宮前石碑記載,明萬曆年間,僧人海玉(號無瑕禪師,原河北宛平縣人),由五台山到此山,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而居,長年以野果為生,活了一百多歲。逝後三年,眾僧敬其年高德厚,遂建宮紀念。明代崇禎三年(1630年),皇帝敕

肉身寶殿,位於九華山神光嶺,是一座建在地藏墓地上的寶塔形建築,又名地藏塔,始建於唐建中二年,今存者為清同治年間重建。寶殿重檐歇山,頂覆鐵瓦,壁立紅牆,四周迴廊石柱環衛,雕樑畫棟輝映,譽稱“布金勝地”。殿內有7級木質寶塔,高約17米,呈八角形,每級有佛龕8座,內供地藏塑像,塔底層供地藏王大佛像,兩側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基、神台、殿內地面均鋪以漢白玉。寶殿入口為一凹廊,設長窗,上有“東南第一山”匾額,額上有“肉身寶殿”木雕豎額。殿前有百級石階(8l步)直通山門,又有天橋橫跨於百級石階之上,氣勢磅礴,極為壯觀。
肉身寶毆內和它的文物展覽室中,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有的還為皇室贈品,非常難得。唐至德年間鑄造的螭龍金印、“利生”玉印,明萬曆年間鑄制的龍印,都是封建帝王給肉身寶殿的贈品。此外,這裡還有明代皇宮中佛像前用過的銅供器,萬曆年間雕刻的石金龍,明代製作的能敲出八種聲音的“八音石”;清康熙年間鑄造的金地藏渡海坐騎地聽(又名獨角獸,長三尺,寬二尺,高二點五尺,重五百斤),等等。至於銅、瓷佛像、各種朝珠、念珠,以及佛教經典,這裡也收藏得不少,堪稱一座佛教文物寶庫。
九華山,既是佛教聖地,又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兩全其美,珠聯璧合,成為中外遊人和善男信女嚮往的理想勝地。特別是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傳統的廟會,全國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這裡舉行佛事、敬香等活動,並聚集在肉身塔周圍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鄉居民也紛紛上山交流商品物資,進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遊客、香客成千上萬,經聲佛號晝夜不歇,香菸繚繞,鼓樂陣陣,持續多日,呈現一派盛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