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侯山

九侯山

九侯山位於詔安縣城以北15公里,九峰並列,尊若公侯。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中心景區25平方公里,總面積226平方公里。據《漳州圖經》記載:“禹貢庶子封於會稽,其後子孫九人入閩,歿而為神,各主一山,故名”。九侯山以九侯禪寺為主體,歷來有十八景、二十四奇觀,被譽為“萬山第一”。“山峻、水秀、樹靈、洞幽”為山中四絕。1997年被評為福建省風景名勝區和福建省森林公園,2012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自唐代以來,這裡就已成為歷代文人名士遊覽休憩,避世講學的好去處。

地理環境

九侯山 九侯山

九侯山系烏山支脈,有九大山峰,最高為天柱峰,方圓十餘里,層巒疊嶂,煙嵐起伏。唐朝已成為人們賞玩和進香禮佛的勝地,至宋朝聲名大噪。

半山有九侯禪寺,始建於唐朝,宋淳五年(1245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及光緒年間(1875--1908)屢有修繕,為詔安主要寺院之一,俗稱九侯岩。前殿右邊有望海樓,登樓遠眺,煙波雲樹,風景如畫。寺旁福勝岩,別有風光,歷來為名流棲隱處。 寺前五儒書室,系天然石室,可坐數十人。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禁止“偽學”,金陵趙嘉客、臨汀伍仲求等五儒來此隱居講學,因名。山麓有一大石洞,名“陳吊洞”,相傳宋未元初,福建漢族、畲族人民起義領袖陳吊眼曾屯於此。山間峭壁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寺僧無礙所書“九侯名山”四大字,並有宋王十朋、明鳳汝芳、黃道周等名家的題刻。

遊人沿山勢拾級登山,仰望山門,大石崖上鐫刻的“九侯名山”四個擘窠大字呈現在眼前,它是元代名僧無礙所書,字形飽滿剛勁。步入山門,有兩座石壁如削摩空聳立,另一巨石仿佛從天而墜,緊夾於兩石壁之間,自成山門,其態勢奇特,堪嘆鬼斧神工。中間巨石橫書“天開”匾額,款署:雲南參政羅汝芳題,萬曆己卯縣尹鄧於蕃刻。天開門外右上側崖壁橫鐫“愛此奇岩”和“獨秀群峰”摩崖石刻。前石刻款署:楚雄守前詔安令孔繼書;後石刻款署:民國十三年元旦江連欽題。

九侯山 九侯山

天開門內,松風浩蕩,三伏天遊人至此,涼風沁懷,實為避暑名區。進了天開門,右側有一巨岩拔地凌空,上鐫“萬山第一”直書擘窠大字,旁署:此字得自溫陵,傳是宋王梅溪真筆,字之秀勁如其人,而作此品評亦惟斯岩足以當之,愛勒以鎮山門雲。時光緒柔兆閹茂之歲如月,晴溪林天翔跋。[溫陵、即泉州。王梅溪即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龜齡,浙江樂清人,乾道四年(1168年)任泉州知事。柔兆閹茂即丙戌(1886年)。林天翔,詔安縣城人,清鹹豐元年(1851年)舉人]。

天開門高崖上有一平面巨石,上可坐數十人,相傳古時有兩位仙人云游此山,曾在這塊石上畫一棋盤下棋,後人度就稱它為“棋盤石”。從天開門順著一段樹林掩映、林鳥啁啾的小道,翻過月案山崗可達“五儒書室”。它是由一巨石為屋頂天然構成的,室內可容數十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朝廷禁“偽學”,金陵趙嘉客、洛陽周直言、臨汀伍仲求等五位讀書人至此隱居讀書,後來考中成名,因題刻“五儒書室”於岩石上方,字型為橫行楷書,每字約0.50米。從“五儒書室”沿石階而下,向右行可上“天然橋”。橋面長約十數步,為石板天然構成。淙淙錚錚的“松澗”泉水穿橋下而過,人行在橋上,別有一番情趣。

史籍記載

九侯山風光 九侯山風光

宋《漳州圖經》記載:“夏禹庶子封於會稽,其後子孫九人入閩,歿而為神,各主一山”,故名。

《詔安縣誌·地理》記載:“九侯,固邑之第一名勝也。“後人好事者列九侯二十四景日:“九侯拱北,三極撐天。瓊岡紫霧,爐石清煙。天然橋上,風動石邊。日巔見海,雲室觀泉。黃禾滾浪,青犢眠田。雲纏樵路,日照僧磚。玉泉垂虹,太極洞淵。觀音洞口,石佛飛仙。石門天設,鐘磬禪軒。桃源深處,羅漢舊扁。宋儒書室,仙子棋盤。浣心泉石,洗耳澄川。”

主要景點

九侯山十八景

詔安民間歷代相傳又有九侯山十八景之說。分別是:天開門、棋盤石、五儒書室、松澗、羅漢洞、鯉魚石、天然橋、月案、望海台、雲根、三寶石、花瓶石、福勝岩石室、茶園、風動石、牛眠石、瀑布泉、香爐石等。

九候禪寺

九候禪寺 九候禪寺

“九侯禪寺”位於風景區中心,寺始建於唐代,宋代淳五年(1245年)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光緒年間均有重修。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為重檐懸山頂建築,由門樓、拜亭、正殿組成。進深五間19米,面闊24.5米,正殿兩側均隔3.5米巷道,東、西兩面各有廂房六間,名東齋、西齋,總面積為400平方米,現東齋已重修,西齋尚完好。寺門有一楹聯題刻:“如此名山能有幾,是真遊客不嫌多”。正殿祀三寶佛和十八羅漢,門樓上有樓閣,即“望海台”。遊人于晴日登樓望海,雲霞蒸蔚,帆影隱隱。寺記憶體有宋代名學者朱熹題字“西齋”橫匾,明代黃道周題字“洗心之藏”牌匾,宋代紹興十年(1140年)的石制“放生池”一口,明代、清代鑄鐘各一口和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的碑刻《九侯岩指南傳》。九侯禪寺對面有一長形小丘,其狀如案幾,又象一鉤新月,故名“月案”。“月案”上林木豐茂,地勢平坦,遊人大都喜歡在此歇息,觀景寫生。九侯禪寺左側就是有名的“雲根”摩崖石刻,字形為近來見方的大字楷書,旁署:明萬曆庚子季冬,楚人星海俞子咨益,邑人癸南鬍子士鰲,介庵沈子鐵,起岑蔡子肇慶同游題。[明萬曆庚子即1600年,俞咨益、未詳;胡士鰲,詔安四都上湖村人,明萬曆五年進士,曾任山東青州知府;沈鐵,詔安三都人,明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曾任江西九江知府等職;蔡肇慶,詔安三都岑頭村人,明萬曆十一年進士,曾任湖廣襄陽通判]。在“雲根”左而有一雲梯,梯階45,由條石砌成,遊客循級而上,可登懸崖。由於雲梯造勢直陡,遊客登梯而上,頗有直迫高危之感。每當春夏之秀,這裡常常雲霧繞罩,故有“雲根”、“雲梯”之名。雲梯左側有一棵名叫“重陽木”的參天大樹,是省級保護的古樹木。

松澗

“天然橋”右上方是“松澗”,其洞口之上鐫“松澗”兩字石刻。洞口內右側有“滌盡煩襟”的石刻,旁署:乾隆丙午、沈攸書。(乾隆丙午即1786年),“松澗”泉邊有一塊“試劍石”,相傳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巡視九侯山時,試劍所留下的遺蹟,至今劍痕猶在。原“松澗”周圍廣植松樹,近泉處有一松樹和柏樹合抱的大樹,茂盛的枝葉,團如翠蓋,今已不存。泉水從洞口湧出,共聲勢若奔雷。泉水清洌甘甜,遊人入山,常攜帶容器,貯水加泡茶品嘗。

羅漢洞

“松澗”泉邊又有一天然石洞,以前曾置降龍、伏虎二尊羅漢,故名“羅漢洞”。洞內光線昏暗,可容數十人。

鯉魚石

在飛瀉直下的“瀑布泉”下有一巨石,長二十餘米,名“鯉魚石”,在湍急的流泉中其狀如鯉魚躍浪,形象逼真。泉水下游處又有一巨石如鯉,魚頭露出水面,如鯉魚沖水,“魚嘴”上有泉水源源吐出,被稱為“鯉魚吐珠”。

福勝岩石室

登上雲梯後可達“福勝岩石室”,福勝岩石室位於九侯禪寺寺後的山崖上,由天然巨石嵌崖覆蓋為屋頂,前面沿懸崖嵌砌條石為牆,寬約4米成前廳。有“福勝岩”門匾,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2年)題刻,對聯為“福份占名山,僧原傍佛;勝游來淨域,人似登仙”。石室內祀佛像,俗稱“循地佛”。後廳窄而長,可容納多人,石室前為平台,遊人在此眺望,遠近風光盡收眼底。福勝岩石室始建於唐代,宋代重和元年(1118年)重修,宋末省元、邑人沈子真義不帝元,舉家隱居在此,其事見《福建通志》。石室內現存宋代重修石刻。福勝岩石室左側後面有天然石筍雕成的飛來佛像。相傳,飛來佛與遁地佛相約同時往九侯山,約定誰先到誰得住福勝岩寶地。靠飛天的飛來佛先到,便洋洋得意地進入石室正位端坐,遁地佛後到,見石室已為飛來佛所占,就故意蟄伏地下不出來。飛來佛坐等很久,心想,土遁速度慢,與其在此呆坐,不如到外面觀賞風景。就走出石室看風景去了。遁地佛趁此機會走出占了福勝岩寶地。飛來佛回來後,無奈只好借石室後側棲身。石佛上蓋佛亭,亭頂為六角懸檐式,造形小巧玲瓏,別具風貌。亭口木匾署“飛來”二字,石柱鐫一楹:“飛來迦葉經千劫,坐對蓮花第一峰。”福勝岩石室右側懸崖上有一巨石,狀如花瓶。上有一樹盤根石下,樹幹緊貼入石面,依石弧高度向高伸展。此樹枝葉繁茂,樹冠距石上高約一丈,遠遠望去,酷似花瓶插花,故名“花瓶石”。飛來佛亭前面地勢平坦,以前有一天然“茶園”,今已不存。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免票:兒童1.4米以下免票;現役軍人憑相關證件免票。

優惠:6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購老年票10元。

交通信息

公共運輸

於詔安南站高速路口下,至深橋三叉路口,向東往詔安縣城走約200米,從左邊路口進入,沿水泥路走15公里,即到九侯山。

自駕

漳州-江濱路-瀋海高速-招銀港/廈漳大橋/海滄/廈門方向-東園特大橋-邱城分離式立交橋從詔安(東)/G324出口離開-詔安東互通-G324-X552-九侯山風景區。

福建漳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