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納塔

乜納塔

乜納塔又稱" 貴德白塔" " 彌勒塔" .相傳塔基底部埋有避水寶珠,經黃河千百年沖刷,仍不坍塌,被譽為 " 避水寶塔 .乜納塔初建於唐代,《安多政教史》中記載,吐蕃贊普赤熱巴巾曾北徵到此,與漢藏交界處建成此塔,塔內貯有其髮髻.清嘉慶十一年,重建此塔,並飾以鎦金頂,造型與北京白塔相似,稱為青海" 第一塔 " ,頗負盛名.乜納塔高約 30 米,邊長 18 米,為五層土築磚包結構,塔內塑有千眼佛一尊,清康熙年間在此建成乜納寺. 2010 年將投資 700 萬元重建寶塔,並改善其道路、綠化,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將其建成獨具藏傳佛教特色的旅遊景點.

簡介

乜納塔,又稱“米納塔、彌勒塔、鎮水塔”。相傳塔的基部有辟水寶珠,經黃河千百年沖涮仍不坍塌。此塔初建於唐代。《安多政教史》根據當地口傳記載,吐蕃贊普赤熱巴巾(即赤祖德贊806-841年)曾北徵到此,於漢藏交界處建成此塔,內貯其髮辮。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乜納五世崔臣丹貝尼瑪(1755-1817年)重建此塔並鎦金,塔高30米、基座5層方形,邊長18米,土築包磚、上建圓桶形佛龕,青磚砌成,白灰抹面,上豎13層柱狀寶頂座。上端裝有日月寶頂。寶塔雄踞黃河南岸,塔形宏偉壯觀,塔尖寶頂聳入雲霄,上看藍天白雲間金光四射,真是寶塔金頂與日月爭輝。若從西寧來貴德,一到阿什貢山口,寶塔金光閃閃,燦爛耀眼。據說建塔時僅寶頂鎦金就用去黃金50兩(寶頂殘骸現存省博物館),造型如北京白塔,故亦稱貴德白塔,是青海第一塔。

康熙年間(1662-1722年),在白塔附近建成乜納寺。清嘉慶七年(1802年)。乜納五世任塔爾寺第三十八任法台,隨後從塔爾寺請來大量佛像、唐卡和《甘珠爾》及宗喀巴師徒著作百餘函。同時,維修僧舍,振興乜納寺。乜納六世成年後,也多次去蒙古地區活動,募化布施,擴建乜納寺,為該寺鼎盛期,有寺僧30餘人。1956年再次進行擴建,其主體建築大經堂正面闊5間,進深9間,中間有4根通往,經堂為藏式平頂二層建築,近50間(面積286平方米),以青磚砌牆,邊麻為飾,雕樑畫棟,柏木鋪地,十分壯觀。寺內另建僧舍3院30間,其他房屋84間。是年底寺內有僧人20人,活佛2人(即乜納佛和黨額佛)。文革中因被青海省電影公司當倉庫,故原經堂等保存完好。此塔由乜納氏族建造管理,故名乜納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