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戰鬥精神的的內涵
創作主體需要在客觀對象的活的表現中熔鑄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觀對象也會以其真實性來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認識。這個“相生相剋”的的動態過程的結果就是新的藝術世界的誕生。而能夠促成這一過程深入進行的動力則是作家認識這一世界的思想力,體驗現實的感受力,投身於現實的熱情,和而稱之,即為“主觀戰鬥精神”。 胡風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觀力量的堅強,堅強到能夠和血肉的對象搏鬥,能夠對血肉的對象進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對象深入,深入到和對象的感性表現結為一體。”胡風“主觀戰鬥精神”理論的三大支柱:
1、“到處都有生活”說,即主張題材自由;2、“精神奴役創傷”說,反對以“民粹主義”立場將人民理想化,也不贊同貶低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
3、“世界進步文藝支流”說,強調“五四”新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