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風的危害性
中風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其發病和死亡率已躍居疾病譜的前三位。中風具有高發病、高死亡、高致殘及高費用等特點。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平均壽命延長,我國的中風發病率將繼續上升。中風發病前往往缺乏明顯的臨床症狀,一旦發病,重者偏癱或死亡,倖存者約75%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而且有1/4以上的中風病人在發病後1~5年內會再次發生中風,每次急性發病住院治療的費用高達萬元。2、哪些因素容易導致中風?
與中風發生有關的因素通稱為危險因素。國內外對中風的危險因素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並將中風的危險因素歸納為如下3類:第一類:無法改變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或民族、家族遺傳史。隨著年齡的增長,中風發病的可能性會增加,男性高於女性,黑人高於白人,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發生中風,家庭成員發生中風的可能性也增加。
第二類:可以改變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吸菸和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等,其中高血壓被認為是中風的首要危險因素。上述因素可以使中風發病的可能性增加,但經過控制或合理治療後,發病的可能性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三類:有望改變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肥胖、體力活動少、高脂飲食、酗酒、血液高凝狀態等。這些因素經過控制或治療後有希望使中風發病的可能性下降,但目前的研究還缺乏確鑿的證據。
具有上述一個或數個危險因素的人群通稱為易患人群。國內最新的研究發現,在上述易患人群中進行血液動力學檢測,約30~35%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指標明顯異常,表現為腦血管功能積分值低於75分。這些個體中風的危險性增大,他們是中風的高危人群。
3、為什麼會發生中風?
絕大部分中風事件是在腦血管動脈硬化基礎上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肥胖、頸動脈狹窄、吸菸和家族遺傳等中風易患因素的綜合作用,會導致腦血管的動脈硬化。病變較輕、進展速度較慢者,不會出現明顯的腦供血不足,發生中風的可能性也較小;病變較重者,會出現腦血管明顯狹窄或形成小動脈瘤,當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時,會在腦動脈內形成血栓,造成腦梗死(缺血性中風);或者腦動脈破裂,造成腦出血(出血性中風)。此外,還可因腦血管先天性動脈瘤或畸形造成血管破裂而致蛛網膜下腔出血,也可因心臟或動脈內血栓脫落而造成腦栓塞。中風的預測
中風發生,從表面現象看似乎是偶然事件,實際上是腦血管長期受損害的必然結果。因此,了解和掌握腦血管受損害的程度,可以預知中風發生的風險;針對受損的腦血管進行治療,可有效預防中風發生。腦血管的損害表現為結構損害和功能損害。結構損害是指腦血管動脈硬化而形成血管狹窄或小動脈瘤形成;功能損害是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和血液動力學異常。腦血管結構損害的檢測需要進行腦血管造影才能明確,由於該檢測方法有創傷,檢測複雜、昂貴,而且具有一定風險,對於大部分人不適用。而腦血管功能可以通過無創傷的方法進行檢測,常用的檢測儀器有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檢測儀和經顱多譜勒超聲檢測儀。前者的檢測指標較全面,而且具有反映腦血管功能的綜合指標,因此,該檢測手段更為適用。
臨床上患有短暫腦缺血發作、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中風相關疾病的患者應進行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檢測。通過檢測,能夠直接獲得定量反映中風發病風險的腦血管功能積分。正常人積分值為75分以上,50~75分為輕度異常,25~50分為中度異常,25分以下為重度異常。積分值越低,腦血管功能損害越重,中風發生的風險也越高。通常,75分以下者應引起重視,進行必要的預防。
中風預防簡介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不良飲食習慣是造成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可使熱量過剩,血脂升高,久而久之,血管壁、血液成分和血流速度都會發生改變;飲酒過多,血液中的血紅細胞可受到損害,從而會影響紅細胞的粘合力而引起血栓中風的預防
中風的預防應分兩個層次進行,即一般預防和重點預防。一般預防
(一)中風的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大眾人群,尤其是具有中風危險因素的易患人群進行宣傳教育和積極治療,以改變生活行為方式和控制危險因素。1 、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 在生活中,某些生活行為因素與中風發病的風險密切相關。如吸菸、過量飲酒、高脂飲食、久坐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狀態等。針對這些因素,應根據個體的情況進行調整和改變。如吸菸者應戒菸或限制吸菸量,飲酒應適量,避免過量飲酒;飲食成分中應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量,多吃水果、蔬菜、魚類、豆製品和乳製品;適量進行體力活動或體育鍛鍊;避免長期的精神緊張狀態,保持樂觀的心態,避免過度勞累。這些措施均有助於降低中風的發病風險。
2 、積極治療和控制中風的危險因素 中風是在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導致腦血管功能損害。當腦血管功能損害到一定程度,在誘發因素的促使下而發病。因此,一旦發現自己有與中風相關的危險因素,即應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治療和控制。例如,高血壓病患者應根據醫師的建議,調整好血壓水平,將血壓調整至 140/90mmHg 以下。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頸動脈狹窄和肥胖等患者也應到醫院就診,根據專科醫師的意見進行治療和控制,並制定相應的中風預防方案。
上述措施是中風預防的基礎,可延緩腦血管功能受損的進程,能使中風發病的風險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重點預防
(二)中風的重點預防則是在一般預防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檢測手段,從中風的易患人群中篩選出高危個體,進行重點的干預。1 、檢查腦血管功能,評估中風發病風險:腦血管血液動力學檢測是一種無創傷的腦血管功能檢測方法。腦血管功能積分能夠定量評價腦血管的功能狀況和中風發病的風險。正常人為 100 分, 75 分以下時提示腦血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分值越低,中風的可能性越大。在 55 歲以上的人群中,當積分值降低到 75 分以下時, 13% 的人在 5 年內發生中風,中風的風險是正常同齡人的 7 倍;當積分降低到 25 分以下時,平均每 5 個人中有 1 人發生中風,中風發病風險是正常同齡人的 14 倍以上。當腦血管功能積分降低合併有高血壓時,中風的發病風險更高。
2 、合理進行藥物預防:當腦血管功能受到損害時,即積分值在 75 分以下,除了按專科醫師的建議治療中風相關的疾病外,還應進行藥物預防。目前肯定有效的藥物有:
阿司匹林:國外研究認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00~300mg ,能使中風發病的風險降低,但只能降低 14% 左右。
祥鶴腦安:國內研究證實,每日服用祥鶴腦安進行預防,能使中風發病風險降低 50% 以上。服藥量可參考腦血管功能積分, 50~75 分,每日 2~4 粒; 25~50 分,每日 4~5 粒; 25 分以下,中風的發病風險很高,每日需要服用 5~6 粒。
他汀類藥: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他汀類藥如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藥,也具有一定的防止中風發病的作用。
其他:其他藥物預防中風的效果不甚明確,可根據醫師的建議選用。
3 、按時複查腦血管功能:當您按上述方法進行中風相關疾病的治療及重點藥物進行預防時,每年應複查腦血管功能 1~2 次。若腦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腦血管功能積分等指標上升,提示防治效果良好,否則應及時調整防治方案。
對於已經發生過中風的患者,在積極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要預防中風的復發。預防再發的措施與上述預防首發的措施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