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中赤地理位置優越,中岩公路與國道205線相連,中赤公路與省道306線相通,中赤育平村直通廣東廣福鎮,交通便利。境內7個行政村全面實現“三通”(即通電、通路、通電話)。境內為山地地形,山地多、平地少。中赤河自東西而入,接納十方溪、岩前溪、萬營溪,往西注入下壩鄉。中赤河從東向西穿流而過,水位比較平穩,可以常年流放木排。建國後每年有大量木材、竹子從這裡流放至廣東。全鄉社會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行政區劃
全鄉轄中赤村、上赤村、壯畲村、萬營村、下營村、平沿村、育平村7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中赤。350824205:~201中赤村 ~202上赤村 ~203壯畲村 ~204萬營村 ~205下營村 ~206平沿村 ~207育平村。
歷史沿革
中赤,宋代屬和平鄉,明時屬歸郡里。民國初設中赤區,民國29年(1940年)改為萬成鄉。蘇維埃時期屬中赤區,有二個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建國初先後劃入城廂區、下壩區。1958年4月設立中赤鄉,11月成立中赤公社。1960年2月併入下壩公社。1961年4月恢復中赤公社。1984年10月撤銷中赤公社,復設中赤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 | 9735 |
男 | 4851 |
女 | 4884 |
家庭戶戶數 | 261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9474 |
家庭戶男 | 4666 |
家庭戶女 | 4808 |
0-14歲(總) | 2866 |
0-14歲男 | 1394 |
0-14歲女 | 1472 |
15-64歲(總) | 5903 |
15-64歲男 | 3053 |
15-64歲女 | 2850 |
65歲及以上(總) | 966 |
65歲及以上男 | 404 |
65歲及以上女 | 56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9596 |
氣候環境
中赤地處亞熱帶地區,海拔高度190米,山地多、平地少,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無霜期310天,土地肥沃。自然資源
中赤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竹林木、水資源、礦產三大資源優勢。鄉內在壯畲、萬營村探明石英石礦。貫穿上赤、中赤、下營三個村的中赤河,水力資源約5000千瓦,目前建成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2820千瓦。中赤河流多處可供水電資源開發,有林地135萬畝,森林覆蓋率83.7%,林木蓄積量 30 萬立方米,立竹量79.95萬根。竹林2000畝以上村有壯畲、萬營。經濟建設
中赤經濟發展迅速。1987年農業總產值358.75萬元,有鄉鎮企業278家,年收入186.93萬元。至2001年實現社會總產值1.32億元,工農業總產值0.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95元。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形成了水電、造紙、竹木加工、釀酒等支柱產業。近年來,該鄉積極融入全縣“6+2”產業發展部署,圍繞“增加經濟新增長點,增加財稅收入,增加勞動力就業”目標,堅持內外並舉,內資外資並重,積極引資興辦“飛地”工業和“本地”工業項目。該鄉加強簽約項目和在談項目的跟蹤服務,以真誠感動業主,用實實在在的優質服務取信於業主,嚴格執行手續代辦服務,真心招商,細心服務,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努力營造扶商、親商、富商的發展氛圍。200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55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482萬元,工業總產值3069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長6.76倍和5.94倍。
2007年以來,該鄉新上項目8項,總投資5000餘萬元,至目前,已完成投資近4000萬元。
糧食生產
中赤鄉以栽種雙季稻為主。部分旱地種植甘薯、玉米等雜糧。1988年,全鄉糧食平均每公頃單產2960公斤。1988年以後以栽培雜交水稻為主,常規品種被淘汰,包衣種子育秧、旱育秧,拋秧代替了傳統的大田育秧,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2000年,全鄉糧食平均每公頃單產4680公斤。經濟作物
中赤鄉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烤菸、木薯、蕉芋;果樹有枇杷、柑橘、桃、李、柿等。1988年全鄉種植柑橘8.46公頃。2000年,引進優質苦瓜、蘿蔔、甘藍、馬鈴薯、夏陽白菜、檳榔芋等蔬菜品種在大田種植,大田種植結構得到大面積的調整,大田蔬菜種植面積469.2公頃(含複種),產菜10350噸;至年底全鄉有果樹217.33公頃,產量735噸,其中柑橘177.33公頃,戶均0.07公頃,油料作物12.27公頃,產量8.5噸;烤菸85公頃,產煙125噸;其他經濟作物8公頃。果園主要分布於中赤、上赤、壯畲、萬營村。林業生產
中赤有山林面積9733.33公頃,其中集體林地6800公頃,自留山1266.67公頃,國有林1393.33公頃。森林蓄積量30萬立方米。1988年後,執行砍造並舉方針,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各村以林場為單位組織勞力生產木材、造林更新。1996年,上赤村被林業部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至2000年,全鄉13年累計造林更新面積3297.33公頃,造林綠化率居全縣首位。鄉內竹林1988年只有6.903公頃,竹林面積擴大355.33公頃,立竹量2250株/公頃。同1988年相比,面積擴大348.4公頃和1125株/公頃。畜牧水產
1988年以前,鄉內農戶飼養豬、牛、兔和雞、鴨。1992年後,農戶飼養生豬有所發展,出現瘦肉型豬養殖專業戶,傳統的本地品種逐年被淘汰。到2000年,全鄉飼養瘦肉型母豬103頭,年出欄300頭以上的瘦肉型豬養殖專業戶2戶,100頭以上的有3戶,50頭以上的有8戶,瘦肉型豬的養殖普及率達20%。全鄉生豬出欄10910頭,牛出欄540頭肉類總產量達到1004噸,比1987年分別增長240%、1900%和70.14%;畜牧業總產值達到664萬元,比1987年增長10.18倍。1988年以前,鄉內農戶的水產養殖主要利用山塘、池塘飼養四大家魚,數量很少。1990年以後,隨著下壩電站、上赤電站、長豐箭電站的相繼建成,農戶充分利用豐富的庫區和河道水面資源,採取庫位和河道承包的形式,大力發展四大家魚養殖,同時,引進技術,推廣了羅非魚、鯰魚等名優特魚類的養殖。在養殖方式上,1995年始推廣網箱養魚新技術,提高了單位面積的養殖數量和產量。2000年,網箱養魚面積達3000平方米,全鄉水產養殖產量達120噸,水產養殖總產值達到49萬元,比1988年分別增長8.38倍和21.22倍。中赤河魚品質優良,味鮮肉嫩,遠近聞名,暢銷周邊鄉(鎮)和廣東市場。
鄉(鎮)企業
1988~1997年,鄉內創辦了機磚廠、機製紙廠、木製品加工廠、石英石粉廠等鄉(鎮)工業企業。同時,個體加工業、運輸業、商業、飲服業迅速發展。1997年開始,興建一批股份合作制小水電站,先後建成裝機容量為800千瓦的上赤電站、裝機容量為800千瓦的長豐箭電站及附屬電站、裝機容量為160千瓦的七星礤電站,將裝機容量125千瓦的橫石電站擴建成裝機容量640千瓦的中赤聯發電站。2000年,鄉內有小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為2400千瓦;有個體釀酒廠27家;全鄉有各類企業380個,從業人員1235人,鄉(鎮)企業總產值9418萬元,其中個體企業357個,從業人員935人,產值5442萬元。紙廠、木製品廠產品銷往台灣。電站電能併入廣東電網,售往廣東省。鄉村財政
中赤鄉鄉村財政比較薄弱。1992年後,隨著多種經營特別是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鄉村財力逐年增強。2000年,全鄉預算內財政收入70萬元,比1988年增長96.40%倍。基礎設施
1988年,有武平城關至中赤、中赤—上赤公路,總長31公里。1990年以後,先後開通上赤—岩前、萬營—下壩、中赤—平沿村,鄉內平沿村—育平村、萬營—下營村和育平村到廣東廣福鎮的公路,總長68公里。同時對縣道三角埔至壯畲段、萬營至中赤段公路路面鋪設水泥。2000年,全鄉7個行政村通公路,全長41公里;35個自然村通拖拉機路,總長33公里。下營渡口有平頭船2隻,共3噸位。全鄉有貨運汽車4輛、小型汽車5輛、龍馬車9輛、拖拉機13部、機車778輛。1988~1996年,由於本鄉交通不便,平沿、育平、下營村的郵件傳遞靠肩挑步行,隔日一班。1997年開始,實現腳踏車、機車傳遞郵件,每日一班,郵政服務水平大大提高。
1991年鄉內只有郵電局、林業站、銀行營業所各安裝一部載波電話。1996年10月購進程控設備,開通程控電話,實現鄉(鎮)電話交換自動化,專線專戶。1997年建成行動電話機站和無線尋呼站,開通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2000年,全鄉7個行政村都開通程控電話,通村率100%,736戶村民安裝固定電話,通戶率29.69%。
1988年,鄉內只有簡易的草木壩陂,供農田灌溉。1989年,建電灌站1個和800米長的中赤村防洪堤。1988~2000年,全鄉有水陂27個,水圳33條,水庫4座自來水廠1個,水電站5個(總裝機容量2400千瓦)。全鄉水利灌溉面積549.33公頃;有供電所1個,100%自然村用上電。1999年實施農村電網改造,2000年實現城鄉電網同網同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