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疊石鄉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達1846小時,年平均溫度16.20℃,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5.8℃,最冷日(一月)平均氣溫5.9℃,極端最高溫度38.5℃,極端最低溫度-6.7℃,無霜期268天左右,年降雨量2100毫米。農業主要有水稻、甘薯、檳榔芋、蔬菜、茶葉等,除庫口、馬尾等低海拔地帶種植雙季稻外,其餘地帶為單季稻;農作物播種面積23520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360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8010畝,甘薯播種面積7760畝,馬鈴薯播種面積2590畝,油菜籽播種面積1480畝,蔬菜播種面積1680畝,茶葉種植7800畝,採摘面積7200畝,枇杷、楊梅、桃等水果500畝。全鄉林業面積74781畝,黃梔子1000畝;速生豐產林300畝,板栗1100畝,森林覆蓋率為72%,有鄉辦萬畝里灣林場、南溪觀音堂茶場,草場資源廣闊,蕨菜、苦菜等天然綠色食品豐富,畜牧業較發達。疊石境內層巒疊際,山勢險要,主要山峰有六十七座,最高峰為牛前坪,海拔815.7米,鄉政府駐地疊石村海拔591米。疊石鄉地下礦藏資源豐富,銀洞礦山屬國家中型礦床,儲藏鉛、鋅,並伴生銀、銅、硫、鐵等十三種有色金屬,鉛鋅礦儲藏量為1437.7萬噸,平均品位為11.4%,還有大量的花崗岩、輝綠岩、凝灰岩、石英石等礦產。華東大峽谷、南溪水庫人工湖、稀有的匯甲溪—庫口地下脈帶藏有氡泉,噴口泉溫達68℃;明代古銀洞遣跡、宋代古林寺、溪口天然溪灘以及畲族小寨,紅軍遺址等豐富的旅遊景觀,為這塊土地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是一塊尚待開發的旅遊處女地。
本區水力資源豐富,閩東地區六大溪流之一的桐山溪自西而東貫穿全境入注沙埕港。全鄉擁有近47500千瓦水電資源,現總裝機容量達10800千瓦,還有3000千瓦電力資源尚待開發利用,堪稱閩東“小水電之鄉”。
當地黨委、政府致力於發展經濟、加快城鎮化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交通、電信、廣播、文教、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集鎮建設已成規模,並實現了村村通水、通電、通路、通程控電話,有完小校、有醫療站等,基本完成了“五改五通”工程,全鄉人民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疊石鄉溝壑縱橫,雨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閩東地區六大溪流之一的桐山溪由西向東貫穿全境入注沙埕港。全鄉擁有近47500千的水電資源,現有庫口、蘇山、車頭、車頭二級、蘇山二級等五個水電站,其中車頭二級、蘇山二級水電站為民營水電站,現在裝機容量達10800千瓦,匯甲溪、茭泉等兩個水電站項目正在上馬建設。
沿革區劃
北宋年間,便有人在此開採銀礦,稱玉林銀場。北宋熙寧五至七年(1072~1074年),在銀場設監官。原屬福寧州勸儒鄉廉江里十八都。福鼎置縣後為福鼎縣十八都。民國時屬南溪鄉。民國38年6月福鼎解放初設南溪區,同年11月改為庫口區,1952年5月改為貫嶺區。1958年8月分屬南溪、庫口公社,1959年4月併入桐山公社。1968年7月從桐山公社劃出疊石、樓下等13個生產大隊,成立南溪公社,1971年遷址疊石村,更名玉石公社。1982年12月復為疊石公社,1983年改為疊石區,1987年改稱疊石鄉。1995年,轄14個村委會,21257人。1997年,面積82平方千米,人口2.1萬。
轄疊石、蘇山、車頭、倉邊、丹嶺、樓下、庫口、茭陽、竹陽、里灣、南溪、廟邊、馬尾、楊梅溪14個村委會。
經濟發展
2004年農村社會總產值10066萬元,工業總產值3769萬元,農業總產值2155萬元,糧食產量4459噸。2005年財政收入237.7萬元,比1996年增加近14﹪,預算外收入(電站收入)319.4萬元,是1996年近2.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140元。疊石鄉地處山區,又位於桐山溪上游,地理自然條件比較惡劣,工農業不發達。2003年統計數據表明,農村社會總產值持平,最高年1998年為14432萬元,農業生產1996-2005年十年間呈徘徊趨勢,2005年比1996年略高,最高年份是1999年為2538萬元,1996-2005年工業產值逐年下降趨勢,最高年份是1998年為8709萬元;建築業產值呈逐年下降趨勢;運輸業發展較快,2003年為2180萬元比1996年318萬元增加1862萬元,增加6倍多;商、飲服務業發展較快,逐年上升趨勢。
疊石鄉農業10年來平穩發展。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線,特別是2000年以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大力發展山區特色農業,建立和完善了九個農業生產基地,即建立了1、疊石、蒼邊脫毒甘薯栽培示範基地;2、里灣林場錐栗種植示範基地;3、竹洋台灣大肥姜種植基地;4、竹洋山羊養殖基地;5、茭陽母豬飼養示範基地;6、茭陽生態土雞養殖基地;7、蒼邊黃梔子種植示範基地;8、蒼邊無公害檳榔芋種植示範基地;9、蘇山速生豐產林示範基地,以及蒼邊奶牛飼養點。以基地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建立了一支懂技術熱心服務民眾的農技員隊伍42人。
疊石鄉企業情況。疊石鄉地處福鼎西北部,山區地理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不利於工業企業引進的發展。因此,疊石鄉以發展壯大水電等支柱產業為主,建設閩東“小水電”之鄉。疊石鄉境內(不包括南溪壩後水電站)有五座水電站,庫口水電站1200千瓦,蘇山水電站520千瓦(九七年承包期滿,九八年收回),車頭水電站4000千瓦,車頭二級水電站1600千瓦,蘇山二級站120千瓦,2005年總產值將近1000萬元。疊石鄉積極聚水財,做大水電文章。一是強化企業管理。對庫口、蘇山等電站實行量化管理,建立生產目標責任制,公用經費包乾制、工作通報制、廠務公開制、年終綜合考評制和每季度由分管領導向黨委匯報一次生產和財務開支情況的匯報制度。二是以項目帶動為總抓手,精心培育水電支柱產業。一方面進行原有電站的增容技改,完成庫口電站1200千瓦增容為4000千瓦,投資1000多萬元的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待開發水資的利用,已完成了匯甲溪水電站(1600千瓦),茭陽水電站(500千瓦)的立項環評設計等前期工作。還有積極推介丹峰龜仔山凝灰岩和楊梅溪輝綠岩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
林業發展
疊石鄉林業聯防屬閩浙贛毗連地區第一護林聯防區第四分會,轄疊石鄉、浙江省泰順縣雅陽鎮、彭溪鎮、月湖鄉等四個鄉鎮,21個行政村,該護林分區鄉鎮每兩年值班一次,堅持以“自防為主、積極聯防,團結互助、保護森林” 的方針,積極開展毗連地區的護林聯防活動,加強森林防火和森林資源管理,有效地防範火災與病蟲害的發生。一是領導重視,組織健全。毗連鄉鎮分別成立了以鄉鎮長為組長的護林聯防組織。分會所屬四個鄉鎮的林業站,共有在職人員15人,各級護林組織25個,配備專兼職護林員25名,各聯防單位分別成立了森林防火辦公室、森林防火督查小組、火源管理小組、義務撲火隊,完善了森林“撲火、管火、督火”三支隊伍。
二是共同宣傳,形成共識。發揮學校的宣傳陣地作用,在中小學生開設林業普法宣傳教育,增強民眾依法治林意識,形成一種護林光榮、毀林可恥的社會風氣,達成了保護森林,發展經濟的共識。
三是同心聯防,共求發展。本著“友善團結、實事求是、互相幫助、顧全大局、有利發展”的原則,共同努力,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而且使聯防的外延工作得不斷拓展,增進了團結,加深了睦鄰友誼,調動了民眾的積極性。分會十年共投入資金3120多萬元發展林業,其中封山育林9.3萬畝,幼林撫育15萬多畝,發展經濟林7020畝,新造林地9000畝,從而有效地促進山區林業事業的發展,為邊區民眾脫貧致富等奠定了基礎。
特色產業
福鼎疊石鄉立足於實際,大膽引進農業新品種,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培養農民科學種養,使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生產領域得到套用,促進全鄉農業的發展。該鄉黨委、政府把農業示範基地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區域性開發山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逐步建成了4類生產基地。即在倉邊、疊石、蘇山等村建立黃桅子及其新品種引進培育示範基地,在海拔400至500米和500至600米建立起200畝和300畝的黃桅子示範基地,套種錐栗、楊梅等,已向福鼎市工商局、科技局申報“福鼎市興農林果科技示範場”,並與福鼎市林業局合作,引進12個黃桅子新品種進行試種、栽培;在倉邊、丹峰、庫口等村建立檳榔芋無公害示範基地,引導農民種植檳榔芋,為芋農提供產供銷跟蹤服務,在南往建立150畝無公害示範基地,與福鼎市華大食品有限公司簽訂銷售契約;建立東魁楊梅、日本甜柿、水蜜桃、錐栗等多種水果示範基地,建立起180多畝的示範片,2008年引進山東大雪棗、美國臍橙、墨哥特甜橙等新品種試種,成功後在全鄉推廣;在茭陽村建立母豬養殖基地、土雞養殖基地和在倉邊村建立奶牛養殖基地,扶持養殖大戶建設母豬養殖和奶牛養殖示範場,購買了4頭新品種瘦肉型公豬和母豬贈送給大戶,以逐步改良養豬品種,提高養豬經濟效益。
科教文衛
疊石有國小(包括教學點)26所,在校生1688人,教師97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58人,國小專任教師合格率達95%,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初級中學(市第十三中學)1所,在校生571人,教師33人,中級職稱以上10人,國中專任教師合格率達90%。疊石鄉一九九八年實現了“兩基”達標,10年來,不斷鞏固“兩基”,加大投大,一九九九年新建教學樓8座,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2001年完成疊石中心國小教師宿舍樓危房改造,2002年建成疊石中學學生宿舍樓,2003年又興建十三中食堂,2005年認真開展好“教育發展年”活動,完成了蒼邊國小教師宿舍危房改造,建成庫口國小教學樓一座。一九九七年行政村衛生所覆蓋率達100%。十年來鄉村衛生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加強,疊石衛生院現有醫務人員22人,其中醫師7人,技術人員15人,有退休主治醫2人,村醫20人。2000年興建疊石衛生院綜合樓,2005年完成衛生院門診大樓危房改建。基礎設施情況。1997年開通了500門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電話,現在共有2470戶,開通寬頻有40戶; 2005年底,村村通公路,廣大幹部民眾期盼二十多年的南溪環庫區16.2公里公路完成了路坯建設,疊石鄉通村(中心村)公路有57.6公里,2000年完成普玉線柏油化,已水泥硬化9.8公里;1997年開通有線電視80戶,2000年開始與市有線電視聯網,至2005年完成疊石、竹洋、庫口、樓下、丹峰、蒼邊、車頭、廟邊、茭陽等9個行政村與市局聯網,共有1040戶,還有5個村實現小前端,因此目前疊石鄉14個村全部覆蓋電視網。疊石鄉有蒼邊小(二)型水庫一座,山塘水庫6座,庫容量4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6500畝。疊石、竹洋、庫口新村建設已初具規模。
機構人員現狀。鄉機關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計生辦、鄉村建辦、綜治辦、文明辦、文化科技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企業服務中心、綜合執法隊、計生服務所、財政所等政府部門,共有幹部、職工65人,其中行政人員22人,事業單位39人,臨時工3人,借調1人。
特色村屯
竹洋村系福鼎市疊石鄉管轄。村落面積為2.8平方公里。全村有19個自然村,510戶、1865人。距疊石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距福鼎市區23公里。通村道路未水泥硬化,中心村家家戶戶已用上自來水,1990年被寧德地委樹立為閩東“三洋”之一;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明星村”、先進黨支部。一、礦產資源:該村銀洞自然村有著豐富的鉛鋅礦。早在明朝年間,朝廷曾委派官員到銀洞採礦煉銀、現保留有銀洞十二間、十三間等遺蹟。至今留有銀詩一首,稱三鍋三材。1960-1972年。省地質勘探隊曾2次進駐銀洞進行探礦,經勘探,銀洞儲藏有大量的鉛鋅礦資源。
二、竹洋村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歷史,主村總人口近1千人,以前村民的房屋都散居自本村各處。改革開放後,隨著村民生活的逐步提高,村民們都搬遷到由村委會統一規劃的971線兩旁居住,現村民生活安居樂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三、竹洋村的村民經濟作物以茶葉為主,外出打工為輔。其餘農作物有檳榔芋、太子參、生薑等。村民自籌資金,建有二個茶葉加工廠,使茶葉的附加值大大提高,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