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赤錫鄉現轄區,宋代為中和鄉龍津里,元代分屬二十五、二十六都,明、清時仍為中和鄉龍津里。民國初屬中區,1925年屬二區,1927年為赤埔鄉。建國初屬二區赤埔鄉,1958年為梧桐區赤錫鄉、梧桐公社赤錫管理區,1964年單獨成立赤錫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赤錫鄉。
行政區劃
赤錫鄉轄有赤錫、玉錫、荷溪、雲嶺、白葉、石竹、淡油、東坑、蕉坪、念後、雙桂、下萬、溪門、壽山、石梯15個行政村,1個林場、66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赤錫鄉位於永泰南部,距縣城17千米。面積102.4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2004年)。轄15個行政村。名勝古蹟有白雲岩寺。
地質
境內蘊藏著晚侏羅紀火山岩;巷柄里有天然的青龍礦泉資源及紫砂陶礦土;在溪門村一帶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鈾;在巷柄里、壽山下涸一帶分布有少量的鐵礦和銅礦;在淡油、石竹村一帶有輝綠岩、黑珍珠岩。有林地面積105100畝,木材總蓄積量18萬立方米。高山、半高山地區有山鹿、山羊、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出沒,大樟溪赤錫段魚類資源豐富。
地形地貌
赤錫鄉位於永泰縣西南部大樟溪畔,距縣城17公里。東與嶺路鄉銜接,西與梧桐鎮毗鄰,南與莆田仙遊交界,北與富泉鄉毗鄰。203省道穿境而過,總面積102.4平方公里。赤錫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切割嚴重,多為陡坡地和岩石裸露地,海拔高差大,海拔高度在50-1048米之間。
氣候
赤錫鄉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4.2-20.1℃之間,最高溫度39℃,最低溫度 -0.2℃,年日照數1755小時,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在1550㎜左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赤錫鄉有14280畝李梅、橄欖等水果,年產量2800噸;臍橙等名優水果500畝。2004年推廣無公害蔬菜基地500畝,生薑2000多畝,發展桉樹速生豐產林1605畝,實施林場低產林改造1005畝。
礦產資源
赤錫鄉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豐富,是仙遊縣重要商品用材林基地,主要礦產有葉蠟石、伊利石和石英等,蘊藏著紫砂陶、輝綠岩、鈾、銅、鐵、銀及鉛鋅礦等。
其他資源
赤錫鄉境內有西國寺和陳雲堯烈士紀念碑轄赤錫、厝洋、沈樓、湖洋、修園、卓林、白洋、白硎、上翷、仙頭、塘西、田利、田樓、半嶺14個村委會。仙書公路、仙社公路、仙象公路過境。赤錫鄉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自然資源,不僅適宜發展林、茶、果、食用菌、蔬菜等種植業,還適宜於發展牛羊等草食性動物的養殖業。赤錫鄉有可放牧山地3542公頃,塔頭頂草場可成片開發面積達1100多公頃,列為永泰縣草食動物養殖綜合示範園區。赤錫鄉盛產枇杷、日本甜柿等名特優水果和巴西菇、蘑菇等食用菌。
人口民族
166個村民小組、4120戶、16051人。
經濟
第一產業
赤錫鄉農業主產水稻、甘蔗、竹木。全鄉現有耕地面積6892畝,其中水田5333畝,年產糧食5175噸,水果面積13060畝,年產水果2896噸(以李梅為主)。
第二產業
赤錫車廂廠、五金廠、機磚廠、養鰻場、服裝加工廠等也不斷發展擴大;馬洋3000平方米標準廠房已招租,中紡和鐵鋒已落戶馬洋,為赤錫鄉飛地工業三大項目。
第三產業
引進福州中紡實業、玉錫服裝廠等兩家企業,裝機容量250千瓦的玉錫電站已發電、630千瓦的念後電站及1000千瓦的溪門電站正在建設中。正在規劃建設溪門溪二級電站、開發赤錫巷柄里礦泉水廠、花崗岩以及籌劃招商開發界竹口水電站庫區旅遊線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鄉現有獨立中學1所、完小校4所、初小校10所,中國小在校生2100多人,衛生院1所。赤錫鄉境內有赤錫中學一所,為初級中學。
社會保障
赤錫鄉幹部駐村,開展計畫生育專項服務,是落實計畫生育管理,提高民眾滿意率的重要舉措,也是廣大計生隊伍減輕計生部門工作壓力的有效途徑。它的特點和方法是:責任到人,分類指導,管理到位,服務到家,利益掛鈎。首先,要提高素質,包括幹部的思想、文化素質及計生科普知識。其次,要明確任務,使幹部深入基層,及時把黨和國家的計生政策和法律法規傳送到育齡民眾中去。再次,形成機制,樹立典型,表揚先進,鞭策後進,實行駐村幹部與計畫生育工作同獎同罰,落實責任追究辦法,對計生工作成績突出的幹部要及時予以提拔重用,出現重大失誤的要酌情追究有關責任。
赤錫鄉農村計畫生育綜合治理,各部門的積極參與。與和鄉鎮計生工作聯繫密切的部門主要有宣傳、工商、稅務、文化、科技、衛生、公安、交通、民政、團委、婦聯、教育等。鄉鎮黨委政府要分別與以上這些部門簽訂計畫生育綜合管理責任書,明確責任,各部門要從本身的工作特點出發,積極宣傳計畫生育,組織開展與計畫生育有關的各種服務活動。宣傳部門組織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文化、科技、衛生部門開展“三下鄉”活動;公安、交通部門配合清理流動人口;工商、稅務部門協助查處計畫生育違法亂紀問題;對違反計畫生育的個體工商戶,稅務部門在依法納稅方面,也應予以優惠優先;團委婦聯配合鄉村人口學校開展“三優”“五期”教育活動,主辦與育齡民眾生產、生活和生育有關的各種培訓活動,激發民眾參與熱情,培養民眾自覺實行計畫生育的能力,努力實現計畫生育人人有責,人人負責的大格局。
基礎設施
鄉境內有電站5座,總裝機68280千瓦,其中鄉溪門電站1000千瓦,玉錫股份制電站250千瓦,縣三寶溪電站6400千瓦,現均已建成投產;裝機6萬千瓦的界竹口電站和裝機630千瓦的念後股份制電站正在建設中;全鄉公路里程79.6公里,其中省道13.4公里,鄉村公路66.2公里,已實現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 由於自然和歷史原因1985年被列為省定貧困鄉。
赤錫鄉發展農村沼氣是最佳化農村能源結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效途徑。2008年,赤錫鄉委赤錫鄉政府繼續把發展農村沼氣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各有關鄉鎮和赤錫鄉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協調配合,堅持“突出重點、集中示範、建管並重、加強培訓、強化服務”的指導思想,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的原則,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今年赤錫鄉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50口任務。
風景名勝
清朝舉人鄭宗山在赤錫巷阪里石刻“龍津里”,宋代狀元觀文殿大學士、知事鄭僑故居在雙桂嶺尚留遺址,巷柄里的西禪寺在文革時期被拆毀,東坑的白雲岩建於元至明間,清朝康熙年間程雲鄂重修,現存寺舍,常年香火旺盛,溪門桃源洞位於龍津壁上,三面臨水可容百人。
名勝古蹟西國寺,歷史悠久,距今有200多年。它坐落在塔頭頂北麓,與閩中革命根據地舊址相依而座,與九仙溪三級電站大壩相映成趣。山環抱著水、水倒映著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仙遊四大勝景之一的菜溪岩與西國寺僅一山之隔。位於塘西村境內的白沙溪生態環境優美、林木參天、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山清水秀;九雲寨懸崖峭壁,幾十米石壁拔地而起,是攀岩的好去處,仙象公路把這些景點連為一體。每逢節日,遊客、香人絡繹不絕,是生態旅遊、度假勝地。
鄉鎮建設
加強領導
為加強對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的指導,赤錫鄉里已成立農村沼氣建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副赤錫鄉長任組長,成員由赤錫鄉農業局、財政局、發改局、農辦、環保局、林業局等部門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赤錫鄉農業局,負責項目的具體組織與實施。各有關鄉鎮也要相應成立農村沼氣項目工作領導小組,項目的具體實施由鄉鎮農技組負責,各有關部門配合。為了進一步加快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速度,赤錫鄉農業局和各有關鄉鎮要加大宣傳力度,採取會議、發放沼氣宣傳光碟、宣傳單、進村入戶調查摸底等各種方式,將沼氣池建設的意義、政府補助標準、建設內容、建設條件以及建後效益等向農民民眾進行廣泛宣傳,進一步調動農民建池積極性,讓農戶自覺接受、自願建池。
突出重點
各有關鄉鎮要在充分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原則,認真編制轄區內農村沼氣建設規劃。選擇農戶積極性高、發酵原料充足、沼氣建設基礎好的村,開展農村沼氣示範村建設,努力實現每個示範村建池戶不少於100戶、沼氣入戶率不低於50%的目標,並做到建設質量好、建後管護好、開展綜合利用效果好,以提高示範輻射效果。
確保質量
為確保沼氣池建設質量,提高產氣率,在建設中必須堅持做到“六要”:1、要按照建設標準規範設計,做到安全、實用、美觀,同時要進一步規範沼氣池建設永久性標誌及編號的刻寫;2、要按照戶用沼氣池標準圖集,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和規範施工,確保質量;3、要堅持職業準入制度,從事沼氣池施工的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提倡技術工人實行“三包:即包建設質量、包指導投料、包指導使用,確保所建沼氣池100%達標;4、要抓緊建設,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有任務的鄉鎮從現在起就要組織精幹力量抓好沼氣池的施工建設,確保完成;5、要堅持沼氣灶具及配套產品的集中統一採購,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在廣泛徵求用戶意見的基礎上,擇優統一採購;6、要加強和規範管理,各鄉鎮對列入今年項目的建池農戶、補助金額必須在村務公開欄中公布,接受民眾監督。同時要按照上級規定做好竣工沼氣池的驗收、建檔工作,做到農戶申請書、施工契約書和驗收書三齊全,並落實一戶一卡制的填寫和存檔。
加強服務
各有關鄉鎮和赤錫鄉直有關部門在沼氣建設工作中要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積極加強建後管理,努力做好服務。1、要不斷壯大技工隊伍,按照農業部門的安排,積極選派有一定技術基礎的人員參加沼氣工的學習培訓和持證技工再培訓,以滿足沼氣建設工作的需要;2、要在農技幹部隊伍中確定1—2名農村能源管理人員,專(兼)職抓戶用沼氣建設和管理工作,並保持相對穩定;3、要加強沼氣建設和安全使用的宣傳和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建立鄉村兩級沼氣服務站,確保沼氣池持久使用,建池農戶持續受益;4、要積極開展農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示範,大力推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推廣“畜—沼—果(菜)”等農業生態模式,促進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