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藥養生,今古同脈。《中藥滋補養生堂》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你最實用的中藥滋補養生知識:如何煎煮中藥、巧食中藥;中藥材的藥味歸經、功效、主治及禁忌等;中藥材的四性與體質的關係;如何運用中藥滋補養生、美容養生、四季養生的方法。
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所選的中藥材,皆隨時隨地可取;所選的養生驗方,經過長期中醫臨床驗證,養生功效明顯;且具有驗、廉、簡、便之優點。讀者通過閱讀《中藥滋補養生堂》,可以了解中藥的基本知識及它對養生的重要作用。
編輯推薦
《中藥滋補養生堂》編輯推薦:不同體質的調養,中藥滋補養生長壽,453款美味藥膳,強身祛病全家健康,用中藥美容瘦身讓你永葆年輕與活力,148味中藥補養全家。
作者簡介
郝近大,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兼中國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藥學會理事兼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鮮藥研究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
擔任《中國藥學年鑑》、《中藥材》、《中南藥學》、《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等刊物編委等職。
為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勞動人事部聯合確定的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學專家學術繼承人。
目錄
第一章滋補中,要講究科學使用
第一節什麼是滋補中藥
第二節滋補中藥的分類
第三節煎藥服藥的方法
第四節四季滋補中藥
第五節使用中藥注意事項
第二章不同體質,滋補中藥養生長壽
第一節氣虛體質培元益氣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
黃芪——止汗脫毒,眾藥之王
白朮——健脾益氣,止汗安胎
山藥——健脾補腎,藥之上品
靈芝——補益氣血,延年神仙
白扁豆——和中下氣,藥食合
刺五加——補氣之王,效比人參
太子參——補脾益氣,生津潤燥
第二節陽虛體質溫陽固本
鹿茸——補腎壯陽,強筋壯骨
鹿鞭——壯陽益精,補腎活血
覆盆子——助陽固精,令發不白
蛤蚧——補腎助陽,潤肺止咳
八角茴香——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牛膝——滋補肝腎,強筋壯骨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海狗腎——益精填髓,溫腎補陽
海馬——散結消腫,溫補腎陽
胡椒——溫中止痛,祛除積氣
芡實——健脾止瀉,益腎固精
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鎖陽——滋潤腸道,養血強精
雪蓮花——百草之王,藥中極品
淫羊藿——祛風除濕,溫腎壯陽
補骨脂——補腎助陽,納氣平喘
益智仁——溫脾止瀉,固精助陽
第三節陰虛體質滋陰降火
枸杞——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白果——健脾益肺,滋腎益陽
龜板——滋陰補腎,固精止血
黃精——補氣養陰,健脾益腎
明黨參——養陰和胃,潤肺化痰
南沙參——化痰益氣,潤肺和胃
女貞子——滋陰補腎,養肝明目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石斛——清熱養陰,養胃益腎
天冬——冷而能補,保定肺氣
烏梅——生津止渴,澀腸止瀉
白芍——斂陰止汗,養血平肝
第四節血虛體質調氣養血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大棗——養血安神,補中益氣
赤芍——清熱涼血,散淤止痛
雞血藤——補血活血,疏通經絡
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生地黃——清熱生津,養陰養血
熟地黃——滋陰補血,明目益精
紫河車——補腎益精,益氣養血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
第五節血淤體質活血化淤
丹參——活血通絡,清心除煩
三七——化淤止血,消腫止痛
酸棗仁——斂氣安神,和胃運脾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陳皮——煤濕化痰,理氣健脾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桂花——化痰止咳,生津散淤
藿香——發表解暑,芳香化濁
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
第六節痰濕體質理氣化痰
白芷——祛風散寒,燥濕止帶
冬蟲夏草——滋補肺氣,止咳化痰
胡桃仁——溫肺定喘,固精強腰
桔梗——宣肺利咽,益氣健脾
韭菜子——祛除濕邪,壯陽固精
昆布——潤下消痰,消腫利水
蛇床子——祛風燥濕,溫腎壯陽
……
第三章不同攻效,強身祛病全家健康
第四章美容時尚,永葆年輕與活力
序言
滋補與養生,向來是中藥最擅長的,不少人已經領悟到了它們的種種好處,開始習慣家藏幾味常用的中藥或中成藥,也開始學著製作各式藥膳,採為自己和家人進行調養一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之說。中藥的產生與食物一樣來源於我們祖先千百年的生活實踐,是與大自然、與疾病長期鬥爭的經驗結晶。在生活中,我們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或不同的病情,選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療作用的中藥,通過合理的烹調加工,就能做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食療”既是美味佳肴,又養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壽延年我們的祖先把“美食養身”和“防病治病”兩者相互結合,融為一體,能補能治,創造了“中國食療學”。
但是中藥和人們日常食用的各種食物又有所不同,於是人們在打算滋補身體的同時,心中又會存有疑問:怎樣選擇才能吃得安心.不至於惹出健康麻煩呢?
有句古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就是說,要想不補錯了藥,就要對中藥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你要知道不同的中藥各有哪些功能,應該在何種情況下食用,而自己的體質又適合進補什麼樣的中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