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華共和國,是由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及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的政府名稱,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1934年1月13日中央軍進入福州,中華共和國在蔣介石大軍壓境和金錢收買的雙重壓力下分化瓦解,高級將領紛紛投降,首腦人物被迫出走香港,該政權由成立至解散只有五十多天。
主要領袖
1933年11月20日,閩變正式爆發,在福州的“生產人民黨”及“第三黨”舉行“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濟琛、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戴戟、黃琪翔、徐謙、方振武、李章達、何公敢等十一人為政府委員,並宣布最高權力機構為農工商學兵代表大會。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以李濟深為主席,陳友仁為外交部長,蔣光鼐為財政部長,李濟深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任何公敢為福建省長,以黃琪翔為經濟委員會主席兼參謀團主任,蔡廷鍇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改年號為“中華共和國”元年。更改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同時廢止中國國民黨。所屬轄區
首都:福州
設閩海、延平、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二特別市,下轄64縣
閩海省(15縣):閩侯、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閩清、屏南、永泰、平潭、霞浦、福鼎、寧德、壽寧、福安
延平省(16縣):南平、沙縣、將樂、順昌、永安、尤溪、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澤、泰寧、建寧
興泉省(12縣):莆田、仙遊、晉江、南安、安溪、惠安、同安、金門、永春、德化、大田、思明
龍汀省(21縣):龍溪、漳浦、海澄、南靖、長泰、平和、詔安、雲霄、東山、華安、龍巖、漳平、寧洋、永定、上杭、武平、連城、清流、明溪(民國22年12月改歸化縣為明溪縣)、寧化、長汀
民國23年(1934年)12月,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建立福建省政府 。
地理人口
人口統計
根據1933年的人口統計,中華共和國領土內(即福建)總人口為1085.32萬,其中包括了西部和北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際占領地區的人口。全國人口的男女性別比達到120以上。國內人口以漢族為主,最主要的少數民族為畲族,此外還有苗族、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漢族人口主要由說閩語的閩民系和說客語的客家民系組成,而閩民系又可下分為閩南民系、福州民系、興化民系、閩北民系等分支。海外人口方面,中華共和國的海外僑民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和東亞的暹羅、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安南、緬甸、菲律賓、北婆羅洲、日本等地。1933年,有62861人出國前往海外,有85450人回國;1934年,有90628人出國赴海外,71619回國,人口呈流出趨勢。出國和歸國主要通過廈門和福州兩個口岸。
地理分布
中華共和國統治福建,位於中國東南部,其東面和東南面分別為東海和台灣海峽,西和西北鄰江西、東北鄰浙江、西南鄰廣東,面積約12.14萬平方公里,1933年人口為1085.32萬。中華共和國土地跨越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90%,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沿海下降,主要山脈有西部南北走向的武夷山脈,長約530公里;中部有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山脈。主要平原有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興化平原,都是沿海小平原,屬沖積海積平原。中華共和國的海岸線曲折,有眾多島嶼和港灣,最大島嶼為海壇島。境內水力資源豐富,最大河流為閩江,其他重要河流還有九龍江、晉江、木蘭溪等。
歷史背景
1932年中日之間爆發淞滬戰爭,廣東背景的蔣光鼐、蔡廷鍇率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和日軍發生激烈交鋒,當時中日矛盾急劇升級,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十九路軍在主戰派眼中成為抗日的表率。中日《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蔣中正將十九路軍調往福建,幫助剿滅閩西一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武裝。由於十九路軍並非蔣中正的嫡系部隊,因而此舉在一些人看來是蔣打擊中共武裝,順便削弱十九路軍的策略。1932年6月,十九路軍進入福建,蔣光鼐調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鍇繼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兼軍長,福建行政基本被十九路軍控制。一二八事變中的八路軍與十九路軍關係密切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成員也被蔡廷鍇等人引入福建各政府機關工作。但十九路軍在剿共戰爭中遭遇共軍部隊的頑強抵抗,起先一度占據優勢,占領了一些中共政權的土地,但隨後又被彭德懷部隊擊敗,戰況不盡人意,多有傷亡,也使得蔣中正不斷施壓,並指責十九路軍剿共不力。十九路軍將領對此頗多怨言,與蔣中正的隔閡日深,並開始暗地聯合兩廣反對蔣中正,後來則又秘密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協商停火事宜。1932年蔡廷鍇在上海火車站即將前往福建1933年5月,受蔣中正排擠而旅歐考察的陳銘樞從歐洲先回到香港,與李濟深商議聯合閩粵桂反蔣,得到福建方面的認可,於是陳銘樞赴福州同蔣光鼐、蔡廷鍇、鄧喜增等秘密商議反蔣事宜,定下上中下三策,即上策聯手粵、桂方面倒蔣;中策聯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先占領廣東,再反蔣起事;下策則是聯合紅軍。由於聯桂聯粵都沒有取得實質成功,福建的十九路軍方面只好決定聯共,派十九路軍秘書長徐名鴻偕陳公培赴中華蘇維埃政府首都瑞金,與中共代表潘健行於10月26日訂立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蔣中正得悉福建局勢異動後曾委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前往說服陳銘樞停止其所為,但被陳銘樞拒絕。11月17日,蔣中正又發專函專機請蔡廷鍇到南昌詳談,但蔡廷鍇扣留專機,拒絕前往南昌,這等於將其意圖公開化,於是陳銘樞、李濟深等與蔡廷鍇及其他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於11月18日在福州鼓山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反蔣起事,會上商討了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廢除中華民國國號,另訂國旗;脫離國民黨,另組生產人民黨等事項。會議間,蔣光鼐曾對廢除中華民國國號、11月20日倉促起事等提議表示謹慎反對,但由於陳銘樞的極力堅持,會議最終通過前述的提案,決定於1933年11月20日發難。
發展經過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發動的抗日反蔣事件。簡稱“閩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由於他們的抗日要求和行動得不到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與蔣的矛盾日益激化。1933年6月1日《塘沽協定》簽字後第二天,蔣、蔡在福州發表通電,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出賣華北。接著又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和“剿赤”軍事失敗的刺激下,放棄了抗日與“剿赤”並行的方針,於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為事變的發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11月20日,李濟深等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發表《人民權利宣言》。福建事變爆發。21日,李濟深等通電脫離國民黨,隨後聯合第三黨和神州國光社成員發起成立生產人民黨,以陳銘樞為總書記。22日,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由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等十一人任委員,李濟深任主席,改民國二十二年為“中華共和國元年”,並宣布革命政府的中心任務是外求民族解放,排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內求打倒軍閥,推翻國民黨統治,實現人民民主自由,發展國民經濟,解放工農勞苦民眾。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受到各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的擁護,但同時也遭到蔣介石政府的輿論攻擊和軍事鎮壓。12月下旬,蔣介石抽調進攻江西蘇區的嫡系部隊十餘萬人,以蔣鼎文為前敵總指揮,在海、空軍的配合下,由贛東和浙江分路進攻延平、古田等地。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後被蔣軍占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軍總部分別遷往漳州和泉州。21日,泉州、漳州相繼失守,福建事變終告失敗。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逃往香港,第十九路軍的番號被取消,軍隊被蔣介石改編。
成立宣言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應全國人民之要求,宣告於公曆1933年11月22日成立於福州。謹將其成立之原因及其任務貼告全國:自蔣中正憑藉其御用之國民黨系統,及其禍國殘民之武力,背叛革命攘據政府以來,中華民族益趨於滅亡之危途,全國人民,更陷於無以為生之絕境,外患內憂,同時侵迫,危機之深,情勢之惡,較諸亡清末造及北洋軍閥當國之日,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中華民族因帝國主義者侵略而發生之危機,雖不自今日始,然自蔣中正當國以來,此危機之深刻實為前此所罕睹,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四省,相繼淪喪,灤河東西,實際為日本帝國主義者所掌握,天津察綏以及華北各省,均有隨時被吞併之可能,長江流域沿海一帶亦莫不岌岌可危;同時李頓報告書中之共管計畫,則由所謂技術合作,而漸趨於實現;行見中華民族不亡於日本帝國主義者之獨占,即亡於國際帝國主義者之共管。或一部分領土被日本所獨占,或一部分被國際帝國主義者所分割與共管,總之,滅亡景象不唯呈露目前,且已局部實現矣!全國人民死於蔣中正所製造之數次大規模內戰與死於由政治窳敗而釀成之天災中者累數百千萬人;其幸而生存者,或則欲耕無地欲工無所,或則雖耕雖工,而仍不得一飽,致有極廉之布帛而不得以為衣,有奇賤之米麥而不得以為食之稀有現象。然而人民所受之痛苦,尚不止此,南京政府不特對於此饑寒交迫之廣大民眾,不加救濟,且不容其自救,凡主張人民自救者,不目為反動,即指為赤化,罪名一出,剿殺隨之,數年來,人民被其殘殺者,不知凡幾,於是全國人民,除待斃溝壑外,求生無路矣!
本革命政府尤願表示其求和平而奮鬥之決心,蔣中正政府之亡國政策,既擾亂世界之和平,而其殘民政策,又擾亂國內之和平,本革命政府為保障世界及中國之和平起見,不得不堅決反對蔣中正亡國殘民之政策。因此本革命政府竭誠希望全國人民及各政治集團與各軍隊深切和平之決心,一致奮起,擁護革命政府,堅決與蔣中正政府作殊死戰,以實現中華民族當前迫切之要求,謹以宣言。
宣布成立
1933年11月20日,閩變正式爆發。福州全城幾乎萬人空巷,街道各商店均因與會停業閉門,各處牆壁上遍貼“打倒蔣介石”、“打倒南京賣國政府”、“打倒國民黨”、“打倒藍衣社”、“實行工農解放”等種種標語。上午9時40分左右,“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城南公共體育場(南校場,即今天的五一廣場)正式召開,四架飛機低空盤鏇於廣場上空。福州公安局長丘國珍宣布大會開幕,大會主席團主席為第三黨中央的黃琪翔,參加者包括了福建省政府機關、體、學生、農民和十九路軍駐福州部隊、各省市和華僑等各界代表,與會人數達到十萬人。其中各省代表來自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河北、北平、四川、江西、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新疆、西康、雲南、貴州、黑龍江、吉林、遼寧、察綏等24個省市,薩鎮冰也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各代表相繼作了限時十分鐘的簡短而激昂的演說,主旨在於反對蔣介石與國民黨、建立人民革命政府、保障人民權利、實行工農解放。演說完畢後,提出議案,發表人民權利宣言。大會定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五角星,全場民眾一致舉手通過,國旗便立即升於廣場旗桿之上。晚上8點,大會決議正式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濟琛、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戴戟、黃琪翔、徐謙、方振武、李章達、何公敢等十一人為政府委員,並宣布最高權力機構為農工商學兵代表大會。
1933年11月22日上午9時,“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並在福建省政府禮堂舉行主席和委員就職典禮,以李濟深為主席,陳友仁為外交部長,蔣光鼐為財政部長,李濟深兼軍事委員會主席,何公敢為福建省長,黃琪翔為經濟委員會主席兼參謀團主任,19路軍改組為人民革命軍,蔡廷鍇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改年號為“中華共和國”,以1933年為中華共和國元年。廢除青天白日紅旗,更改國旗為上紅下藍,中嵌黃色五角星,紅色代表工人、藍色代表農民、黃色代表正大光明、五角星則代表生產人民的大聯合[5],當日福州市內街道商店民居等遍掛中華共和國國旗。同時李濟深、陳銘樞、蔡廷揩、蔣光鼐、李章達等聯名脫離中國國民黨。隨後,黃琪翔等宣布解散第三黨、組建生產人民黨,由陳銘樞任生產人民黨總書記,十九路軍中高級軍官集體加人了該黨,使該黨控制了中華共和國政府實權。後來又將中華共和國分為二市四省,即福州市、廈門市、閩海省、興泉省、延建省、龍汀省。
遭遇反對
中華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土改方面推行土地國有和耕者有其田、計口授田的非暴力的土地政策,試圖改變農民的生存狀態,減輕農村的貧困與不安定的狀態。但由於軍費開支激增,新政府開始用提高稅收的方式緩解財政壓力,引發商界和許多居民的不滿。
閩變成立的中華共和國引發國民黨中央的強烈反應,南京方面嚴厲譴責新政權為投共叛國,並永久開除多名中華共和國政府高級官員的國民黨黨籍,由蔣中正組織軍事力量準備對其進行鎮壓。另一方面,各省實權人物或持觀望態度,或持譴責態度,沒有人實際支持中華共和國。中國共產黨方面由於博古等左傾派系人物的意見占優,也沒有同中華共和國真誠合作,中共中央後來甚至發表聲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並指“一切想在革命與反革命中間取第三條路者,必然失敗”。部分華僑同情新政府,但也有華僑嚴重反對甚至威脅斷絕與福建的經濟往來。國際方面也多持不干涉的態度。
失敗原因
閩變成立的中華共和國,未能得到中國國民黨內其他勢力的支持,亦得不到中國共產黨的真誠合作。中共中央發表聲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並指“一切想在革命與反革命中間取第三條路者,必然失敗”。
蔣介石迅速從“圍剿”蘇區前線抽調九個師大軍入閩,自任“討逆軍”總司令。在蔣介石的軍事壓力下,人民革命軍(即十九路軍)內部發生分化, 中共臨時中央又在軍事上沒有給十九路軍以應有的支援。 最後中華共和國在南京國民政府壓境下瓦解,由成立至解散只有53天。
宣告結束
1934年1月13日,中華共和國政府首腦人物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乘飛機離開首都福州先到泉州,中華共和國實際上宣告結束。1月15日早晨,蔡廷鍇率最後一批軍隊離開福州,此時福州城中尚有“歡送十九路軍”、“十九路軍雖敗猶榮”的送別標語。1月16日,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占領福州。
南撤的中華共和國軍隊主力於13日搶渡烏龍江,15日全軍過江。原本蔣中正派中華民國海軍部部長陳紹寬率海軍對中華共和國的渡江部隊進行攔截,但當時留在福州、傾向於中華共和國一方的海軍元老薩鎮冰憑藉其在海軍界的聲望和人際關係,勸陳紹寬暗中留情,於是陳紹寬部的海軍在閩江僅僅向天鳴炮而佯裝進攻,給19路軍足夠時間渡江逃逸。19路軍主力南下後,留守仙遊的19軍第3師迎擊自永泰進逼的國軍第83師,保障主力順利南撤,而19路軍第49師又在莆田北面阻擊了尾追的國軍第36師。1月19日,雙方在惠安塗嶺發生激戰,至1月20日,中華共和國軍隊迂迴到沿海,當夜全部通過塗嶺,21日進入晉江以南地區。21日,第二軍軍長毛維壽與第一軍軍長沈光漢還有區壽年、張炎等將領聯名通電投降南京政府,此前,廈門的黃強已宣布投降。蔡廷鍇等只好決定從漳州向閩西方向撤退,1月中旬以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黃琪翔、何公敢、徐名鴻等中華共和國高級官員相繼到達龍巖,此時他們只有殘軍4000多人。最終蔡廷鍇接受了餘部被廣東陳濟棠收編的提議,而自己同李濟深等逃往香港。
中華共和國政府政府主席為李濟深,執政黨為生產人民黨,政府委員有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方振武、黃琪翔、徐謙、李章達、余心清、何公敢,一共11人。政府委員中,余心清為馮玉祥的代表,而方振武因未到,其位置後改由戴戟擔任。中華共和國政府下設3會、4部、1院,即軍事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外交部、內政部、農工部、財政部,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由李濟深兼任, 文化委員會主席由陳銘樞兼任, 經濟委員會主席由余心清代理馮玉祥擔任, 外交部長由陳友仁兼任,財政部長由蔣光鼐兼任, 高等法院院長為徐謙(不久由林植夫接任)。另外,李章達任國家保衛局局長, 彭澤湘任政府秘書長。
在各級政府的組織上,中華共和國所制定的政策為先由中央政府派遣正副省長、縣長,等鄉、區、縣級選舉完成後,再將省、縣行政移交給民選政府。具體選舉辦法是先以鄉為單位召開全鄉勞動人民大會,選出鄉人民政府委員,再以同樣辦法選舉區人民政府委員,最後以同樣步驟選舉縣級委員,再將政權移交給縣級委員。這一辦法實際上在之前已經由福建省政府的閩西善後委員會在福建西部試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