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中華Zhōnghuá(1)[China]
(2)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後也借指中國
振興中華
(3)指中原
(4)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
1.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晉桓溫《請還都洛陽疏》:“自強胡陵暴,中華盪覆,狼狽失據。”《敦煌曲子詞·獻忠心》:“見中華好,與舜日同,垂衣理,菊花濃。”梁啓超《愛國歌》之一:“泱泱哉,我中華,最大洲中最大國。”
2.指中原。宋張淏《雲谷雜記·侍郎徐公帖》:“樅陽張監鎮,其先中華人,自其祖寓武義,邦憲與之鄰居有年矣。”明何景明《彭生行》:“王嚴楊馬各挺出,異才豈必生中華。”
3.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北齊書·高昂傳》:“於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昂。”明黃溥《閒中今古錄摘抄》:“且如胡元只任胡族為正官,中華人官佐二。”
名詞解釋
【China】
“中華”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自古有之,又稱中原、中土,在古代代表著先進的文化和地區,又代表著創造這一先進文明的漢民族。1912年,中華民國將其加進國號,從此“中華”又有了現代國家的涵義;而在地理方面“中華”已經不只是指代中原地區,而是整箇中國的疆域;民族方面也不只是指代漢民族,而是生活在中國疆域內的所有民族,還包括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裔。“中華”一詞,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國外常將中華作為中國大陸、港澳特區及台灣地區的合稱。
釋義解釋
中華,即相對於東夷、西番、北狄、南蠻等野蠻地區而言的文明地區;『華夏』取自春秋左傳中,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節之大故稱夏。由此可見,中華這個單詞象徵著文明禮儀,區別於野蠻霸道,其字源並不包含民族融合的含義。
辛亥革命以後,漢族和其他被壓迫的民族一起推翻了滿清的統治。由此出現文明中華的說法,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以此為國號。短暫的中華共和國及中華帝國亦以此為名,偽滿洲國,則明確表示其和中華的對立關係。
雖然目前“中華”一詞早已成為對中國文化、地理、民族、飲食等方面的泛稱,但直到近代中國才開始出現該辭彙的現代意義——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才正式將“中華”納入國名。
《辭海》:我國古時多就黃河流域建國、建都,因此稱其曰中華。中者,居四方之中也;華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裝華美者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號。
《現代漢語詞典》: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中華民族經過不斷擴大,“中華”也就借指“中國”了。在悠悠的歷史中,“中華”歷經不斷發展,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傳承著具有悠久歷史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
台灣歷史學家姚榮齡先生“中華”緣於永濟,“中”指太行山脈的中條山,“華”指秦嶺山脈的華山的論斷。正由於鸛雀樓立晉望秦,西為華,東為夏,正好坐落在華夏歷史坐標的中點上。因此,必將吸引國內外更多的華人在這裡領略王之渙千古絕唱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登高望遠的精神。
現代解釋
中華之名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均以此為國號。而已不存在的中華共和國及中華帝國亦以此為名。
雖然目前“中華”一詞早已成為對中國文化、地理、民族、飲食等方面的泛稱,但直到近代中國才開始出現該辭彙的現代意義——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才正式將“中華”納入國名。《辭海》:我國古時多就黃河流域建都,因此稱其曰中華。中者,居四方之中也;華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裝華美者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號。《現代漢語詞典》: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中華民族經過不斷的融合,“中華”也就借指“中國”了。 在悠悠的歷史中,“中華”歷經不斷發展,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傳承著具有悠久歷史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
中華歷史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公元前2698-前2598年)
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比較強盛的朝代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大元、大明、大清等。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周邊各少數民族交往征戰融合而成中華民族。19世紀初,清朝治下的中國開始走向衰落。1912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北洋軍閥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經歷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3年解放戰爭,最終在1949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台灣。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