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00年(清光緒26年庚子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強迫清政府於次年9月7日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規定付給美、英、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等11國賠償銀4億5仟萬兩,年息4厘,分39年付清。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奧等同盟國失敗,英、法、美等協約國取勝。中國當時參加了協約國,也成了戰勝國。1924年5月中蘇復交,簽署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蘇聯宣布放棄庚子賠款的帝俄部分。巴黎和會之後,在中國人民愛國運動的促使下,英國政府雖然在1922年12月就宣言“以後中國應付逐期庚款預備悉數退回”,但又附加條件規定要“作為兩國互有利益之用”。後經多次交涉,直至1930年才由中英兩國政府以正式換文成立。換文規定“(一)設立董事會;(二)全部退回之庚款,設定基金,借充建築鐵路及經營其他生產事業,再以所得利息興辦教育文化事業;(三)在倫敦另設購料委員會,凡鐵路及其他生產事業借用資金需購外洋器材必需交購料委員會在英國購買。”由此可見,帝國主義國家退回庚款是附加了條件的,資金使用受對方的嚴格控制。1931年4月8日在南京召開了第一次中英庚款董事會,購料委員會亦於同日在倫敦成立。其他美、法、意、荷、比等國也仿效英國先後與中國政府協定或換文確定了退回庚子賠款的辦法。這樣,又陸續建立了一些分別管理各國退回庚款的董事會。1933年國民政府、行政院“為謀各庚款管理機關的集中、合作”設立了各庚款管理機關的聯席會議,委派參事張平群為秘書辦理其事,規定每年10月開例會一次,“討論下年度預算及用途之重要原則”。
經過
據1941年11月《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工作報告》和1944年《中英庚款董事會十三年財務處理概況》介紹:“英庚款應退回之總額為英金1118萬餘鎊”,“自董事會成立至民國27年底(1931—1938年底)實際收到退回之庚款連倫敦購料委員會料款部分在內總計736.9萬餘鎊,約占金額2/3弱。”“自民國28年(1939年)起,財政部停付海關擔保的賠款,庚款收入即告中止”。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規定了庚款支配標準:“鐵道事業可借全部庚款2/3,其餘1/3中導淮事業可借40%,廣東治河可借20%,基本工業電氣事業及黃河水利可借12.33%。借用利息一律周息五厘。本身不能生利之事業由國庫負擔利息”。因此,《工作報告》強調,“本會之工作即以上述已收到之736.9萬餘鎊,按支配標準運用於生產事業之投資與教育文化事業之補助及提倡”。
這筆基金的大部分在抗戰前已陸續借出,主要投資於鐵路、公路、電訊等交通運輸事業。當時的津浦、膠濟、隴海、北寧、平漢、京滬、滬杭甬、京贛、浙贛、粵漢、湘桂鐵路、南京的輪渡以及敘昆、滇緬公路的興建與整理均使用了庚款。尤其是粵漢路的投資最大的株州至韶關新建工程,湘鄂段、廣韶段的整理,全部依靠庚款完成。還為招商局購置了四艘海輪,建設了國際無線電台、九省長途電話網和西北、西南無線電話網等。其次為水利工程,經庚款協助完成的有黃河堵口,廣東西江基圍修理工程,導淮之邵伯淮陰劉澗三閘並張福河疏浚工程。再次為電氣事業,如首都電廠、電工器材廠、昆明電廠。曾籌備過硫酸錏廠、煉鋼廠、中央機械製造廠、溫溪造紙公司等,因抗戰爆發而無法進行。
對於文化教育事業的補助,“支配總額僅1800萬元(1941年時國幣)”。主要用於:1、保護文物古蹟。整理影印了敦煌經卷和居延漢簡。“建設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在南京撤退前博物館已興工,圖書館已勘定地址”。“於南京淪陷前,墊付運費派人搶運了故宮博物院的古文物13000餘箱西上。”2、補助高等教育與研究機關。“大概分為建築、設備、講座三項,全國專科以上學校研究機關,無論省立、國立、私立,曾受庚款補助者七十餘家,達600萬元以上,約占總數1800萬元的35%。”3、考送留英公費生。“先後辦理七屆共148人”,“第八屆因歐戰緊張而停止”。4、補助特種教育事業。“曾與教育部南京市政府合辦中央工業職業學校”,“在湖南補助農業職業學校兩校,抗戰前受補助而籌設助產學校已達十四省”。5、對“人”的補助。“抗戰開始北方大學教授遷徙,而各處科學人員亦被疏散,大學新畢業青年更難尋找適當工作”,為適應需要辦理了三件事:一、在內地各大學設定講座,以期安定北方一部分教授三十餘人。二、協助科學人員,救濟被疏散人員百餘人。三、設定科學研究助理救濟大學新畢業青年七十餘人。6、自辦事業單位。“在遵義設中國蠶桑研究所,北培設地理研究所”。“蘭州設甘肅科學教育館,肅州設河西中學,西寧設湟川中學,安順設黔江中學”。
此外,按照中英兩國換文規定,從庚款中提取了46.5萬英鎊補助香港大學及倫敦各大學中國委員會,4萬英鎊為外交部大樓建築費,2萬英鎊為北平慈善醫院基金。還付給英使館職員瑞納酬金500英鎊。
中英庚款董事會辦公大樓現為南京市鼓樓區政府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