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地峽

中美洲地峽

中美地峽,地處南美洲和北美洲大陸的連線地帶,除巴拿馬的巴拿馬運河以東部分外,都在北美洲。它東北臨加勒比海,西南瀕太平洋。長81.3公里的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地峽歷來就是南北美洲之間各國聯繫的橋樑,因而在世界海陸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該地區有7個國家,即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總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種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要經濟部門,盛產香蕉、咖啡、甘蔗、棉花、劍麻、可可及菸草、穀物。森林廣布,畜牧業也較重要。工業以輕工食品業為主,多小型企業。為瑪雅文化的發祥地,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簡介

中美洲地峽中美地峽瀕臨加勒比海
中美地峽指墨西哥東南、哥倫比亞西北的狹長地帶,即通常所稱的狹義的“中美洲”。它東臨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是連線北美大陸和南美大陸的天然橋樑。總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包括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七國。自然條件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陸向東南延伸,在中美地峽統稱中美山地。中美地峽西北部是海拔1000~2500米的中山,東南部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沿海平原比較狹窄,寬度一般在20~100公里之間。各國地形多以山地丘陵為主,間有盆地與谷地。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最大的湖泊。中美地形西側屬太平洋沿岸火山地帶。瓜地馬拉境內有火山30多座。薩爾瓦多90%的土地處於火山地帶,向有“火山國”之稱。中美地峽有多處地層陷落帶,較大的是尼加拉瓜陷落帶和巴拿馬陷落帶。這種地形便於修建道路與開鑿運河。肥沃的火山土壤利於耕作。
中美洲地峽廣闊的熱帶雨林
中美地峽兩側的氣候迥然不同。加勒比海沿岸迎東北信風,屬熱帶雨林氣候;太平洋沿岸位於背風側,屬熱帶草原氣候。低地終年炎熱,適於種植香蕉、甘蔗等作物。山間盆地氣候溫和,花木繁生,適於種植咖啡、棉花等作物。居民中美地峽居民總計約2810萬(1989年中),其中以瓜地馬拉最多(890萬),薩爾瓦多次之(539萬),貝里斯最少(18萬)。由於自然條件與開發利用程度不同,各國人口密度相差很大。薩爾瓦多土地開發率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252人;貝里斯多森林與沼澤,平均每平方公里僅8人。尼加拉瓜是中美地峽面積最大的國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僅27人。居民大多集中在西部的沿湖地帶;東部的熱帶雨林人口稀少,開發很差。

經濟發展

中美洲地峽咖啡為當地經濟作物
經濟概況中美地峽各國的經濟迄今以農業為主。咖啡、香蕉、棉花三大經濟作物的出口值幾乎占出口總值的80%,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上,中美地峽的經濟經歷過三次商品性農業的改革。 18世紀在中美高地玉米改種咖啡的變革,先後出現於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瓜地馬拉;直到本世紀才在宏都拉斯取得重要地位。中美咖啡的質量僅次於哥倫比亞而優於巴西,其中以哥斯大黎加的產品最佳。中美咖啡生產以小農為主,集中連片不多。1981年中美七國咖啡總產量60萬噸,占世界10%;出口量57萬噸,占世界15%。論生產,以危
中美洲地峽中美地峽位置
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四國種植最廣。咖啡是薩爾瓦多的經濟支柱,約占其出口總值的半數。第二次商品性農業變革是種植香蕉,發生在19世紀末葉。在加勒比海沿岸的熱帶雨林開闢了香蕉種植園。1899年美國聯合果品公司成立後,很快壟斷了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等國的香蕉生產,產品大部輸往美國。為了利用廉價勞動力,該公司還從英屬牙買加等地運來不少黑人。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宏都拉斯的香蕉出口量超過哥斯大黎加而居世界第一位。宏都拉斯曾被稱為“香蕉之國”。巴拿馬的農業也以生產香蕉為主,產量有時超過宏都拉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資跨國公司又在南美洲西北部厄瓜多、哥倫比亞大量占有土地,開闢香蕉園,產量超過中美地峽。第三次商品性農業改革是棉花生產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美地峽西部熱帶草原已開始大量植棉,太平洋沿岸的大莊園逐漸實現了植棉機械化。棉花生產以瓜地馬拉最多,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次之。
中美洲地峽可可樹
中美地峽的經濟作物還有甘蔗、可可、菸草等。巴拿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均有蔗糖出口,貝里斯的蔗糖在其出口中更占首位。糧食需要進口是中美各國共同存在的問題。中美地峽礦產不多。較重要的是尼加拉瓜的、宏都拉斯的、巴拿馬的。貝里斯西北區和尼加拉瓜沿海已發現石油。中美地峽各國工業不發達。除少量冶金、煉油、水泥工業外,主要是一些輕工業。工業比重較大的是巴拿馬,利用運河的便利條件進口石油,建有煉油廠;還設有小型鋼廠。食糖等工業近年也有發展。各國首都如聖何塞(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城(瓜地馬拉)、馬那瓜(尼加拉瓜)等均有輕工業,以食品、紡織為主。瓜地馬拉城是中美地峽最大的城市,人口約200萬。

氣候與環境

中美地峽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科迪勒拉山系綿延於整個地峽西部地區,西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部較低。平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沿岸。該地區是環繞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因此多火山地震。瓜地馬拉境內火山達30座之多,而其中1/3是活火山;薩爾瓦多位於火山地帶中心,常常發生火山噴發,因而有“火山王國”之稱。在氣候上,該地區屬熱帶類型,全年高溫,但東側與西側氣候有較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處於迎風地帶,降水一般達2000毫米左右,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但尤卡坦半島是熱帶草原氣候;西部沿海處於背風地帶,年降水量只有500~1000毫米,而且有明顯的乾季(冬季),屬熱帶草原氣候。該地區和其他拉丁美洲地區一樣,原來由印第安人居住地,後來被歐洲殖民者入侵。目前居民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其次是印第安人,其餘是白人和黑人。

旅遊觀光

中美地峽有一定的旅遊資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中美洲地峽伊拉蘇火山口
一是自然風光,包括山地、湖泊和海濱,尤以火山景觀聞名於世。例如,薩爾瓦多著名的聖阿納火山,海拔2381米,位於聖安納城以南,太平洋海岸附近。近200多年來,這座火山時有噴發,最近一次噴發發生在1966年。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火紅的熔岩能將夜空照亮,如同白晝一般,成了附近太平洋中航船的天然燈塔,故有“中美燈塔”之美譽。這裡還有景色秀麗的火山湖,空氣清新,湖水潔淨呈碧藍色,又有良好的旅遊設施,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地遊客。哥斯大黎加,有著名的博阿斯和伊拉蘇火山。博阿斯火山在首都聖何塞東南,海拔2900米,這裡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噴泉火山口噴發出來的蒸氣,在火山上空形成一團飄渺的輕霧,給人以一種神秘感。首都東面的伊拉蘇火山,海拔3432米,近幾十年來時常噴發,1978年9月噴發後,形成了直徑1400米、深324米的火山口。從這裡眺望加勒比海或太平洋,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此外,尼加拉瓜的尼加拉瓜湖,湖光山色,十分秀麗。瓜地馬拉城西南部的阿蒂特蘭湖被認為是世界最美麗的火山湖。貝里斯近海的世界第二大堡礁和該國八大野生動物保護區(特別是世界唯一的美洲虎和紅足鰹鳥保護區)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中美洲地峽原始森林景觀
二是歷史文化古蹟、景觀和現代人工建築物。該地區有大量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和殖民時期的遺蹟和遺址。蒂卡爾是著名的瓜地馬拉印第安古瑪雅城市遺蹟,位於佩騰省東北部的佩騰湖畔的原始森林中。該城建於公元前3世紀到9世紀,不知何故後來突然被廢棄。17世紀它又被發現。這是瑪雅文化最大城市之一。內有各種建築物3000多座,形成9組建築群。在位處中心位置的大廣場四周,有若干高聳的金字塔,東側是建於公元810年、高60米以上的一號金字塔,由於它的形狀象是一頭美洲豹,故稱為“美洲豹金字塔”。正南是高達57米的五號金字塔和“南部衛星城”。其以西有七殿廣場。七殿廣場以北是建於公元736年的二號金字塔,塔頂雕刻著一個巨大的假面。另外在一片茂密的森林裡,有一對結構和造型相同的金字塔。城內還出土了許多雕像、玉器、首飾、陶器等。該地區最著名的人工建築物是巴拿馬運河。該運河地處巴拿馬地峽最狹窄處,為世界公認的“第八奇蹟”。運河全長80多公里,水深13~26米,可通航5~10萬噸級輪船。它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道,使原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1.6萬公里。乘船經過運河,可飽覽地峽風光。運河上建有大橋,長1653米。運河區附近山頂有熱帶植物園,裡面種植著1500多種花草樹木。運河的太平洋一側入口處,有著名的孔塔多拉島。在該島上曾經舉行過重要的國際會議。1975年,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三國總統與巴拿馬總統在這裡共同簽署了“孔塔多拉”紀要。1982年,哥倫比亞、墨西哥、委內瑞拉和巴拿馬四國外長在此舉行過會晤,並發表重要聲明。

開發中國家

中美洲地峽位於中美地峽的巴拿馬
中美地峽國家屬於開發中國家,它們雖然有良好的自然條件,但在殖民者入侵後,經濟發展緩慢。目前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很大(巴拿馬除外)工業不發達,而且只有一些輕工業。這些國家都有積極發展旅遊業的願望,近些年來,重視在這方面進行投資,旅遊業有所發展,但由於旅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或者由於政治原因,總的來講,旅遊業發展的速度一直都不很快。但由於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如薩爾瓦多航空公司率先聯合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巴拿馬航空公司,組成中美洲航空公司,並推出“中美洲旅遊通行證”,持有此證的遊客,一次可觀賞從墨西哥的金字塔到尼加拉瓜的聖胡安河的名勝古蹟,近幾年中美地峽一些國家旅遊業發展比較迅速。貝里斯最近一些年來遊客迅速增加。1983年,外國遊客僅6萬餘人次,但1988年即增加到14萬人次以上,旅遊收入達0.56億貝里斯元。巴拿馬1987年遊客為28萬餘人次,旅遊收入1.32億美元。但此後幾年遊客有明顯減少,1989年外國遊客為20萬人次左右,收入也減少到1.02億美元,然而1993年又獲得顯著發展,僅購物旅遊一項即創匯2億美元。有“中美洲花園”之稱的哥斯大黎加,旅遊業收入在外匯來源中僅次於咖啡和香蕉,居第三位。1989年遊客達33萬人次,收入外匯1.6億美元。宏都拉斯1985年以來外國遊客不斷增加,近幾年來在20萬人次左右,1993年接待外國旅遊者25萬,比1992年增加8%。尼加拉瓜1993年外國旅遊者達20萬人次,比1992年增加15%。瓜地馬拉1993年接待外國旅遊者60餘萬,比1992年增加5%,創匯2.7億美元。目前中美洲各國正在爭取實現旅遊一體化中。據瓜地馬拉旅遊協會估計,旅遊一體化的實施可使中美洲地區每年多創匯6.5億美元。

世界遺產

1、科潘瑪雅遺址。
中美洲地峽科潘瑪雅遺址
198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屆會議報告。科潘瑪雅古城的遺址,位於首都特古西加爾巴西北部大約225公里處,靠近瓜地馬拉邊境。遺址坐落在13公里長、2.5公里寬的峽谷地帶,海拔600米,占地面積約為15公頃。這裡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森林密布。科潘是瑪雅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大的古城遺址。廣場中有金字塔、廣場、廟宇雕刻石碑象形文字石階等建築,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地區。它吸引了許多外國學者到此進行考古研究,也是宏都拉斯境內重要的旅遊點之一。公元前200多年,科是瑪雅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的科學文化和宗教活動的中心,1576年,西班牙迭戈加西亞在從瓜地馬拉去宏都拉斯的途中,發現了這處淹沒在草莽叢中的古城遺址。遺址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築,主要有金字塔祭壇、廣場、6座廟宇、石階、36塊石碑和雕刻等;外圍是16組居民住房的遺址。最接近宗教建築的是瑪雅祭祀的住房,其次是部落首領、貴族及商人的住房,最遠處則是一般平民的住房,反映了階級社會中等級制度的宗教特點和宗教祭祀的崇高地位。
中美洲地峽科潘瑪雅遺址建築
在廣場附近,一座廟宇的台階上立著一個非常碩大的、代表太陽神的人頭石像,上面刻著金星。另一座廟宇的台階上,是兩個獅頭人身像,雕像的一隻手握著一把象徵著雨神的火炬,另一隻手攥著幾條,嘴裡還叼著一條。在山坡和廟宇的台階上,聳立著一些巨大的、表情迥異的人頭石像。據說,瑪雅人的第一位祭司、象形文字日曆的發明者伊特桑納死後,就被雕刻成眾神中的主神供奉於此。另一個長1.22米、高0.68米的祭壇上,刻有4個盤腿對坐的祭司。他們身上刻有象形文字,手中各拿著一本書。在這個祭壇的雕刻群中,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鑲嵌成花斑狀的石虎和石龜。在廣場的山丘上有一座祭壇,高30米,共有63級台階,它是由2500塊刻著花紋及象形文字的方石塊壘成,石階兩側雕刻著兩條倒懸著的花斑大蟒。在廣場的中央,有兩座有地道相通、分別祭太陽神和月亮神的廟宇,各長30米,寬10米。牆壁門框中有豐富多彩的人像浮雕。在兩座廟宇之間的空地上,聳立著14塊石碑,這些石碑建於613年至783年之間,所有的石碑均由整塊的石頭雕刻而成,高低不一,上面刻滿了具有象徵意義的雕刻和數以千計的象形文字,在眾多的人物雕像中,只有一個看起來像女性,表明當時婦女地位的低下。科潘瑪雅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個面積約300平方米的長方形球場,地面鋪著石磚,兩邊各有一個坡度較大的平台。現在台上仍有建築物的痕跡。據考證,科潘的瑪雅人在舉行祭祀儀式時,要進行一場奇特的球賽,用宗教活動來選拔部落中的勇士。評價1570年被迭戈·加西亞·德·帕拉西奧發現,科潘是瑪雅文明最重要的地點之一,直到19世紀才被挖掘出來。它的中心地帶和壯麗的公共大廣場體現了它三個主要發展時期,早在10世紀初期的時候,這座城市就被遺棄了。2、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留地1982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6屆會議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
中美洲地峽雷奧普拉塔諾生物圈保留地
位於宏都拉斯東北部的莫斯基蒂亞地區,占地總面積為500,000公頃,其中生物圈保留地面積有350,000公頃,緩衝地區為150,000公頃。海拔高度介于海平面與1326米之間。雷奧普拉塔諾河綿延100公里,實際上整個雷奧普拉塔諾流域都涵蓋於保護區之內,除此,保護區還包括保拉亞、關普和錫克雷等河流的大部分領土。這些水路與加勒比海一起構成保護區的邊界線。地貌上主要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山脈地區岩石林立,格外引人注目,這裡還有一條500米深的瀑布;海濱地帶則比較平坦,抑或由於數目眾多的瀉湖的存在,而引起地形的跌宕起伏。這些地區向內延伸僅幾公里,最多可達40公里。氣候潮熱,年均降水量隨著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從少於2850毫米到3000-4000毫米之間,變化不等。年均氣溫為26.6攝氏度。
中美洲地峽生物圈裡的美洲虎
保護區是宏都拉斯境內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保護地,地形的懸殊導致了生態系統類型的廣泛分布。其中潮濕的熱帶森林和極度潮濕的亞熱帶森林成為兩個主要生物帶,絕大部分的保護地(約85%)隸屬於潮濕的熱帶森林範圍之內,僅有10-15%位於亞熱帶潮濕的森林地帶。這裡也是中非地區實屬罕見的潮濕熱帶雨林之一,森林中含有豐富多姿的植物和野生動物,包括幾種全球性的瀕危動物種。據記載,這裡有39種哺乳動物,377種鳥類,126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瀕危動物包括大型食蟻動物、貘、美洲虎。保護區內的白色城市--布蘭卡城,是最重要的瑪雅文化考古遺址之一,屬於考古遺蹟之列的彼德拉斯平塔達斯岩石雕刻出現於普拉塔諾河流的河床上,據說這是前哥倫比亞時期的一種未知的文化形式。保護區內具有重要考古意義的遺址約有200餘處。2000多位土著居民沿襲其傳統的生活方式,在此生存。在保留地邊界上由小自耕農和牧場主造成的過度農墾現象,也縮減了圈地內的雨林面積。南部和西部地區也處於珍貴的木材-如桃花心木-被大量盜取的狀態下。對野生動物的商業狩獵活動也不受限制地展開了,有時這種活動還打著生態旅遊探險隊的旗號。外來物種的侵入也威脅並破壞著保留地內的綜合生態系統。管理計畫的缺乏以及在525100公頃內幾乎沒有公園別動隊管理的現狀使保留地的問題更加複雜。遺產委員會在1996年第20屆會議報告上將這個地方列入遺產保護狀況報告。評價位於香蕉河的分水嶺處,保留地是中美洲少數幾個濕熱帶雨林保護區之一,它有數量豐富、種類繁多的植物和野生動物。在其傾向加勒比海岸的山地內,有2000多居民仍然沿襲著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

相關詞條

多佛爾海峽科羅拉多大峽谷東非大裂谷峽灣國家公園哈達拉毛谷地金斯峽谷國家公園潘傑希爾山谷[2] 中美地峽資料網。[3] “中美地峽”名詞解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