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年危機,是社會心理學探討的問題之一,有不少心理學家都對此提出過不同的說法,上世紀六十年代,容格提出“中年危機”一說,他認為三十五至四十歲時危機到達巔峰;後來,又有一位戴維提先生說,四十到五十歲之間較難度過。斯太福說,根據他研究的二千一百名男女,發現三十四到四十二歲的經理階層人員有80%都不能倖免;耶魯大學研究員李文遜則認為,三十五到四十五歲是明顯的危機期。也有人認為,中年危機主要的不是由生理年齡所決定,而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有適當心理準備的人較能平穩地度過它的波濤。
榮格後期專門治療中年病人,他發現他的大多數病人都很能適應社會,且有傑出的成就,“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仍然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
2017年3月,聯合國官方確認:1992出生的人已步入中年,即25歲已是中年人。
具體表現
事業
專家分析:對於許多中年男人而言,此時最看重的是事業上的成就。當事業遇上困境裡,他們選擇沉默與逃避來對待,再加上內心壓抑,因此無法看到事情的關係,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甚至出現極端行為,情況嚴重者甚至會選擇自殺作為逃避方法。特別是現在正處於全球金融風暴中,相當一部人的事業正在走向下坡,作為中年男人,他們不會選擇與周圍的人分享與傾訴自己的遭遇,而是將所有的問題壓抑在心裡,如此將產生惡性循環,導致極端事情的發生。
家庭
專家分析:四十歲以上的男人如果成家較早,孩子也進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他們需要背負的經濟包袱較大,而這種壓力往往是導致家變的重要原因。步入中年的男人,不肯承認自己年紀變大的現實,他們會通過情感嘗試證明自己仍然擁有征服的能力,但同時,他們又不願意破壞家庭的穩定性,因此傾向於選擇一夜情、泡夜店等形式。同時,由於社會原因,四十歲以上男人與妻子間的年齡差距通常都比較小,他們的妻子也可能存在“中年危機”,雙方發生衝突的幾率更是大大增加,成為家變導火線。
學習
專家分析:中年人離開學校的時間太長,若是其間沒有進行繼續學習、提升自己,他們便只能用以前學到的知識來處理自己的工作與家庭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親子關係可能會比較差,他們與自己孩子的相處仍是按照自己的父輩,即上世界四十年代的父母與他們自己之間的相處模式,而用四十年代父母的親子關係去對待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的孩子,代溝障礙相當明顯,容易導致惡劣的親子關係;而在事業上,他們的知識體系沒有得到更新,無法使自身的事業得到提升,特別是職場新人的不斷出現,帶來激烈競爭,很容易令中年男人被淘汰出局。
心理
專家分析:這裡指的是中年男人的個人心理情緒變化問題。現代人的更年期正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作為男人而言,他們生理上的“更年期”影響並不明顯,更多的是出現“心理更年期”,包括沮喪、不安、容易發怒、容易疲憊、自憐、逃避等負面情緒,對生活感覺乏味。其中最嚴重的負面情緒是沮喪與逃避。與女人不同的是,女人可以通過傾訴來化解,但男人不會選擇向周圍的人傾訴。同時,中年危機的表現還在於他們逃避別人對其現在的評價,多數時候他們都會沉浸在緬懷自己的過去中,從中得到榮耀與自我滿足,這便是他們對於現狀的逃避。
產生原因
個體在35~59歲,即進入中年之後,產生的生理及行為上的不適應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男性在此階段感受到老化的威脅,女性則在45歲以後進入更年期,生殖能力結束;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地位受到挑戰,家庭中子女開始成家立業,部分工作為青年人接替,這種地位的變化,破壞了他們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內心矛盾重重,產生焦慮、緊張、自卑等情緒。到中年晚期危機最嚴重,此時他們已離開工作崗位,退休在家,由緊張忙碌突然變得無事可做,活動範圍減小,社會地位下降,使他們感到若有所失、內心空虛。若長期不能解決這種危機,就會使個體心理發展失調,出現病態的行為方式。
建議
緊張和疲勞是中年人的普遍現象。中年人要學會量力而行,並恰如其分地評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對歲月的變遷所帶給自己身體的變化要能夠坦然接受。同時要把重心向家庭傾斜,多體驗家庭生活的樂趣。另外,工作中的困擾也應及時和家人交流,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事實表明,家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愛護,對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此外,遇到衝突、挫折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時,要善於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專家認為,人都會有心理問題,關鍵是看你如何去面對。中年人應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充分認識自我,接受現實的自我,才會選擇適當的目標,尋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充滿自信地對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