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介紹
中國醫療隊是中國衛生部國際合作組織。第一支中國醫療隊於1963年成立。中國醫療隊有著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各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揚。中國醫療隊的隊員多是志願者。
從1964年4月,應阿爾及利亞政府的邀請,中國政府第一次向非洲派出了醫療隊,從此拉開了中國醫療隊援非的序幕。迄2003年已先後向非洲47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過醫療隊,累計派出醫務人員一萬五千多人次。
中國援非醫療隊中,既有綜合隊,又有專業組,既有西醫,也有中醫,以臨床科室為主,又輔以衛生檢疫、藥品檢驗、預防保健、設備維修等多個方面,醫療隊員則選擇年齡在30至50歲之間、有相當臨床經驗的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醫療隊員在外工作一般為兩年一期。
分布
中國援非醫療隊分布地阿爾及利亞、馬里、坦尚尼亞、剛果(布)、茅利塔尼亞、幾內亞、蘇丹 赤道幾內亞 獅子山、突尼西亞、埃塞阿比亞、多哥、喀麥隆、馬達加斯加、摩洛哥、尼日、莫三比克、幾內亞比索、加彭、貝寧、尚比亞、中非、波札那、吉布地、盧安達、烏干達、維德角、辛巴威、塞席爾、蒲隆地、葛摩、納米比亞、賴索托、厄利垂亞等非洲國家和地區。
40多年來,中國援非醫療隊和當地醫生密切配合,不僅診治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而且治癒了不少疑難病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中國醫療隊在非洲累計診治病人近2億人次,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評。
在非洲
非洲概況
中國和非洲國家建交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堅持為缺醫少藥的非洲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中國醫療隊員也被非洲人民讚譽為中國的“民間大使”。
1963年4月,中國第一支援外醫療隊被派往阿爾及利亞。截至2005年底,中國先後向47個非洲國家派出援外醫療隊員15841人次,累計診治病人1.7億人。現在中國在非洲有醫療點98個,分布在35個國家。
十年來,中國援外醫務人員牢記祖國的重託,發揚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克服語言、氣候、生活等諸多困難,與當地醫務人員密切合作,全心全意地為當地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醫療服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嚴松彪曾於1998年至2000年參加第16批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並擔任隊長。回憶起當時的經歷,他感慨地說:“儘管去前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抵達後看到的條件之差、遇到的困難之多還是出乎意料的。”
克服了重重困難的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在非洲不僅治癒了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且還成功地開展了心臟手術、腫瘤摘除、斷肢再植等難度較大的技術服務,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們不但利用現代醫療技術,還將針灸、推拿等中國傳統醫療技術以及中西醫結合的診療辦法帶到非洲,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在所在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
為索馬里兒童看病
曾經3次參加中國赴尼日援外醫療隊的廣西醫生喬世輝在工作總結中寫道,中國醫療隊員將幫助受援國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水平視為一種責任。每到一家醫院工作,喬世輝都針對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糾正不規範的操作和無菌觀念差導致的不良行為。在尼日工作期間,喬世輝所在的醫療隊還為當地醫務人員授課,教會他們使用長期擱置的心電圖機、B超機等醫療設備。
許多非洲國家的人民民眾在接觸中國援外醫療隊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中國醫生的無私奉獻精神、高尚的醫德醫風和精湛的醫療技術,從而認識了中國並對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中國醫生戰勝困難的毅力和敬業精神給非洲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批批中國援外醫療隊員以辛勤的勞動、精湛的醫術、感人的事跡乃至用寶貴的生命贏得了非洲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所在國政府和人民譽為“白衣使者”、“南南合作的典範”和“最受歡迎的人”,增進了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間的真誠友好情誼。
援外史
中國醫療隊部分成員
對外援助是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世界和平、保障國家安全、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重要的意義。41年來中國派遣的援外醫療隊,不僅為所在國家治癒了大量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療奇蹟,更成為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建立真誠友好、團結合作關係的重要舉措。
1963年,阿爾及利亞政府通過國際紅十字會向全世界發出緊急醫療援助的呼籲,當時,我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元氣未復,但為了支援阿爾及利亞政府和人民,中央領導仍毅然作出決定,第一個回響阿政府的邀請,迅速組織以湖北省為主,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江蘇、遼寧、長春等地的24名優秀醫務人員,組成了第一支中國醫療隊赴阿爾及利亞工作。從此,拉開了中國同第三世界國家以醫療隊為主要形式的衛生合作和援助的序幕。
從1963年至今,中國先後向非洲、亞洲、拉丁美洲、歐洲和大洋洲65個國家和地區派出醫務人員18000餘人次。目前,正在國外工作的中國醫療隊共42個,分布在40個國家,共1100人。中國大陸除西藏、新疆、貴州、海南外,全國各地衛生部門都承擔了醫療隊的任務。
貝寧洛科薩醫院
據不完全統計,4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醫療隊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各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幫助下,不僅治癒了大量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且還成功地開展了心臟手術、腫瘤摘除、斷肢再植等難度較大的技術服務,挽救了許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們不僅利用現代醫療技術,而且還將針灸、推拿等中國傳統醫藥技術以及中西醫結合的診療辦法帶到世界各地,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為所在國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
中國醫療隊共診治疾患約2.4億人次。援外醫療隊員還注意幫助扶植當地的醫療醫務水平,他們通過與當地醫務人員一起工作,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等各種形式,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受援國醫療診治技術水平的提高。在長期的醫療工作中,醫療隊還熱情地為中國使館人員、援外工程人員、當地僑民等服務。援外醫療隊員的精湛技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民眾的廣泛稱讚,其中有600餘名醫療隊員獲得所在國總統授勳的各種榮譽。但也有43名醫療隊員因工殉職,永遠埋在異國他鄉。
通過中國援外醫療隊,受援國人民了解了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通過醫療隊也更加了解了世界。中國醫療隊的隊員們以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樹立了一座座友誼的歷史豐碑,成為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長期合作的典範。
醫療隊故事
看得見蟲子的飲用水
桑給巴爾風光秀美,但經濟基礎較為薄弱。落後的基礎設施使水電供應難以保證。說起這些,護士長韓紅菊告訴記者:“旱季的生活用水對我們來說是最頭疼的問題。因為供水緊張,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時候會有自來水,於是便輪流守候。常常是白天上了一天的班,半夜裡還要守著水箱等水。如果連續多日等不來自來水,我們就需要買水喝。買來的水污染得很厲害,常常可以在水中看到漂浮的樹葉、蟲子等東西。燒開以後,厚厚的一層水鹼沉澱下來,要過濾好幾遍才敢喝。”
不僅僅是飲用水,蔬菜也是島上的稀罕物。由於農業不發達,桑給巴爾很少有糧食作物,更別提綠葉蔬菜,只有進口的質次而價高的土豆、包菜、洋蔥。島上98%以上的人口都是穆斯林,因而醫療隊在當地根本見不到酒和豬肉。
採訪期間,中國駐桑給巴爾總領事張洪鐵告訴記者,醫療隊今年過了一個“三無”春節。原來,除夕夜醫療隊駐地又趕上停電停水,大家連期盼已久的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晚會也沒看成。儘管廚師想盡辦法為大家做了幾個菜,但無水無電無電視的春節讓大家失去了節日的歡笑,每個人默默地吃了幾個水餃,就各自離開餐桌,回到自己狹小的房間裡。
給死人接生
桑給巴爾的醫療水平落後,儘管中國醫療隊所在的“娜茲毛佳”醫院是當地最大的公立醫院,但醫療條件只相當於中國鄉鎮醫院的水平,醫療設備以及藥品短缺,醫護人員更是嚴重不足。因此,中國醫療隊每一位成員都成了醫院裡的頂樑柱,他們都曾通宵達旦地工作過,奔巴島分隊隊長徐龍君更有著創紀錄的一天做12台外科手術的經歷。
在桑給巴爾,外科手術量極大,且多是急診手術。為了儘可能減輕病患的痛苦,徐醫生當天安排了8台手術。
他與麻醉師密切配合:當他進行第一台手術時,麻醉師給下一個病人進行麻醉;前一台手術剛剛結束病人還未離開手術室,徐醫生就開始給下一個病人做手術,這時麻醉師開始給第三個病人實施麻醉……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徐醫生當天一刻不停地做了8台手術。
當他拖著疲憊的身子離開手術室,剛想吃點飯時,又來了一位摘水果時從樹上摔下來脾破裂的大出血病人,他連忙又返回手術室。這台手術剛結束還沒等他離開,又來了3個需要做手術的病人。就這樣,徐醫生一天做了12台手術,這在中外都是少有的。
隋燦燦醫生也有過一次難忘的經歷,那就是為死人接生。她回憶說,當時由於難產,一位孕婦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就已經過世,而她腹中的胎兒也已經死亡。但依據當地的風俗,胎兒必須與母體分離,於是在其家人的強烈要求下,隋醫生便有了這次為死人接生的難忘經歷。
時刻冒著生命危險
非洲是瘧疾、霍亂、愛滋病的高發區,桑給巴爾也同樣不能倖免。當地人人都得過瘧疾,霍亂也隨時都會暴發,愛滋病感染率更高達8%。這些致命的疾病對醫生來說卻是無法避免的職業危險,特別是在外科和婦產科這類出血性較多的手術中,被感染的幾率就更大。但中國醫生卻不顧自身安危,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為愛滋病患者做了一例又一例手術。
隋燦燦醫生還清楚地記得她碰到的第一例愛滋病患者,那是一位孕婦。當時護士明確告訴她,病人的愛滋病毒檢測呈陽性,但由於難產,如不及時手術,母子都有生命危險。隋醫生沒有半點猶豫,她毅然決定實施緊急手術……手術順利完成,母子平安脫險。隋醫生由於緊張汗水濕透了全身。
像隋醫生這樣的經歷中國醫療隊中的每一人都經歷過,但作為醫生,他們沒有任何退縮。他們許多人都表示,如果被感染了就不回國了,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和災難帶給家人。不如就留在這裡把一生都獻給祖國的外援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