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外大街55號,現有: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科技工作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文化工作委員會、聯絡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經濟工作委員會、社會與法制工作委員會,共有委員294人。
機關設定

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社會服務部、參政議政部、研究室。2007年1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審議通過了《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和《關於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會議期間選舉產生新一屆農工黨中央領導成員,桑國衛當選為主席,陳宗興、張大寧、王寧生、陳勛儒、汪紀戎、劉曉峰、陳述濤、何維、姚建年、楊震當選副主席。
歷史回眸
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副主席
主席:桑國衛

副主席:陳宗興張大寧王寧生陳勛儒汪紀(女)
劉曉峰陳述濤(滿族)何維姚建年楊震
桑國衛

男,漢族,1941年11月出生,浙江吳興人。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11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58年9月至1962年8月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藥學專業學習。1962年9月至1966年9月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藥理專業研究生。1966年10月至1999年2月在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工作,歷任藥物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藥物研究所兼計畫生育所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WHO人類生殖研究合作中心主任,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91年7月至1997年5月)。其間,1979年10月至12月英國劍橋大學生理系進修學者,1980年1月至1981年9月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醫學研究生院臨床藥理及甾體生化系學習,獲臨床藥理證書。1983年3月至1989年9月任WHO長效避孕藥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臨床藥理系及內科客座教授;1992年8月至2000年任國際藥理聯合會理事。1997年5月至1998年3月兼任浙江省衛生廳副廳長,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長助理。1999年2月至2003年4月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1999年2月至2006年任國家藥典委員會秘書長;1999年2月至2007年8月任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所長、中國生物製品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WHO藥品質量控制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1999年至2006年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副主任。2000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2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3年4月至今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顧問,2007年1月至今任中國藥學會理事長。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主席。2008年3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現任農工黨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藥學會理事長,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研究員。
陳宗興

陳宗興男,漢族,1943年6月出生,河南正陽人。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4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2年9月至1967年7年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習。1967年7月至1968年7月留校待分配。1968年7月至1970年2月解放軍8402部隊農場勞動鍛鍊。1970年2月至1979年9月西北電力建設局任教。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1981年12月至1997年7月,歷任西北大學地理系教師、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科研處處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1997年5月至1998年1月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其間1997年7月當選為農工黨陝西省委會主委,1997年11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其間1998年8月至2003年6月兼任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主任,1999年9月至2003年8月兼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2002年6月至2005年3月連任農工黨陝西省委會主委。2002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任陝西省政協副主席,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職)。2007年12月至今任任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2008年3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張大寧

張大寧男,漢族,1944年農曆9月出生,天津人。大學學歷,研究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85年6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1年9月至1966年8月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系學習。1966年9月至1978年6月任天津市和平區衛生局教學組組長。1978年6月至1983年12月任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教研室副主任、講師、副教授。1983年12月至2001年8月曆任天津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院長、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其間1997年11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1年9月至今任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天津市中醫腎病研究所所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其間2002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7年6月當選為農工黨天津市委會主委,2007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天津市委會主委,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天津市中醫腎病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天津南開中學校友會理事長、天津市醫藥學專家協會副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國際中醫腎病學術會議主席、中華中醫腎病學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會長、《中醫雜誌》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澳門中醫醫療中心院長、澳門中醫藥聯合會會長、《澳門中醫藥雜誌》總編。中醫腎病學國家授銜專家,全國名老中醫指導老師,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天津醫科大學教授、天津中醫學院教授。
王寧生

男,漢族,1946年11月出生,貴州安順人。大學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12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5年9月至1970年7月南京藥學院(現為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專業學習。1970年7月至1976年12月任貴州威寧縣製藥廠藥劑師。1976年12月至今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工作,歷任助教、講師、中心實驗室副主任、副教授、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其間1978年9月至1979年7月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高師班學習,1981年4月至1983年10月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訪問學者,1987年4月至1987年12月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藥理中心客籍教授,1994年4月至1994年12月德國國家藥檢所高級訪問學者,1997年6月當選為農工黨廣東省委會主委,2002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7年5月連任農工黨廣東省委會主委,2007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廣東省委會主委,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兼臨床藥理研究所所長,全國人大常委、廣東省人大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中國藥理學會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第二屆常務理事,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德國藥學會會員,廣東省政府、貴州省政府顧問,衛生部抗體技術重點實驗室(南京)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藥品非臨床安全性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新藥(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新藥基金評審委員,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安全性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會長。
陳勛儒

男,漢族,1945年6月出生,雲南雲縣人。大學學歷,高級農藝師。2001年7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3年9月至1967年7月昆明農林學院農學專業學習。1967年7月至1968年10月留校待分配。1968年10月至1970年3月解放軍耿馬孟定農場勞動鍛鍊。1970年3月至1995年10月在臨滄地區(現臨滄市)農科所、農技推廣站、農牧局工作,歷任副所長、副站長、副局長、局長。1995年11月至1998年3月任臨滄地區行署副專員。1998年3月至1998年11月任雲南省農業廳副廳長。1998年11月至1999年9月任雲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助理。1999年9月至2003年1月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其間2002年5月當選為農工黨雲南省委會主委。2003年1月至今任雲南省政協副主席,2005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7年5月連任農工黨雲南省委會主委,2007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雲南省委會主委,全國政協常委、雲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雲南省紅十字會會長,中國作物學會會員。
汪紀戎

女,漢族,1944年9月出生,安徽肥西人。大學學歷,工程師。2005年12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2年9月至1967年7月上海同濟大學路橋系橋隧專業學習。1967年7月至1968年7月留校待分配。1968年7月至1971年5月任棗莊市交通局技術員。1971年5月至1983年4月曆任棗莊市公路管理段技術員、副科長、副段長。1983年4月至1997年8月任棗莊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7年8月至1998年3月任國家環保局副局長。1998年3月至1998年5月任國家環保總局正局級幹部。1998年5月至2005年10月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國家環保總局工作。2006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7年12月連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十一屆全國婦聯副主席。
現任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婦聯副主席,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
劉曉峰
男,漢族,1947年1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1995年4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65年9月至1970年8月重慶交通學院水港系學習。1970年8月至1972年12月江西九江港務局冷軋工。1972年12月至1978年2月成都420廠鉗工、技術員,其間1974年在420廠脫產半年進修日語。1978年3月至1979年4月北京鋼鐵學院金屬物理專業進修。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曆任成都420廠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溫強度室主任、情報室援助巴基斯坦技術翻譯。1984年12月至1994年11月曆任四川省交通廳航務管理局工程師、科長、高級工程師、副局長,其間1991年3月至1992年2月下派沐川縣任交通局副局長。1994年11月至2003年1月任四川省交通廳副廳長,其間2002年4月當選為農工黨四川省委會主委。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2007年4月連任農工黨四川省委會主委,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四川省委會主委,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
陳述濤
男,滿族,1950年8月出生,遼寧法庫人。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7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71年5月至1973年7月內蒙古扎蘭屯師范學校學習。1973年7月至1978年10月內蒙古扎蘭屯師範學校教師。1978年10月至1981年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數學系讀研究生。1981年至2007年12月在哈爾濱師範大學工作,歷任數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副校長、校長。其間1987年8月至1988年1月美國北嶺加州大學客座教授,1988年8月至1989年6月南開大學數學所高級訪問學者,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美國衣阿華大學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2002年7月當選為農工黨黑龍江省委會主委,2007年4月連任農工黨黑龍江省委會主委,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黑龍江省委會主委,全國人大常委、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高教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數學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歐美同學會副理事長。
何 維
男,漢族,1955年12月出生,黑龍江呼蘭人。研究生學歷,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7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75年12月至1978年9月黑龍江省呼蘭縣農業機械廠機加車間車工。1978年9月至1983年7月佳木斯醫學院醫療系學習。1983年8月至1984年9月黑龍江省結核病防治院內科住院醫師。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黑龍江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基礎微生物學專業讀研究生。1987年6月至1994年8月黑龍江中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助教、講師,其間1991年10月至1994年8月德國海德堡大學免疫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免疫學研究博士後。1994年8月至今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1997年9月至今歷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免疫學系副主任、主任,其間1998年12月至2002年11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2001年11月至2004年7月曆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法人代表)、所長,2002年11月至2008年7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07年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2008年7月至今任衛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主持工作)。是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
現任農工黨十四屆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副主委,衛生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主持工作),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
姚建年
男,漢族,1953年11月出生,福建晉江人。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3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78年9月至1982年2月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化學專業學習。1982年2月至1987年9月曆任福建師範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教研室助教、講師。1987年10月至1993年3月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合成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博士(1990年3月獲工學碩士學位,1993年3月獲工學博士學位),其間1991年9月至11月任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化學系客座研究員。1993年4月1995年8月任日本大和公司博士後研究員。1995年8月至1999年9月曆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室主任、所長助理,其間1998年9月至11月日本東京大學套用化學系訪問教授。1999年10月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間1999年10月至2008年2月曆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心主任助理、副所長,2001年7月至8月日本東京大學套用化學系訪問教授,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法人)。
楊 震
男,漢族,1961年11月出生,江蘇武進人。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6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南京郵電學院電報通信專業學習。1983年9月至1985年9月在南京郵電學院工作。1985年9月至1988年2月南京郵電學院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8年3月至1996年8月在南京郵電學院工作,其間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進修,1992年10月至1993年10月聯邦德國Bremen大學訪問學者。1996年8月至199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9年7月至今在南京郵電大學工作,歷任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副院長、副校長、校長,2007年12月當選為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是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現任農工黨十四屆中央副主席、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南京郵電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通信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江蘇省通信學會理事長,中國郵電高校學報(英文版)編委會副主任,《數據採集與處理》編委會副主任,《中興通訊技術》編委會委員,《江蘇通信業》編委會副主任,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學科組成員,江蘇省高校軟體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和通信學會高級會員,普天通信公司獨立董事。
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
(2002年12月—2007年12月)

主 席:蔣正華
副主席:李 蒙(常務)、閻洪臣、陳建生、陳宗興、張大寧、左煥琛、桑國衛、王寧生、陳勛儒、汪紀戎(2006年12月補選)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
(1997年10月31日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名譽主席:盧嘉錫
名譽副主席:方榮欣 田光濤 翦天聰 郭秀儀(女)
顧問:宋鴻釗 管仲偉 鄧昊明 梅日新 王大魯
主席:蔣正華
副主席:姚 峻 章師明 陳灝珠 閻洪臣 宋金升 李 蒙

朱兆良 陳建生 陳宗興 張大寧
秘書長:於生龍(1997年10月31日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
(1992年12月— )
名譽主席:周谷城
主席:盧嘉錫
副主席:方榮欣(常務) 姚 峻 章師明 田光濤 翦天聰
陳灝珠 閻洪臣 宋金升 蔣正華
(1992年1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李 蒙(1995年1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屆四中全會補選產生)
秘書長:宋金升(兼)

(1992年1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一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中央咨監委員會
主席:沈其震
副主席:郭秀儀(女) 鄧昊明 李潔之 梅日新
第十屆中央委員會(1988年11月— )
名譽主席:周谷城
主席:盧嘉錫
副主席:方榮欣 姚 峻 章師明 田光濤 楊烈宇 光仁洪 翦天聰 陳灝珠
(1988年11月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十屆一中全會產生)

第九屆中央委員會
(1983年12月— )
名譽主席:季 方(1987年1月九屆三中全會選出)
主席:季 方(1983年12月7日九屆一中全會選出)
周谷城(1987年1月九屆三中全會選出)
副主席:周谷城 沈其震 劉樹勛 嚴信民 徐彬如 葉桔泉 盧嘉錫 方榮欣
(1983年12月7日九屆一中全會選出)
姚峻 章師明 田光濤 楊烈宇
(1987年1月九屆三中全會選出)
秘書長:方榮欣(兼)
(1983年12月7日九屆一中全會選出)

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1979年10月—)
主席:季 方
副主席:周谷城 沈其震 劉樹勛 嚴信民 彬徐如 葉桔泉
秘書長:方榮欣
(1979年10月24日農工黨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
主席團主席:季 方
秘書長:郭則沉
第六屆中央委員會
(1951年12月—)
主席:章伯鈞
副主席:彭澤民(1951年12月5日六屆一中全會選出)

黃琪翔(1957年4月農工黨六屆三中全會補選)
秘書長:黃琪翔
中央執行局委員:章伯鈞 彭澤民 黃琪翔 季 方 劉 春 徐彬如
郭冠傑 李伯球 王深林 郭則沉 嚴信民 何世琨
張雲川 王人鏇 李士豪
(1951年12月5日農工黨六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代理主席:季 方(1958年4月4日農工黨中央第三十四次擴大會議推選)
歷史沿革
醞釀組黨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實行反共、“清黨”之後,武漢的形勢日益險惡,第一次國共合作所形成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出現嚴重的危機。5、6月間,武漢政府一部分堅持革命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宋慶齡、鄧演達、彭澤民等“相約集契約志”,為繼承孫中山的遺教而奮鬥到底,並擬議組織新黨,繼續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組黨之議伊始,汪精衛於7月間繼蔣介石之後背叛革命,實行“分共”,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
1927年11月,宋慶齡、鄧演達等人在莫斯科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了《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即《莫斯科宣言》),號召在孫中山精神領導下,團結被壓迫被剝削的革命民眾,向一切反動仇敵進行鬥爭。在《莫斯科宣言》影響下,國內一部分國民黨左派人士和一部分脫離了組織關係的共產黨人,以及一部分愛國知識分子,如譚平山、章伯鈞、張曙時、朱蘊山、鄭太朴、李世璋、季方、鄧初民、馬哲民等數十人,於1928年初在上海以“中華革命黨”的名義草擬了《黨綱》、《政綱》,並先後在上海、江西、北平、天津、四川、江蘇、安徽、山東、福建等省市秘密進行組織活動和政治活動。主要在大中學校發展組織,成員有千餘人。出版《突擊》、《燈塔》周刊,宣傳反帝反蔣。從1928年初至1930年春,黨處於萌芽狀態,沒有正式建立組織。外界則以“第三黨”稱之。
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進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買辦資產階級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對外依靠帝國主義,對內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同時,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開闢革命根據地,舉起了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大旗。為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1930年5月,鄧演達從國外秘密回到上海。他回國後,即開始了緊張的組建新黨的工作,著手討論制定黨的綱領,積極聯絡同志,籌建黨的中央機構。經反覆爭議,多數同志同意新黨的名稱仍為《莫斯科宣言》中提出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8月9日,鄧演達在上海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十個省區的代表30多人。會議通過了黨的綱領《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肅清封建勢力,推翻南京反動統治,建立以農工為重心的平民政權,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政治綱領。會議選舉鄧演達、黃琪翔、彭澤民、章伯鈞、季方、鄭太朴、羅任一、朱蘊山、李世璋、丘哲、郭冠傑等25人為中央幹部會幹事,推舉鄧演達為總幹事;決定了中央機關各職能部門的名稱和負責人,中央機關設在上海愛麥虞限路159號。8月10日,中央幹部會發出第一號《通告》,宣告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正式成立。
一乾會議以後,陸續建立了一些地方組織。中央區:包括上海、南京、江蘇、浙江、安徽五省市;北方區:包括北平、天津、河北、山東、山西、西安、蘭州、綏遠、察哈爾等九省市;南方區:包括廣東、福建、江蘇、湖南、湖北、四川六省和香港地區。成員有兩千餘人,主要是文教界人士和青年學生,還有一些軍政人員和工人農民。臨時行動委員會大力開展了宣傳工作、組織工作和軍事工作。創辦了中央機關刊物《革命行動》和《革命行動日報》,並擬定了以江西為中心的武裝起義計畫,為從軍事上推翻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做準備。
1931年8月17日,鄧演達因叛徒出賣而被捕,11月29日被蔣介石殺害。鄧演達被捕給臨時行動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帶來極大影響。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武裝起義計畫亦未能付諸實施。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賣國殘民的嘴臉更加暴露。此時,正是臨時行動委員會處境極為困難的時候。但黨的幹部和成員沒有屈服,他們重振組織,繼續戰鬥,提出了“倒蔣抗日”的政治綱領,積極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抗日行動。特別是1933年下半年,積極策動和參加了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旨在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寫下了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改組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而國民黨政府卻繼續實行不抵抗政策,把大片國土拱手相讓。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指出: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和國民黨政府的投降賣國政策,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大禍迫在眉睫。號召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和各軍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臨時行動委員會負責人黃琪翔、章伯鈞、彭澤民等深受鼓舞,他們認識到:要革命,就要聯合中國共產黨;共產黨是革命的力量,鬥爭的主力,但也還要各方面的力量去配合行動。確定了“抗日是我們的中心工作,一切應該服從抗日”的原則。依據上述原則,臨時行動委員會於1935年11月10日在九龍召開了第一次臨時代表會議(後改稱第二次全國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章伯鈞、彭澤民、丘哲、彭澤湘、郭冠傑等二十餘人,為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形勢,會議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通過了《臨時行動綱領》。會議集中討論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形勢及恢復黨的組織問題,從而使黨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議選出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委員19人,推選黃琪翔為總書記。會議通過的《告同志書》確定以“抗日、聯合、反蔣”為黨的總方針,決定在北平、上海、廣州建立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大區機構,領導有關省市迅速恢復和發展組織,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的中央機關設在香港跑馬地。
1935年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爆發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以此為標誌,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各地的組織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北平成立了華北局,重建了北平、天津、山東、河北、綏遠等省市組織。在青年學生、工人、農民和軍人中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並在冀南和豫北地區組織農民籌集武器。抗日戰爭爆發後,正式成立了千餘人的抗日游擊隊,同日寇進行鬥爭。上海的華東局首先恢復了上海市的組織,同時向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派出幹部,建立組織機構,開展救亡工作。抗戰初期,在安徽建立的游擊第一支隊和皖中人民抗日義勇軍,經常對日寇進行堵擊和偷襲。華南區的組織活動,由中央直接領導,主要集中在廣東,在青年學生和農民中進行工作,在一些地方準備建立武裝。抗戰初期,成立了數百人的民眾抗日游擊隊,在粵北,大鵬灣和廣州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活動。1936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領導下,各方面的抗日救國力量迅速團結起來。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參與策動了反蔣抗日的兩廣事變,提出了“立即組成反蔣政府,發動抗日戰爭”的政策,彭澤民發表了《致全國各界領袖書》,呼籲共同敦促“中樞當局早定國是,予人民以共同努力之具體救亡方針。”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進入抗日戰爭時期後,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團結抗日”的前提下,政治上以“聯共”為基礎,與國民黨實行合作,於7月10日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實現民主政治、武裝民眾抗日、釋放除漢奸以外的一切政治犯等八項主張。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黃琪翔任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直接參與了戰鬥指揮。一批幹部參加了抗日部隊,在前線與敵人浴血奮戰。1937年冬,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領導人及從華北華東撤退下來的許多幹部和成員,紛紛到達武漢,成立了“臨時工作組”,推動成員深入到工人、學生和海員中,開展抗日宣傳和發展組織的工作。在武漢期間,黨的組織雖然在形式上取得半合法地位,實際上卻處處受國民黨的歧視與壓制。在鬥爭的實踐中,黨的領導人認識到“政治上沒有什麼絕對的中立,總是要偏向某一方面的。我黨是代表農工平民的政黨,應當偏向共產黨。”為了加強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由章伯鈞、彭澤湘和周恩來、王明分別代表兩黨在武漢舉行會議。回顧了過去兩黨之間的關係,表示今後密切合作,共同戰鬥。這次會議意義深遠,為以後進一步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打下了政治和思想基礎。
為統一全黨的認識,發揮抗戰時期黨的作用,1938年3月1日,在漢口召開了第二次臨時代表會議(後稱第三次全國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章伯鈞、彭澤湘、丘哲、張雲川、李士豪、何世琨等30餘人。會議通過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主張》,提出實行全面抗戰,堅持持久抗戰,改革政治、改善人民生活,加強民族團結。會議還通過了《抗戰時期人民自衛武裝組織條例》。會議調整了中央領導機構人選,由二十五人組成中央臨時執行委員會,推定章伯鈞為總聯絡人。會議決定全國地方組織分為“後方組織”和“淪陷區組織”兩類,各自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作。中央機關設在漢口華中里66號。1938年2月1日,《抗戰行動》(旬刊)創辦,它是黨的中央機關刊物,以宣傳抗日和民主為其主要內容。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頑固派採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連續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同時對各抗日黨派也採取了排斥、消滅異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正確的方針策略,堅持反對投降和分裂活動,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的帶動下,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積極投入了民主憲政運動,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要求實施憲政,並積極推動國共兩黨之間的所有中間黨派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國民黨蔣介石頑固派。1940年,章伯鈞、丘哲等與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在重慶進行談判,表明合作誠意,並要求中共給予幫助。周恩來等表示同意。黨在政治上進一步向中國共產黨靠攏。半山新村3號是抗戰時期中央機關的聯絡點。
1941年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為“團結中間黨派,抗拒國民黨的打擊,同共產黨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參與組建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從此把工作重點放在盟內,與其他進步力量團結在一起,在組織建設和政治鬥爭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民盟中的骨幹。
1945年初,在抗日戰爭接近勝利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立即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一個由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和無黨無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聯合組成的臨時中央政府,召集一個各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物的圓桌會議,成立協定,著手進行”的主張。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表示完全支持,並於2月創辦了《中華論壇》(半月刊),揭露和抨擊國民黨的反動獨裁統治。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隨著民族矛盾的解決,和平建國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共中央及時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積極回響,發表了《抗戰結束後對時局宣言》,嚴厲譴責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內戰的罪行,呼籲全國人民組織起來,制止內戰。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會議爭論的焦點是軍隊和政權問題。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堅定地站在中國共產黨一邊,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政協會議達成的五項決議有利於人民而不利於國民黨反動政府,因此,一旦蔣介石集團以為時機成熟,便撕毀了政協各項決議,命令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進攻,挑起了反人民的全面內戰。11月15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一手包辦的“國民大會”,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鼓勵下,多次發表反對“國大”的聲明,並拒絕參加“國大”。決心“要繼續同共產黨親密合作,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央機關於1946年6月由重慶遷到上海。地方組織如上海、南京、浙江、江西、廣東、四川等省市,也陸續恢復和整理,重新開展組織活動和政治鬥爭。
改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1947年初,由於蔣介石集團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堅持內戰政策,國民黨統治區發生了深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中國人民同美蔣反動派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中國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
為適應革命鬥爭的需要,擔負起歷史的使命,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於1947年2月3日,在上海召開了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出席會議的有章伯鈞、丘哲、郭則沉、嚴信民等數十人。會議通過了章伯鈞的《黨務報告》,決定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會議通過了黨的章程,決議以一乾會議通過的《政治主張》為基本綱領。黨的路線是“同共產黨密切合作,參加和支持民盟”。黨的基本方針是“為和平民主而鬥爭”。會議選出中央執行委員25人,候補委員9人,章伯鈞為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10人,候補委員5人,彭澤民為主席。會議發表了《宣言》,譴責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扶植下發動內戰,破壞和平建國的罪行,呼籲“全國同胞及民主黨派共同推進團結,實現和平統一,建立獨立富強之中國。”
四乾會議以後,農工黨大力進行了組織的整頓和發展,陸續在上海、北平、江西、廣東、福建、浙江、安徽、江蘇、南京、四川、重慶、漢口、廣西、湖南、山東、台灣、港九等省市和地區,包括一些縣城,整頓和建立了地方組織;在雲南、貴州和西藏地區建立了個別聯繫。有些地方組織同中共當地的地下組織取得聯繫,並在他們指導幫助下配合全國的解放戰爭,發動成員和所聯繫的民眾參加各種反蔣反美的愛國民主運動。
1947年10月,國民黨政府強令民盟解散,並加緊迫害民主勢力,農工黨與民盟的工作被迫完全轉入地下。11月,章伯鈞等先後離開上海去香港,黨的中央機關也隨之轉移到香港。在香港,各派民主力量在中共領導下重新集結。農工黨同各民主黨派聯合或單獨發表《聲明》和《宣言》,反對美蔣反動派的倒行逆施。1948年9月,農工黨在香港舉行中央擴大會議,批判了自由主義者所標榜的“中間路線”,強調“我們與中共不僅是今天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戰友,而且是建設新中國的長期合作者。”號召全黨在國統區“放手發動人民參加武裝,組織武裝,在武裝鬥爭中尊重中共戰友,在其統一指揮下鞏固合作。”為配合解放戰爭,加速革命勝利步伐,農工黨從1948年起在中共領導下,加強了軍事工作,主要是利用同國民黨軍隊的歷史關係,協助中共蒐集軍事情報以及在蔣軍中開展策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事力量,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1949年2月,農工黨中央向全黨發出了《大力開展工作,迎接全國解放的指示》,各地組織積極貫徹執行,開展了“三護”(護廠、護校、護倉),“三保”(保產、保資、保物),“三支”(為解放軍修路修橋、籌糧籌草、送傘送鞋),“三勸”(勸工商業者不要遷往香港、勸國民黨軍政人員不去台灣、勸中上層職員堅守崗位)的活動,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穩定人心等作出了較大成績。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號召,提議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中國農工民主黨與其他民主黨派暨無黨派民主人士聯合通電回響。自9月起,農工黨主要負責人章伯鈞、彭澤民等陸續從香港進入東北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1949年1月22日,農工黨同其它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代表,聯合發表了《我們對時局的意見》,莊嚴宣布: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革命進行到底。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在北平正式成立,章伯鈞、彭澤民、丘哲等參加了第一次會議。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農工黨出席會議的有正式代表10人,候補代表2人,參與制定《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彭澤民代表農工黨在大會上發言,擁護大會提出的三個檔案,全面總結了中國農工民主黨的歷史經驗,表示“要立下宏願,要永遠跟隨著共產黨,做毛主席的好學生,努力參加實現共同綱領的工作,並且把我們一同帶至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去。”1949年10月,農工黨中央機關遷到北京辛寺胡同14號(後改為辛安里66號)。
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已經完成,從此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作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農工民主黨,也開始了新的里程。1949年11月,黨在北京召開了第五次全國幹部會議。會議的《政治決議》明確規定: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思想教育全黨;以政協《共同綱領》為黨的行動領綱。《五乾會議宣言》認為,農工黨在“反帝反封建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總路線上”,“是朝著進步的方向前進的”,“而且終於正確地、堅決地走到了工人階級政黨的旗幟之下”,表示今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要團結全黨同志,努力於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努力於新民主主義的建設。”
1949年至1951年,農工黨按五乾會議精神,全面整頓黨的組織,先後建立了15個省市和地區組織,57個省轄縣市組織,核准登記的黨員共1658人。結合整黨,各級各地組織推動成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理論學習與改造思想相結合。中央還創辦了刊物《學習通訊》,指導學習。1950年11月4日,農工黨與其他民主黨派發表了關於抗美援朝的《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號召成員為抗美援朝積極參軍,捐錢捐物。1950年6月,章伯鈞等在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各民主黨派參加土地改革的建議案》獲得通過。全黨一大批成員參加了土改,並在其中得到了鍛鍊。1951年,隨著全國鎮反運動的展開,農工黨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級組織結合整党進行全面清查工作。
1951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農工黨在北京召開了第六次全國幹部會議,根據新形勢的需要決定合併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為中央委員會,推選章伯鈞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彭澤民為副主席。並由15位中央委員組成了中央執行局。六乾會議決議“以繼續加強抗美援朝運動,提倡和推動愛國增產節約運動,廣泛開展思想改造運動,作為當前黨的三大中心任務。”“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一步聯繫和團結城市小資產階級,從革命的實際鬥爭中和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去發現、培養、吸引小資產階級中的積極分子,在大中城市中發展公教人員、專家和技術人員。”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後,於是年2月農工黨六屆二中全會上作出決議:“擴大對中上層知識分子的團結,並以醫藥衛生界人士為聯繫和發展的重點,積極吸引醫藥衛生工作者參加組織。”1956年,中央機關刊物《前進報》(半月刊)出版創刊號。
1957年6月始,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反右派鬥爭。由於這場鬥爭被嚴重擴大化,黨內一大批成員被錯劃為“右派”,後果十分嚴重。反右結束後,全党進行了一般性整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廣大成員加深了對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識,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1958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中國農工民主黨根據六乾會議決議,把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幹部會議”改稱“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選舉中央委員48人,候補委員17人,推選季方為中央主席團主席。從1957年反右鬥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農工黨基本上停止了發展組織,主要是貫徹服務與改造相結合的方針,推動成員學習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做好崗位工作。1960年7月舉行的七屆二中全會作出了“學習毛主席著作,逐步改造世界觀”的決議。各級組織普遍採用了“神仙會”方式和“三自三不”(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原則,收到了一定效果。1961年,中央機關刊物《前進報》改為《前進》(月刊)。1962年12月,七屆三中全會要求全黨認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對於推動和幫助成員及所聯繫的民眾認清形勢,明確方向,調動為社會主義服務和加強思想改造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66年8月至1976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農工民主黨各級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廣大幹部和成員遭受殘酷迫害,活動被迫停止,長達十年之久。
1977年12月,中國農工民主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正式恢復活動。各級組織開始恢復整頓,組織成員學習中共和政府的重大方針和重要檔案,擺脫“左”的影響,協助有關部門落實政策,為成員的冤假錯案平反,並積極參加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努力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
發揮參政黨作用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歷史性轉折。全會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左”傾錯誤,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經過撥亂反正,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中國農工民主黨於1979年10月中旬至下旬,在北京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周谷城作的《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道路上前進》的工作報告和黨的章程;選舉中央委員62人,候補委員27人。八屆一中全會上季方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周谷城、沈其震、嚴信民、徐彬如、葉桔泉為副主席。
“八大”總結了自“七大”以來21年的工作,指出:“黨的政治面貌和組織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絕大多數成員都已經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勞動者,是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我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知識分子特別是以醫藥衛生界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分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提出,黨在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把工作重點堅決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為實現祖國統一,為加速四化建設,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鬥。
“八大”以後,農工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對成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他們認真學習中共和國家的重要檔案,學習鄧小平同志的著作,不斷提高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幫助他們擺脫“左”的影響,消除餘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廣大成員增強了對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在各自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各級地方組織,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組織成員面向社會,開展諮詢和社會服務活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後,我國各級人大、政協工作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逐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也得到發展,全國呈現出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農工黨各級組織積極參與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在宣傳中共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反映人民民眾的願望和要求、為四化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三胞”工作也步入新的軌道,在“內引外聯”、協助政府落實僑務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繼續協助有關部門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進一步複查平反了成員中的冤假錯案,改正了錯劃的“右派分子”,解決了一些疑難問題。從1980年起,農工黨恢復組織發展,適當吸收成員。至1983年11月,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增至15個,省(區)轄市、縣組織增至67個,成員增至1萬3千餘人。
1983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國農工民主黨在北京召開了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致賀詞並講話。會議通過了周谷城的《團結一致,振奮精神,全面開創我黨工作新局面》的報告和新黨章,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127人,候補委員25人。九屆一中全會選舉季方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周谷城、沈其震、劉樹勛、嚴信民、徐彬如、葉桔泉、盧嘉錫、方榮欣為副主席。“九大”要求全體成員堅決擁護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本著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精神,幫助中共整風,並在實踐中鍛鍊自己。要求各級組織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照中共“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努力開創全黨工作的新局面。“九大”以後,農工黨認真貫徹中共“十二大”精神,思想空前活躍,工作領域不斷開拓,組織建設有很大發展,自身建設也得到加強。
1、較好地發揮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職能。隨著國家政治體制改革,農工黨在參加政治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管理、實行民主監督等方面,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為國家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進一步開拓了為四化建設服務的新局面。在繼續推動成員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拾遺補缺、講求實效”的原則,面向社會,開展了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的諮詢服務,並以貴州、內蒙古為重點支援地區,成立了西南“四省五方”和華北五省市區兩個橫向聯繫的諮詢服務協作區。陸續創辦了一批大專、中專業餘學校。
3、加強了對成員的思想政治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工黨組織不斷發展,一批新人進入黨內。對成員持續不斷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農工黨一項帶根本性的日常工作。各級組織隨時結合形勢和重大方針政策的實施,圍繞中心任務,幫助成員自我教育,提高廣大成員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認識。在1986年底至1987年初,社會上出現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時,農工黨各級組織和廣大成員在青年學生中做了大量工作,為維護政治穩定,保持安定團結做了大量工作。
4、“三胞”聯誼工作和人民外交活動邁出了新步伐。農工黨在“立足國內,面向海外”方針指導下,運用自身條件,對“三胞”“宣傳政策,加強聯繫,廣交朋友,爭取人心”,為“三引進”牽線搭橋,做了很多工作。部分領導人參加了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訪問團或個人應邀出訪了歐、美、亞、澳等地區的許多國家,增強了友誼,加強了聯繫。
5、組織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工黨堅持“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方針,進行組織建設,截至1988年“十大”前,成員增至3萬8千餘人,建立了27個省級組織,市、縣組織163個,形成了一個全國規模的組織體系。
1986年末至1987年初召開的農工黨九屆三中全會同意季方辭去中央委員會職務,推舉他為名譽主席。選舉周谷城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增選姚峻、章師明、田光濤、楊烈宇為副主席。
1987年6月,農工黨為及時解決工作方針任務問題,以及實現領導班子新老結合和交替中的有關問題,在北京召開了全國代表會議。宋任窮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致賀並講話。會議通過了《關於中央和省級組織設立榮譽職務的決定》等4個檔案。替補34名候補中央委員為中央委員,增選中央候補委員16名。選舉中央咨監委員會委員44名,正式成立了第一屆中央咨監委員會,盧嘉錫為主席,何世琨、李健生、郭秀儀、鄧昊明、李潔之、梅日新為副主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方針,我國國民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穩步進行。但也出現了一些前進中的問題。為此,在1988年,中共中央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在堅持改革開放總方針前提下,認真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為適應新形式和新任務的要求,農工黨於1988年11月,在北京召開了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芮杏文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致賀詞。會議通過了盧嘉錫的《團結起來,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工作報告和新黨章。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160人,中央候補委員25人,中央咨監委員會委員87人。大會推舉周谷城為中央名譽主席。十屆一中全會選舉盧嘉錫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方榮欣、姚峻、章師明、田光濤、楊烈宇、光仁洪、翦天聰、陳灝珠為副主席。在中央咨監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沈其震當選為中央咨監會委員會主席,葉桔泉、李健生、郭秀儀、鄧昊明、李潔之、梅日新為副主席。
“十大”以後,農工黨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多黨合作的新形勢,認真學習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積極參加了各種協商會、座談會、通報會,就政治、經濟、文教、衛生等各方面的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發揮了政治協商、民主監督作用。特別是通過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就發展中醫藥事業、搞好計畫生育、改革醫療制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意見。
在1989年我國發生的那場政治風波中,農工黨顧全大局,在困難的情況下,不少組織和許多成員做了大量工作,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全黨同志及時學習了中共和政府的有關檔案和政策法令,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在政治上與中共中央保持了一致。
廣大成員在各自崗位上,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奉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成員獲各種榮譽稱號的有3500人次。諮詢服務工作已從微觀諮詢服務向巨觀的戰略諮詢和國是諮詢領域擴展,其他社會服務工作也有所進展。在吸引“三胞”來大陸投資,提供技術設備、培訓人才、捐款賑災等方面,又邁出了新步伐。
中央咨監委員會在維護社會穩定和黨內團結,推動老同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餘熱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南巡並作了重要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廣大幹部和民眾思想更加解放,眼界更加廣闊,精神更加振奮。10月間,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明確提出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全面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經驗,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部署,號召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農工黨為學習貫徹中共十四大精神,進一步發揮參政黨作用,為更好地實現我國的經濟騰飛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作出新貢獻,於1992年12月上旬,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李鐵映代表中共中央到會致賀詞。會議通過了盧嘉錫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真抓實幹為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作出新貢獻》的工作報告、新黨章和《第二屆中央咨監委員會工作報告》,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154人,候補委員18人,中央咨監委員112人。周谷城為中央名譽主席。十一屆一中全會上選舉盧嘉錫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方榮欣、姚峻、章師明、田光濤、楊烈宇、翦天聰、陳灝珠、閻洪臣、宋金升、蔣正華為副主席。中央咨監委員會三屆一次全會上,選舉沈其震為中央咨監委員會主席,郭秀儀、鄧昊明、李潔之、梅日新為副主席。
“十一大”以後,農工黨在《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精神指導下,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訂實施,為促進改革開放,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發展科技文化特別是發展醫藥衛生事業方面,發揮自身優勢,又作了新的貢獻。
參政議政工作出現新局面
1、參與政治協商,促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中共十四大以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的力度逐步加大,有關舉措出台較多。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農工黨中央和各級地方組織,認真學習中共中央有關檔案,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圍繞協商議題,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央和地方組織主要領導人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大政方針及重大決策的協商,參加各級中共黨委舉行的多種形式的協商活動,列席國務院和地方政府的有關會議約1400餘次。其中農工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出席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民主協商會、座談會近60次。分別就國家和地方領導人人選、政府工作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法制等一系列大政方針,發表意見,為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2、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盡職盡責。農工黨有180位黨員擔任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職務,有1457位黨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有5672位黨員擔任各級政協委員,他們認真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盡心盡力。農工黨中央領導人應邀多次參加重要國事和外事活動。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洗雪了我國百年恥辱,是一件舉世矚目的世紀盛事。農工黨中央副主席方榮欣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於6月30日在香港舉行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3、參與法律法規的修改,促進民主法制建設。農工黨中央先後參與了對《教育法》、《勞動法》、《反貪污法》、《行政訴訟法》、《技術成果轉讓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草案的修改工作。1995年初,農工黨中央提出了《加快安全生產立法的建議案》,引起全國政協、勞動部的高度重視,並專門召開座談會,促進了這項法律的制訂。同時,農工黨各級地方組織也積極參與了地方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制訂。
4、參與監督檢查,履行民主監督職能。農工黨中央和各級地方組織,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就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擬出課題,深入調查研究,向有關部門提出改進建議,發揮了民主監督作用。農工黨中央派員參加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反腐敗三項規定落實情況的檢查,提出的建議,得到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肯定和採納。配合政府開展了對《環境保護法》、《教師法》、《審計法》等法律執行情況的檢查。參加了財政、物價、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等方面執法情況的檢查。有664名黨員被聘為各級特約檢察員、監察員、審計員和教育督導員。
5、發揮在人民政協中的作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十一大”以後的幾年中,農工黨在各級政協的各次會議上提交的提案達到22000件,有些還被全國政協評為優秀提案。提案內容包括:醫療衛生改革、振興祖國傳統醫藥,推動實施計畫生育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促進發展農村經濟,加強社會治安,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加強耕地管理,加強文物保護等。
社會服務工作拓寬了新領域
1、參與國是諮詢,為巨觀決策提供服務。從1989年至1996年,農工黨中央主席盧嘉錫每年都帶隊考察諮詢,先後到河北省秦唐滄渤海灣開發區、貴州省的畢節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百色地區、陝西省的榆林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地區、福建省的龍巖地區、河北省的廊坊地區,對區域性經濟發展提供戰略諮詢服務,並就有關重大問題寫出書面材料,上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得到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農工黨中央駐會副主席先後參加了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人赴山東、蘇南、浦東地區、京九鐵路沿線部分省市以及三峽工程的考察活動。江澤民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對這些考察十分重視,親自主持座談會,對農工黨的匯報和建議給予了很高評價。
2、發揮自身優勢,辦學辦醫,為經濟建設服務。農工黨中央和各地方組織先後開辦各類學校80餘所,注重社會效益,保證教育質量,為發展經濟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贏得社會廣泛讚譽。一些地方組織還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門診部,舉辦醫療保健講座,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利用節假日義診等。199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我黨中央組成赴太行和沂蒙山區醫療慰問團,為老區人民義診。
3、舉辦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活動。1988年,聯大第43屆大會通過決議,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為“國際科學與和平周”。農工黨作為該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自1993年以來,各級組織以越來越大的規模參加了這一活動,多次受到中國組委會的表彰。1995年被授予“和平使者”稱號,1996年全國大型義診活動被評為“優秀活動”,1997年獲“特別貢獻獎”。
4、智力支邊,定點扶貧。為配合國家如期完成“八七扶貧攻堅計畫”,農工黨各級組織為智力支邊、扶貧開發做了大量工作。農工黨中央配合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委在支援廣西百色、貴州畢節、黔西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畢節地區發展戰略提出了許多可行性建議,加快了畢節脫貧的步伐。農工黨中央對貴州省大方縣實行定點扶貧,投入了一定財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扶植種養業,建立信息中心,開辦技術學校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5、建立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戰略目標,1986年,我國政府對此作了莊嚴承諾。農工黨中央為協助政府實現這一目標,從1994年著手籌建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並向各地方組織發出《關於向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捐助的通知》。1997年6月20日,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正式成立。全國人大、衛生部、中央統戰部等有關領導到會祝賀。基金會成立後,廣開集資門路,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積極開展健康扶貧工作。
三胞聯誼工作又有新進展
1、農工黨中央主辦的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和各地的分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為“以醫會友,以醫促貿,以醫促通”創造條件,與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的中醫藥同仁舉行交流與聯誼活動。福建、廣東兩省的組織成立分會時,台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的中醫藥界專家學者,應邀前來祝賀,有的人受聘為分會事理,有的則介紹台胞前來治病。1994年12月,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在北京主辦了首屆海峽兩岸中醫腎病醫療與保健學術研討會。到會的有專家學者100餘人,其中台灣代表31人,還有港澳和美國日本的代表。會議開得很成功,架起了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的橋樑,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我黨各地方組織和廣大黨員發揮各自優勢,與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國建立了不少聯繫,開展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與交往。有些同志利用專業特長,“以醫會友”、“以文會友”、“以藝會友”、“以棋會友”,有的通過校友會、同鄉會、宗親會等廣交朋友,聯絡感情,有的為弘揚祖國文化,多次赴台港澳演出、講學,起了“高架橋”作用。他們在宣傳政策,介紹形勢,爭取人心方面都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3、幾年來,農工黨中央領導同志接待“三胞”人員百餘人次,送往迎來,熱情周到,影響很好。
自身建設再上新台階
1、學習基本理論,加強思想建設。1994年,農工黨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提出用三年時間,在全體黨員中廣泛開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活動,重點是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2月,農工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強調“全黨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認真學習《鄧小平文選》,掌握理論,聯繫實際,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物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提高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各級組織回響中央號召,制訂計畫,分層分批地開展了學習活動。中央機關舉辦了分批脫產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讀書班。這次學習活動,由於各級組織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因而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1995年12月,農工黨十一屆四中全會作出了《關於表彰學習基本理論有突出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根據各地方組織的評選推薦,表彰了包括中央機關在內的33個先進集體,27名先進個人。
2、建設跨世紀的幹部隊伍。為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保持農工黨的組織活力,保證農工黨以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進入新的世紀,建設一支跨世紀的後備幹部隊伍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十一大”以來,農工黨已著手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效。1994年3月,農工黨十一屆四次中常會作出了《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關於加強組織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4月,在寧波召開了全國組織工作會議。1995年7月召開的十一屆八次中常會通過了《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的決定》,指出:“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和選拔接班人,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黨組織建設頭等重要的工作”。1995年12月,農工黨十一屆四中全會補選李蒙為副主席,同時增選中央常委3名、中央委員5名,補選中央候補委員3名。1996年4月,農工黨十一屆十一次中常會通過《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關於中央和省級組織換屆工作的決定》。為落實這次會議提出的任務,7月,在張家界召開了農工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為1997年各級地方組織換屆工作做準備。1996年12月,農工黨十一屆五中全會上,增補中央常委7名、中央委員10名、中央候補委員3名。1997年3月,十一屆十四次中常會增補中央委員4名。1997年,省級組織換屆工作全面鋪開,至農工黨“十二大”召開前,已有29個省級組織完成了換屆。新的領導班子成員素質普遍提高,年富力強,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很強的工作能力,為帶領廣大黨員開拓進取提供了組織保障。
3、基層組織出現新面貌。農工黨“十一大”後,堅持吸收黨員注重素質,穩步發展,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成熟一批,發展一批。許多地方組織都總結“選好基層領導班子,搞好基層同中共基層的關係,抓好圍繞中心開展基層活動”的經驗,廣大黨員不斷增強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基層組織普遍呈現出嶄新面貌,湧現了許多學習政治理論和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先進集體。
截至1997年底,農工黨共有黨員67071人,省級組織30個,市、縣級組織225個。
1997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會把作為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偉大號召,大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農工黨為學習和貫徹中共十五大精神,總結“十一大”以來的經驗,確定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目標,全面推進自己的工作,於1997年10月底,在北京召開了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羅乾代表中共中央向大會致賀詞。會議通過了盧嘉錫《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貢獻力量》的工作報告、新黨章和決議。大會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中央委員會,188人當選為中央委員。大會一致推舉盧嘉錫為名譽主席。大會還通過了給不再擔任農工黨領導職務的老同志的致敬信。十二屆一中全會上,選舉蔣正華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姚峻、章師明、陳灝珠、閻洪臣、宋金升、李蒙、朱兆良、陳建生、陳宗興、張大寧為副主席。推舉方榮欣、田光濤、翦天聰、郭秀儀為名譽副主席,宋鴻釗、管仲偉、鄧昊明、梅日新、王大魯為顧問。
農工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歷史盛會,實現了跨世紀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為順利進入21世紀,開創農工黨工作新局面,奠定了組織基礎和思想基礎。大會通過對中共十五大精神的學習,深入理解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意義,認識到農工黨的工作只有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才能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建設中很好地發揮作用。
農工黨七十年來發展的歷史,體現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政治鬥爭的特點,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巨大力量。作為一個民主黨派,由於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面,沒有離開中國革命的軌道,由於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逐漸從靠攏中國共產黨,爭取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到完全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總是隨著革命的進程而不斷鞏固和發展,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日益發揮著作用。可以這樣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中國農工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