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原理

中國美學原理

《中國美學原理》作者:祁志祥,2005年7月1日由山西教育出版社發行。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書 名: 中國美學原理
作 者:祁志祥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7月1日)
平裝: 31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44025276
條形碼: 9787544025270
商品尺寸: 22.6 x 14.6 x 1.8 cm
商品重量: 381 g
ASIN: B0028ADNT0

作者簡介

祁志祥,文學博士。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美學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學者,現在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任教。在文藝理論、美學、佛學、中國思想史等諸多領域廣有建樹,已出版《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學林出版社,1993年)、《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美學關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佛學與中國文化》(學林出版社,2000年)、《中國人學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等6部專著,發表論文約百篇,代表作有《論美是普遍快感的對象》、《論文藝是審美的精神形態》、《中國人學思想演進的總體把握》、《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系統整體觀》等。

序言

我與志祥相識是在1987年。當時,他在徐中玉、陳謙豫先生那裡攻讀碩士學位,為送他師兄的碩士論文而到我家中來。我們小談了一會兒,談的是他正在從事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的文論部分的編選工作。他的投入與識見,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但他真正使我刮目相看的是,1993年學林出版社在“青年學者叢書”中出版了他的《中國古代文學原理》。或許我自己也早有一種橫向梳理中國古代文論的念頭,所以一看此書,即有一種“實獲我心”的感覺。回首一個世紀來的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除了一個個作家、作品乃至作家群的具體性研究之外,作為綜合性的研究,大致可分縱向與橫向的兩種。從陳中凡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到郭紹虞、朱東潤、羅根澤、方孝岳諸家的批評史著作,都用歷時性的眼光來梳理與評析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理論,影響也大。1946年,傅庚生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通論》則獨創新格,用橫向的眼光和“詮證古今,溝通中外”的思維來闡釋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使人耳目一新。可惜的是,這樣的探索中斷了近半個世紀,繼之而起的,就是志祥的這部《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了。
《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之後,又陸續出版了諸如陳良運先生的《中國詩學體系論》及我也參與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等一些相類的著作。與此同時,對於相近學科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也正在走著相近的道路,逐漸從縱向的研究而注意橫向的探索。富於開拓精神的志祥在長期積累的基礎上,又能因乎時,創以新,及時地完成了這部《中國美學原理》。從他個人而言,從《中國古代文學原理》到《中國美學原理》是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從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而言, 《中國美學原理》的出版也帶來了一種新的格局、新的理路。

後記

本書依據博士論文《中國古代關學精神》改定而成。
2002年9月,我有幸考入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師從所長黃霖教授攻讀博士學位。黃先生長期從事古代文藝理論研究,是明清及近代文學、文論的專家和中國小說理論研究的名家。他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我的學術個性,使我的材性得以盡情發揮,同時,他參與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三卷本尤其是他本人撰寫的《原人論》中的“心化說”對我認知中國美學的心學精神起到了促進作用。如果說本書有一得之見、一孔之明,與黃先生的指教是分不開的。復旦大學語文所劉明今教授、鄔國平副教授作為學位論文指導小組成員,對論文的寫作亦頗多關心。
在讀期間,我還選修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朱立元教授的“西方關學”學位課程、哲學系王雷泉教授的“佛學原典”學位課程,並旁聽了語文所蔣凡教授、楊明教授的博士課程,獲益良多,眼界大開。
論文在撰寫過程中,還曾得到過華東師大徐中玉教授、齊森華教授的關心和指點。

目錄

上編 關的共相
一、以“味”為美——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哲學界定
1.從中西古典美學的顯著差異談起
2.“味”“美”相通的文字學考釋
3.“味美”說的歷史發展
4.“味美”說的要義剖析
5.“味關”說的當代價值審視
二、以“心”為美——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價值界定之
1.美的哲學觀與價值觀之甄別
2.以“心”為關價值觀的考證
3.現實美和藝術美與心靈表現之聯繫
4.以“心”為關的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成因
三、以“道”為美——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價值界定之二
1.孔子:“善者,關之實也
2.孟子:“充實之謂關
3.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
4.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5.莊子:“至樂無樂
6.管仲:自然美在道德
7.韓非子:“處其實不處其華
8.墨子:兼愛、利民為美
9.佛教:美在涅檠佛道
10.中國美學以“道”為美的文化透視
四、同構為美——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心理界定
1.儒、道、佛論“同構為美
2.“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3.西方美學論“異質同構”之美
4.“物類相同,本標相應
五、以“文”為美——中國古代關於形式美的認識
1.形式美在中國古代美學中的地位
2.以“文”為關的文字學考證
3.“文”之美是文飾形式之美
4.形式因錯落有致而美
5.“文貴參差
6.中西美學形式美論之異同
中編 美的殊相
一、儒家美論
一、“比德”為美——儒家論自然美本質
1.孔子論“比德
2.孟子論“比德
3.荀子論“比德
4.董仲舒論“比德
5.劉向論“比德
6.許慎論“比德
7.李諤、王通、白居易論“比德
8.宋儒論“比德”
9.道德化身的自然美意象
二、以“情”為美——儒家論情感美
1.儒家對“情慾”的基本態度
2.《樂論》、《樂記》:情感美之濫觴
3.魏晉六朝:情感美的正式提出
4.明末清初:情感關學的強音
5.明清情感美學的表現形態
6.晚清論情感美
7.情感美學的當代價值審視
三、以“和”為美——儒家論社會關係美
1.“禮之用,和為貴
2.“和”之美的現實表現形態
3.“和”之美的藝術表現形態
4.中西和諧美思想比較
四、“中的為工——儒家論“合目的”形式美
1.何為“合目的”形式關
2.孔子論“辭達而已
3.韓愈論“文無難易惟其是
4.蘇軾論“隨物賦形
5.合目的形式關的表現形態
二、道家美論
一、以“無”為美——道家論至美在無限
1.老子:“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2.莊子:“大美不言”、“至樂無樂
3.《呂氏春秋》:“不見之見,不聞之聞”
4.《禮記》:“至樂無聲”、“至敬無文
5.《淮南子》:“至樂不笑”、“無味足味
6.玄學:以無御有、以寡治眾
7.“無”之美的表現形態
8.經驗之美的有限性
二、以“妙”為美——道家論美在有限通向無限
1.“神而不知其跡日妙
2.釋“玄
3.釋“遠”
4.釋“逸”、“古”、“蒼”、“老
5.釋“神”、“微”、“幽”、“絕
三、以“淡”為美——道家論平淡美勝濃麗美
1.“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2.“大羹必有淡味
3.淡薄世務,淡漠情感
4.陶淵明:“開千古平淡之宗
5.田園詩與水墨山水
6.“寄至味於淡泊
7.“炫爛之極.歸於平淡
8.“平淡”關的整體把握
四、以“柔”為美——道家論柔弱美勝剛強美
1.“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2.“柔”、“弱”、“雌
3.“下”、“賤”、“愚
4.“不爭”、“恐先”、“忌驕
……
下編 美的感知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