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法,男,重慶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6~1997),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2002~2003),第四屆霍英東基金獎獲得者(1994),長江學者(2005)。主要著作有:《美學導論》《20世紀西方美學史》《中國美學史》《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比較研究》《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文藝與中國現代性》《佛教藝術》《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跨文化的學與思》等。
目錄
上篇關學原理話語
從美到美學的學科進路
1.從美到美學
2.美學:西方與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
3.美學:從西方到中國
4.美學在中國現代的演化
審美現象描述
1.美,從何談起
2.美,基於心理距離
3.美,呈為直覺形象
4.美,表現為內模仿和移情
5.美,表現為主客同構
6.美,通向意義的深度
審美類型體系
1.審美類型的基本理論
2.美:優美、壯美、典雅
3.悲:悲態、悲劇、崇高、荒誕、恐怖
4.喜:怪、醜、滑稽
5.審美分類的意義
形式美
1.形式美的根據:人與對象的同一性
2.形式美規律:基本元素
3.形式美規律:結構原理
4.形式美的內蘊:原型與象徵
中篇中國美學話語
中國美學史話語
1.中國美學史的緣起
2.研究的困難與學科的進展
3.中國美學史的更新動力
4.中國美學史的原則與框架
5.中國美學的話語類型與體系性特徵
中國美學:表述方式與意境理論
1.中國型審美對象的結構方式
2.中國美學的兩種理論把握方式
3.“境”的發現在中國美學中的意義
4.意境理論的三大要點
劉勰《文心雕龍》:中國式的埋論體系之一
1.《文心雕龍》的體系結構
2.本體論
3.文體論
4.文理論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國式的理論體系之二
1.《二十四詩品》的作者與時代關聯
2.《二十四詩品》的體系基礎
3.宇宙之道與美的本質
4.宇宙之美的時間和類型呈i~
5.隱逸文化的山林境界
6.無心合道的自然境界
7.《二十四詩品》體系的典範性和普遍意義8s
劉熙載《藝概》:中國式的理論體系之三
1.《藝概》的體系結構
2.《藝概》的藝史結構
3.《藝概》的理論把握方式
4.《藝概》美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現代漢語與中國美學史的寫作
1.現代漢語:中國美學史研究中被忽略的因素
2.現代漢語與中國學術語彙
3.中國美學用現代漢語呈現時的困難
4.中國美學史的寫作與現代漢語學術語彙的更新
下篇比較關學話語
比較美學:中國與世界
1.比較美學的學術景觀
2.比較美學的基本背景和運行基調
3.中國比較美學的特色、內蘊、意義
4.中國比較美學應有的意識自覺
從宗教角度看比較美學
1.藝術與神的誕LeL
2.藝術結構與神的呈現
3.宗教的基本類型與藝術
從文化角度看比較美學
1.美的文化呈現
2.文化定義與美學
3.文化的歷史演化與比較美~
從哲學角度看中西美學比較
1.中西美學差異的哲學基礎
2.有與無:中西哲學的宇宙結構模式
3.形式與整體功能:中西哲學的事物構成原則
4.明晰與模糊:中西哲學的理論基本要求
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著作的整體比較
1.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著作在基本理路上的差異
2.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著作在結構上的異同
3.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差異中的三個重要問
後記
……
序言
張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學科點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博士生
張軍:簡要談談你近年來的美學人思方式和歷程。
張法:自1999年以來,因各種因緣,如教學需要,出版社約稿,申請項目需要,等等,我對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西方當代美學、比較美學、中國現代文藝、佛教藝術,都進行了思考,出了專著,而且在不斷地進行修訂。從現象上呈現為一種跨學科遊走,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寫某一個領域,往往會被局限在一個領域內,看不見一些由於學科劃分而帶來的思考盲點,當你從一個領域進入另一個領域,自然會使你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原有的領域,由不斷地變換領域而不斷地進行著多方向的互看,構成了我近年的主要。工作,《美學導論》、《20世紀西方美學史》、《佛教藝術》、《中國美學史》都出了新版。可以說,我至今還沒有從這一團團轉的迷宮裡走出來,2006年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比較研究》也已完成,還是在這一迷宮之中,正因為身在此中,因此,對這一多視角的互看,更多的是一些感性上的苦樂,但如果非要自己強行歸納出什麼“入思方式”來,我想,是否可以這樣說,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在自己的現代化歷程中,第一次正式地和全方位地匯進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之中,而中國學界在研究視野上還遠未正式地立在一個世界性的眼界上。我於1995年去美國,特別是在哈佛大學,深刻地感到了在學術視野上的差距,因此,如何從中國自身的研究和中西比較的雙邊互看選人到一種全球性的多方互看,是我在“入思”中努力想達到的一個方向。在我近年出版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一些對這一方向的努力,相對來說,兩本專著《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2005)、《佛教藝術》(2004)和兩篇論文《全球化與中國文化使命的轉變》、《現代漢語與中國美學史的寫作》,把這一方向體現得明確一些。
張軍:從你說的最後一篇文章《現代漢語與中國美學史的寫作》,我想到一種現象。美學自西方傳人中國以來,中國美學學者一直致力於以西方學術規範攝取中國美學文獻。不是說,這種做學方式必定就是東方主義的,而是我們不得不如此,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有其他的書寫中國美學史的方式。這裡的問題是,如何站在今天的角度書寫古人?這種書寫是否必定只是中國人在現代化生存處境中對傳統文化的想像性構造?在近百年來的中國美學史書寫中,我們經歷了什麼樣的曲折?你撰寫中國美學史的立意何在?文藝學界的古代文論轉型提了好多年,中國古典美學也存在一個轉型的問題嗎?
後記
上篇“美學原理話語”主要講了美學學科的歷史和對於美學原理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問題: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形式美,這一篇主要取自我的《美學導論》(1999年一版、2004年二版)。但關於美學學科一篇,是綜合了我的另一本專著《20世紀中西美學原理體系比較研究》(2007)中的內容進行了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