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社簡介
中國科學報社成立於1959年1月,是中國科學院所屬唯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新聞媒體單位,
具有主辦報紙和期刊的特許出著作權和發行權、記者和記者站的管理權、廣告經營權和新聞類網站的主辦權等。目前,中國科學報社擁有兩報(《中國科學報》、《網路報》),兩網(科學網、中國科學院官網),兩刊(《科學新聞》、《科學新生活》)等媒體,並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組建了影視中心和“創新中國”論壇組委會。同時,中國科學報社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記者站,在國內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大學工作站。
《中國科學報》是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導創辦。1999年1月1日更名為《科學時報》,2011年8月恢復《中國科學報》報名。目前,《中國科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一周六刊,每刊八版,彩色印刷,面向全國發行。
科學網,改版上線於2007年1月18日,是以“構建全球華人科學社區”為目標,以網路社區為基礎,致力於全方位服務華人科學與高等教育界,全球領先的中文科學類網站。目前,經過近5年的發展,科學網在全球網站中排名10000名以內,在中國網站中排名1000名以內,年均頁面流量超過3億次,實名註冊用戶60萬,專家庫規模30多萬,在中文類科技網站中穩居第一。
中國科學報社對外積極開展國際交流,通過與國際科技新聞界的頻繁交往,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主流科技媒體合作。在國際上除與Science、Nature等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保持了長期密切合作外,還與Elsevier、Thomson Reuters等著名出版商達成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與蓋茨基金會、英國駐華大使館等諸多國際機構、駐華使領館建立了廣泛合作。近年來,中國科學報社還通過不斷支持員工出國進修培訓等方式,積極探索新的國際交流模式。
中國科學報社以“打造中國第一科學傳媒”為目標,按照科學傳播規律和全媒體發展要求,構建科學傳播的全媒體平台,以做大做強科學網、架構錯位發展的媒體形態為重點突破口,全面提升報社的發展水平,確立報社在中國傳媒業中的應有地位。
歷史沿革
1959~1966年
1959年1月1日,《科學報》創刊(對開周報)。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科學報”報名。
1959年初,《科學報》創刊後不久,即召開了首次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報通訊員大會。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杜潤生代表院黨組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科學報》創刊後的幾年內曾反覆停刊復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復刊後去掉了“內部資料”的字樣。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作為中國科學院喉舌的《科學報》也和全國許多報紙一樣停辦。1966年8月13日,編輯部在當日出版的《科學報》上發表《告讀者》:本報自即日起,暫時停止出版。
1979~1988年
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學報》於1979年11月2日復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昌代表中科院黨組,以《春風吹又生》為題撰寫了《科學報》復刊詞。
1979年12月,《科學報》首次採取院內公開招聘,從應聘的30多人中經考試調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專職編採人員組成的基本隊伍。
1981年1月,《科學報》在北京第一次召開記者會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鬍克實代表院黨組到會講話,特別贊賞報社設兼職記者的做法。
1982年8月,《科學報》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采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中年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1984年1月,《科學報》由復刊後的4開8版小報改回對開大報,每周一期。
1984年5月,《科學報》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前夕,編輯部在徵得有關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決定在華東、中南、西北、東北地區設記者站。
《科學報》1985年開始在國內公開發行,由北京郵局承擔國內發行業務,當年征訂份數近5萬份。
1986年4月,《科學報》圍繞長江三峽工程開展討論,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為推進我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調動和發揮科學家在國家建設中的諮詢、參謀作用產生了積極效果。
1986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下達[科學報字0447號]檔案,要求未建記者站的分院“應積極籌備,儘早建立記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學報》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屬研究所建立起記者站18個,擁有記者站專職記者23名、兼職記者40名、特約記者28名、通訊員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有較好素質的通聯隊伍。
1987年1月,《科學報》由周一刊改為周二刊。由主要在國內發行擴展為向國外發行(國外刊號為D995)。
《科學報》緊緊依靠中國最大的科學群體——中國科學院這個強大後盾辦報,特彆強調科技報導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權威性。1987年,新華社記者李希光在北京對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大會的科學家的調查表明,80%的中國科學家認為在中國各家新聞媒介中,《科學報》的科技新聞報導最可信。
1988年,科學報社創辦國內首家科技新聞業務雜誌《科技新聞通訊》,在長春編輯、出版、發行。1989年改由中國科學報社與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合辦。1990年移回北京編輯發行,更名《科技新聞與寫作》。
1989~1998年
1989年1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科學報》更名為《中國科學報》。
1989年11月23日,報社雷射照排籌備工作完成。
1990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了科技體制改革探討的專題討論,在科技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引起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視,並作了重要批示。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新華社都作了報導。
經經貿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國科學報社在廈門舉辦海峽兩岸科技合作項目洽談會,國內各部委600餘項科技合作項目參加洽談,引資2200萬美元。
經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從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為周三刊。
1993年初,《中國科學報》揭露李富斌剽竊論文事件引發的科界打假報導引起強烈反響。這一報導與隨之開展的科學道德專題討論被兩院院士評為1993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海外版》於1993年7月1開始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海外版漢字印刷,每月一期對開8版,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對外宣傳領導小組主辦。其主要讀者對象為中國在國外的留學人員、訪問學者、華裔科學家及華裔企業家,發行範圍涵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在美國就有700多家大學圖書館有該報供讀者閱覽。
1993年下半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員上山下海”的討論。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多次報導這一討論的進展情況,並選播討論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鑑定,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評價體系,科學界對此看法不一致。從1993年11月12日起,《中國科學報》在一版開闢專欄開展關於“成果評審和鑑定”的討論,首先發表了學部委員何祚庥的文章,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均予播發,新華社也發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訂閱《中國科學報》。該文說“《中國科學報》是一份在我國科技界頗有影響的國內外公開發行報紙。它在宣傳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報導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動態、弘揚老科學家治學經驗和奉獻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廣大科技和教育界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1994年,《中國科學報》開闢了《維護科學尊嚴》專欄,先後對邱氏鼠藥、水變油、偽氣功等進行揭露,起到了較好的導向作用。這年9月,《中國科學報》登報徵詢讀者意見,95%的回信讀者對本報的科學性表示滿意;82%的讀者對本報的導向性表示滿意;79%的讀者對本報的權威性表示滿意。
1994年10月開始,為慶祝《中國科學報》創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國科技部門領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學校長和有關新聞單位的領導題詞祝賀和鼓勵。
1995年6月23日,本報評論員文章《義不容辭地維護科學尊嚴》(黃安文撰稿,李士修改)榮獲1994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1995年10月,《中國科學報》以《我國為何與諾貝爾獎無緣?》為題展開討論,一些專家學者就此問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996年5月,《中國科學報》與美國《科學》雜誌建立合作關係,在《中國科學報》開闢的《科學快訊》專欄中將這一世界著名科學雜誌上的重要內容及時介紹給中國讀者,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1996年6月~9月,錢偉長等60餘位大學校長向全國聯名推薦《中國科學報》。推薦信說:“在我國科技界,有一份在國內頗具影響但尚未被高校師生普遍認識的代表我國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報——《中國科學報》,她是我們擔任校長工作的同志們最喜愛閱讀的報紙之一。”
1996年秋,美國《科學》雜誌專門撰文介紹《中國科學報》反對偽科學的情況,高度評價《中國科學報》在維護科學尊嚴、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鬥爭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批准對《中國科學報海外版》的屬關係進行調整,由中科集團代管調整為隸屬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學報海外版電子版》改為《中國科學報電子版》。
1998年1月,《中國科學報》改版,由周三刊變為周四刊(後為周五刊),由原來每周12塊版發展為每周28塊版。
1998年初,《中國科學報》與英國《自然》雜誌建立合作關係。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讀者、引導市民科學生活的《科技新聞·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為北京報刊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6月29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國科學報》從1999年1月1日起更名為《科學時報》(日報,對開8~16版)。《科學時報》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由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辦。
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辦《網路報》,由中國科學報社和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聯合主辦。《網路報》首刊暨中國信息化建設論壇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1998年8月13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科壇文明天地》變更為《科學新聞》雜誌,由雙月刊變更為周刊(8開64版)。《科學新聞》雜誌由中國科學報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
1998年10月,第一屆中共中國科學報社黨委和紀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報社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更名後的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業單位,歸口管理中科院新聞媒體。
歷任領導
陳 鵬
2011.06~ 科學時報社社長、總編輯
劉洪海
1998.10~2000.6 中國科學報、科學時報社黨委書記
2000.6~2011.06 科學時報社總編輯
2004.6~2011.06 科學時報社社長
楊建華
2004.6~2008.08 科學時報社副社長、黨委副書記
2008.9~ 科學時報社黨委書記、副社長
李占軍
2004.6~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趙 彥
2008.8~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林 珺
2010.4~ 科學時報社黨委副書記
鄭千里
2004.6~2008.8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李浩鳴
2000.6~2004.5 科學時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何 岩
2000.6~2003.7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羅榮興
1997.11~1998.12 中國科學報常務副社長、總編輯
1999.1~2000.6 科學時報社常務副社長、總編輯
2000.6.~2003.7 科學時報社黨委書記、常務副社長
2003.8~2004.6 科學時報社社長、黨委書記
謝鵬雲
1996.3~2000.6 中國科學報、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黃安文
1996.3~2004.6 中國科學報、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李 士
1996~1997 中國科學報代總編輯
郭傳傑
1995~1996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中國科學報社長、總編輯
1997~1998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中國科學報社長
1999.1~2000.6 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張玉台
1993~1995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中國科學報社長、總編輯
王友恭
1991~1996.3 中國科學報副總編輯
郭曰方
1988~1993 中國科學報總編輯
張雲崗
1988~1993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兼中國科學報社長
王鶴山
1985~1989 科學時報社、中國科學報副總編輯
張 杉
1985.1~1988.3 科學時報社副總編輯
劉聲遠
1985.1~1988.3 科學時報社總編輯兼副社長
葉篤正
1985.1~1988.3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科學時報社社長
朱世和
1980~1983 科學時報社專職副主編
羅 偉
1979.11~1984.12 中國科學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科學時報社主編
蘇世生
1962.5~1967.1 科學時報社編輯室負責人
張正光
1959.11962.4 科學時報社創始人、負責人之一
陳曉原
1959.1~1962.4 科學時報社創始人、負責人之一
編輯委員會
主 任:陳鵬
委 員:楊建華、李占軍、趙彥、黃安文、鄭千里、林珺
秘 書: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