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派遣到中國關內的侵略軍,自稱“支那派遣軍”。為日本皇軍五個戰略集團之一(日本國內的第一總軍,第二總軍。日本南方軍、關東軍、中國派遣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政府決定向華北派遣日軍。7月中旬,一個師團及兩個獨立混成旅團日軍陸續開到華北,鏇又增派三個師團,均編入日本原駐華北的中國駐屯軍,除用以侵占平津外,還企圖侵占整個華北地區。8月,日本參謀本部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命令編組並向上海派遣“上海派遣軍”;同時又向華北增兵,將中國駐屯軍編組為“華北方面軍”。11月,日本參謀本部為統一指揮入侵上海及其周圍地區的作戰,又編組“華中方面軍”,將上海派遣軍劃歸其管轄。1938年2月,日本大本營為統一指揮入侵華中地區的作戰,命令編組“華中派遣軍”,並撤銷華中方面軍和上海派遺軍。

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面軍,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為防止美軍登入而向沿海地區集結,8月15日,日本投降時,加上不歸其指揮的台灣的第10方面軍和越南北部的兵力約有一百一十萬。
1945年9月9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投降,次日岡村寧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國派遣軍。隨後,中國政府將放下武器的一百多萬日本官兵遣送回日本。
39年戰鬥序列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南京,總統帥):

第11軍駐武漢 司令岡村寧次
第6師團
第106師團
第33師團
第13師團
第3師團
第101師團
第4師團
第40師團
第21軍駐廣州:安藤利吉
第5師團
第18師團
台灣混成旅團
近衛旅團
海軍陸戰隊
第13軍駐上海 :司令藤田進:
第116師團
第15師團
第17師團
第22師團
第16師團
第15師團
獨立第11師團
獨立第12旅團
騎兵第四旅團

直屬
第27師團
第110師團
第33師團
獨立第15旅團
獨立第7旅團
獨立第8旅團
12軍駐山東:司令飯田貞固
21師團 、
第32師團、
獨立第10旅團 、
獨立第6旅團、
獨立第5旅團 。
第1軍駐太原:司令筱冢義男
第36師團
第37師團
第41師團
獨立第16旅團
獨立第9旅團
獨立第3旅團
獨立第4旅團
蒙疆駐屯軍駐歸綏:司令岡部直三郎
第26師團、
獨立第2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