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銜命令狀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的命令狀,由國家主席毛澤東簽署命令,以國務院名義授予。
大將的將官命令狀正面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軍銜命令
命令狀裡面正文是:
授予軍銜命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的決定,授予_______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毛澤東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人物介紹
粟裕
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軍事戰略家、戰術家,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連長、營長、支隊長,六十四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教導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中創造過3人俘敵100人的記錄,因此被朱德稱為“青年軍事家”。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新四軍抗日反頑作戰做出重大貢獻。韋崗戰鬥,粟裕率部殺傷30多個日軍士兵,擊毀5輛軍車。隨後在1940年,粟裕協助陳毅指揮黃橋戰役,以7000人的兵力全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所部11000人。隨後在1944年3月5日凌晨1點至7日車橋戰役的戰鬥中,粟裕指揮所部經一天兩夜的戰鬥,共殲日軍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偽軍483人(生俘168人),新四軍犧牲54人,138人負傷。此戰上報後毛澤東主席就斷言,他以後能夠指揮四五十萬人的大軍。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粟裕歷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代號為502,主要負責軍事指揮工作。1946年,粟裕接到命令,率領所部轉入山東外線作戰,但他堅持要先在內線作戰,並獲得批准。在7月13日--8月31日的這段時間裡,粟裕、譚震林指揮3萬人的部隊在蘇中地區與國民黨軍12萬人進行連續作戰,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術,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和5個警察大隊共5萬3千人,即著名的蘇中戰役。在此次戰役後,毛澤東主席十分高興,將他作戰的經驗推廣到全軍。
隨即,粟裕率部轉入山東外線作戰,和山東解放軍會合,此前他命令王必成等將領率領部隊進行了艱苦的第二次漣水阻擊戰,和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激戰,部隊元氣大傷,損失極為慘重。這個仇恨在華東野戰軍指戰員心裡紮下了根。隨後粟裕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協助陳毅司令員負責軍事指揮,率部連續三次粉碎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萊蕪戰役,針對敵人兵力的分散,粟裕指揮部隊進行運動戰,3日內即殲敵5萬,俘虜敵主將李仙洲。為了打破敵人分三路進攻我部,企圖把我軍壓縮到沂蒙山區的陰謀,粟裕乃以部分兵力鉗制敵人左右兩翼,而選擇了中路突圍冒進之敵,經過1947年5月13-16日的浴血奮戰,我軍終將敵王牌74師圍殲於孟良崮,敵師長張靈甫戰死,打破了敵人中心開花的美夢,報了我軍在漣水的一箭之仇,史稱“孟良崮戰役”,這一戰給予反動派極為沉重的打擊,隨即粟裕又指揮部隊粉碎了敵人第3次的進攻。
1948年,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由粟裕率領3個縱隊先行過江,其戰略意義等同於二野千里躍進大別山。這時粟裕斗膽直陳,和陳毅司令員來到西柏坡,認為南下意義大,但是困難也大,建議在中原先展開大規模的殲滅戰,然後再南下渡江,中央同意了他們的意見,同時因為陳毅即將調任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中央決定由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9月,粟裕命令許世友、譚震林率領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對濟南發起攻堅戰,最後成功地殲滅了守禦敵軍,策劃吳化文率部起義。
淮海戰役發起,粟裕擔任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貫徹中央“集中兵力,中間突破,在運動中分批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指揮華東野戰軍36萬人追殲國民黨黃百韜兵團,將敵人圍殲於碾莊,隨即粟裕為配合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所率中野圍殲黃維兵團,派出大量部隊阻擊敵軍,同時洞悉國民黨軍不是走兩淮而是往西南撤退的計謀,將敵軍包圍於青龍集、陳官莊,並加以殲滅,俘獲國民黨常勝將軍杜聿明。經過淮海戰役,我軍以60萬弱勢兵力打敗敵軍80萬美械化部隊,並殲滅敵軍55萬人,而粟裕領導華野即殲滅敵人44萬人,顯示出他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華。部隊經過數月休整後(同時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又在1949年4月20日發起渡江戰役,橫掃國民黨殘部,3日內解放南京,隨即粟裕參與指揮以“投鼠忌器”著稱的上海戰役,他把國民黨軍調到外圍陣地加以殲滅,部隊僅靠輕武器即解放上海。然後粟裕指揮部隊繼續發起福州戰役、廈門戰役,取得勝利,10月26日結束的金門戰役(葉飛指揮),我軍第一梯隊被國民黨優勢兵力打得全軍覆沒,損失了三個團的英勇同志,這筆血的教訓使粟裕更加意識到攻打台灣時機的不成熟和我軍不懂得兩棲作戰的弱點。1950年他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將帶兵入朝參與抗美援朝戰爭,但由於他舊傷復發,無法指揮部隊作戰,而另一準司令員林彪又堅決反對援朝,毛澤東主席遂點彭德懷元帥入朝。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58年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與劉帥,蕭克將軍先後成為了批判對象,被冠以一貫反領導、向國防部要權、告洋狀等三大罪狀,走下了軍事領導的舞台,被放在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虛職上。
黃克誠
黃克誠(1902-1986)湖南省永興縣人,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參加了北伐戰爭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游擊隊黨代表,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黨代表、團長,第二路游擊隊司令,紅三軍第四師政治委員、軍政治
部主任,紅三軍團代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黃克誠在軍隊中長期做政治工作,基本要訣就是自身的模範作用。1930年初,他剛被派到紅五軍中任大隊政委,大家對這個戴著高度近視眼鏡的人的印象還是個書生。隨後,部隊攻打江西修水縣城,先行爬雲梯的戰士紛紛中彈掉了下來。緊急關頭,黃克誠手持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冒著彈雨帶頭爬雲梯。這一無畏榜樣帶動了全大隊,人人爭先,迅速把紅旗插上城頭。戰後,軍長彭德懷說:“打一仗讓我們認識一個人,修水戰鬥使我們了解了黃克誠。”不過,他又回頭叮囑黃克誠:“下次作戰不許再揮大刀往前沖,那么大一副眼鏡片子,一看就是個官,容易遭槍子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委書記。戰爭開始後,黃克誠敏銳地發現,為遷就國民黨而在八路軍中取消政委制會造成嚴重惡果,於是就向中央建議恢復政委。他隨後被派到徐海東領導的115師344旅任政治委員,指揮了正太路以北和晉東南對日寇的一系列作戰。在永年戰鬥中,他被日軍包圍,因瓦斯中毒一度昏迷,被搶救脫險後率部衝出。此後,他又帶領344旅挺進淮北、蘇北,發展成為兵力達7萬人的新四軍第三師。率領新四軍第三師轉戰蘇北時,有一次,他在冬夜裡率部進入阜寧縣一個村子,老百姓黑夜中都不敢開門。黃克誠便命令部隊在房前屋後草堆旁尋找避風處休息。當時,他的夫人、秘書康棣華正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隨隊,警衛員說要給師長找間房子,也被嚴厲制止,他把妻兒安排在草堆里。
抗戰勝利後,黃克誠建議:不管蘇軍同意不同意,都要進軍東北,隨後又率三師主力3萬多人北進。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人理書記,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
部隊到達冀熱遼後,黃克誠力主首先避免決戰而先開創新根據地,在後來證明了他的意見的正確性,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戰略眼光。在四平保衛戰期間,他力勸林彪不要打這種得不償失的陣地戰,最後促使林彪下決心在戰役失利時把部隊撤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委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紀委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二書記。
1959年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受到錯誤的批判。對此,黃克誠表示不平。有人提醒他,只要揭發並劃清界限便可解脫。他回答:“落井下石也得有石頭,可我一塊石頭也沒有。我決不做誣陷別人,解脫自己的事!”隨後,他被批鬥和撤職降級,經過一段閒居後改任山西省副省長。“文革”期間,黃克誠又被關押審查,並被拉去為彭德懷陪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二十年前廬山會議的冤案得以平反,黃克誠又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此時,他年近八十,雙目失明,仍大力撥亂反正,並嚴肅告誡紀檢幹部要敢於在太歲頭上動土,敢於從老虎口中拔牙。後因身體日衰,他主動向中央請退。1986年,黃克誠去世,其一生剛正令人永懷。
譚政
譚政(1907-1988)原名譚世銘。湖南省湘鄉縣人。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1928年2月,毛澤東任
前委書記時,譚政任前委秘書。在前委書記毛澤東身邊工作,不斷受到教育和鍛鍊。這期間,他學習毛澤東政治建軍思想,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以及處置問題的高度原則性,協助謄正毛澤東起草的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之前他寫了《關於紅軍中新的政治工作意見》,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鑒於黨的政策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轉變,使紅軍的政治工作在某些問題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一,中日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應當適應於民族矛盾。第二,紅軍政治工作從比較單純的社會活動,轉變到複雜的社會活動。第三,紅軍在政治工作中,要利用許多舊的形式,充實新的內容。黨的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基礎,政治工作應該通過黨的組織進行,使政治工作指導系統和黨的工作指導系統融為一體。因此,黨的一切決定,均須經過政治機關和團支部作用去實現。由於形勢變化,環境的複雜,影響著每個紅軍戰士心理意識上的變化,必須注意和加強鞏固紅軍的工作,加緊戰士的基本教育,提高其民族與階級覺悟,堅定其革命意志。在統一戰線下的宣傳教育的原則是:第—,著重於黨的策略的解釋,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殖民地的剝削的教育,以保持紅軍的階級本質和應有的特色;第二,利用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歷史傳統、人物、事跡和經驗教訓,作為課內的引證內容和課外的發揚;第三,注意關於國際問題的教育,解釋侵略陣線與和平陣線,法西斯主義與社會主義,聯繫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法西斯主義運動,等等;第四,適當採擇三民主義中革命的部分內容。後來,他將這篇凝聚心血的報告上報黨中央。中共中央加按語:“……譚政的這篇文章,對我軍政治工作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轉變,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並予以轉發。之後,譚政任紅軍後方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後方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託,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主持和指導下,譚政起草並由他在西北局高幹會議上作了《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這個《報告》是繼古田會議決議之後關於人民軍隊建設和軍隊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歷史文獻。建國以後,中央軍委及總政治部曾幾次將這個《報告》作為軍隊政治工作檔案,重新印發部隊進行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與領導創建和鞏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協助政委羅榮桓領導部隊政治工作,及時起草、發出指示;深入前線進行政治動員;開展戰評和立功運動等,為提高部隊戰鬥力,保證戰鬥取得勝利,譚政做了大量工作。1948年8月14日,東北軍區與東北野戰軍正式分開,譚政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時值遼瀋戰役之前,他著重抓了以訴苦教育提高幹部戰士階級覺悟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經過充分的政治動員,各部隊戰鬥情緒空前高漲,這為遼瀋戰役和解放全東北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肖勁光
肖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黨卓越的
海軍軍政領導人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赴蘇聯學習。192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六師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赴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軍事。1930年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政治委員,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紅十一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紅七軍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參謀長,中共陝甘寧省委軍事部部長兼紅二十九軍軍長,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1933年任建(寧)黎(川)泰(寧)警備區司令員兼紅11軍政委,閩贛省委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政委兼紅7軍團軍團長、政委。1934年被誣為“羅明路線”在軍內的代表,受到撤職、開除黨籍、判處5年監禁的錯誤處理。後解除監禁,到紅軍大學任教員、政治科科長。參加了長征。任軍委幹部團上級幹部隊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任軍委總參謀部參謀長,
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政委,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政委。1940年09月任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常委。1941年0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1942年09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1946年底-1947年初,連續指揮部隊四保臨江,打退了國民黨軍4次進犯。1948年參與指揮遼瀋戰役的長春圍困戰,成功使曾澤生將軍率部起義,鄭洞國將軍放下抵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司令員,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王樹聲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縣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鄂豫游擊區總預備隊總指揮,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1931年1月任鄂豫皖紅4軍第10師第30團團長,率部參加磨角樓戰鬥,以“圍點打援”戰術獲勝。2月,以“坑道爆破法”攻克敵設防堅固的豫南重鎮集。3月至9月,任第33團團長,在雙橋鎮戰鬥中,率部擔任主攻,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全殲敵第34師,活捉敵師長岳維峻。4月至5月,率部參加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後調任紅11師副師長兼第33團團長。在南下蘄(春)黃(梅)廣(濟)的行動中,指揮所部攻克英山縣城,打開南下通道,回師途中激戰洗馬畈,粉碎敵重兵阻截。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成立,任閱兵總指揮,指揮了隆重的閱兵式,後任紅4軍第11師師長。11月,紅四方面軍運用“圍點打援”戰術發起黃安戰役,率部擔任最艱巨的打援任務,先後擊敗敵三個師的援兵,此役共殲敵1.5萬餘人,活捉敵師長黃冠英,黃安縣城獲得解放。為紀念勝利,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
他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37年3月西路軍被反動馬家軍打得慘敗後,他身遇危難,矢志不渝,一心向黨,最後一路乞討,歷盡艱辛,輾轉回到延安,先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學習。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晉冀豫軍區(後為晉冀豫邊游擊司令部)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40年6月,晉冀豫軍區一分為二,分別組成太行、太岳軍區,他改任太行軍區專職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力量動員部部長。他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他說:“職務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沒有爭名譽地位的權利。”在率領太行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參加反“掃蕩”和百團大戰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地方武裝和民兵建設,使地方武裝同正規軍的比例由1941年的77:100上升到1942年的200:100,從而為主力部隊輸送了大量兵員。1942年秋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加整風運動。1944年10月,任河南軍區司令員,率部深入河南敵後,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擁有300多萬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據地,與新四軍第5師一起在中原地區打通了華北與華中的聯繫。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鄂豫軍區司令員等職,為中原解放區的創建與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等職,為加強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武器裝備建設和軍事科研事業作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1974年1月7日病逝於北京。
陳賡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湖南省湘鄉縣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性格詼諧,兩次結婚,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救過蔣介石的命。1926年赴蘇聯學習,次年回國參加南昌起義,任營長。後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做情報工作。1927年5月5日在漢口與上海代表王根英結婚。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團長、師長,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征。11月至1932年5月,率部參加鄂豫皖蘇區第3次反圍剿作戰。6月,率部參加鄂豫皖蘇區第4次反圍剿作戰。在任幹部團團長期間的土城戰役,陳賡率領幹部團打出了赫赫神威,毛澤東由衷地說:“陳賡能當軍長!”
抗日戰爭時期,陳賡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太岳軍區太岳縱隊司令員。此期間,他指揮神頭嶺戰鬥,利用日軍的廢棄工事巧妙偽裝,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在長樂村戰鬥,他率部展開運動戰,追擊日軍,一舉殺敵2200多日軍,自身傷亡800多人。香城固戰鬥又殲滅日軍200多人,俘獲日軍8人。因為他率領的386旅作戰勇敢,他本人又指揮靈活,所以他一直是日軍的心腹大患。在香城固戰鬥,日軍裝甲兵在坦克上破天荒地寫上“專打三八六旅”的字樣。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此間陳(賡)謝(富)兵團一直是一個戰略區方面軍,1948年,陳賡率部參加淮海戰役,在南坪集之戰故意撤退,誘使黃維兵團鑽入解放軍布好的口袋陣。1949年他暫歸四野指揮,在與白崇禧集團作戰期間,他貫徹了毛澤東“大迂迴,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連續率部參加廣東戰役、廣西戰役,同時他又和林彪在作戰期間的錯誤進行了爭論,每次毛澤東主席均聽取了陳賡的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參與了抗法援越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參與創辦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被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羅瑞卿
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
1928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西遊擊大隊大隊長,紅四軍第五十九團參謀長、縱隊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保衛局局長,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保衛局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參加了長征。1927年08月02日,張發奎在九江將教導團繳械。他離隊回武漢尋找中共黨的組織。患傷寒因無錢被醫院推出門外,當氣息奄奄的羅瑞卿甦醒後,他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地。幸虧會館的一位熊師傅發現了他,每天吃飯時給他送去一點粥,這便成了他生命的轉機,原以為會慢慢死去的羅瑞卿竟奇蹟般地死裡逃生,身體慢慢地好起來。1929年春被派往閩西,組建和訓練游擊隊,任閩西紅軍第五十九團參謀長,率部配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闢閩西蘇區。1929年06月,隨部隊編入紅四軍,任支隊黨代表。年底參加中共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會後任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與政委羅榮桓積極貫徹古田會議精神,加強政治工作建設,使部隊獲得很大進步。1930年06月,任二縱隊(後改為十一師)政委。1931年05月,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中頭部負重傷,並發大葉性肺炎。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羅瑞卿從昏迷中甦醒。他迷迷糊糊聽到有人講:“恐怕不行了,趕快通知後勤部門做棺材吧!”隔了一會兒,外面果然傳來鋸木頭的聲音。有人說:“棺材要做長一點,那個人長得好高咧!”羅瑞卿意識到這就是說的自己。然而,為他準備的棺材並沒有用上,經歷了第二次大難不死。1932年03月,任第四軍政委,率部參加漳州戰役,進駐海邊的石碼。
抗日戰爭時期,1936年0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教育長。西安事變後曾赴西安協助周恩來進行統一戰線工作。1937年02月,回延安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主持抗大工作。1938年在毛澤東指導下寫成《抗日軍隊的政治工作》一書,向全國介紹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經驗。1939年07月,率抗大總校和延安其他學校數千名教學員工到華北敵後辦學,途經陝西、山西、河北三省三十個縣,行程三千里,通過同蒲、正太兩條鐵路封鎖線,人稱小長征。1940年05月,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轉戰太行山區,參與了百團大戰的指揮和多次反“掃蕩”。在此期間,他總結抗日游擊戰爭政治工作的經驗,撰寫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設上的一些問題》等多篇著作,為人民軍隊政治工作建設做出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野戰軍政治委員,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團政治委員。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和楊得志、耿飈率領第二兵團參加平津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錯誤批判,被多次批鬥,在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得以平反。
許光達
許光達(1908-1969)原名許德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南省長沙市人。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
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1932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37年回國。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零師獨立第二旅旅長。歷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從事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培養抗日軍政幹部。1941年0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部長,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衛戍司令。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在五寨、神池、保德、偏關一帶,領導軍民開展游擊戰,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以後,1946年,歷任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太原第三小組、駐本溪第二十九小組少將代表。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1947年08月,率3縱隊西渡黃河,改屬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參與指揮了沙家店戰役、延(川)清(澗)戰役、宜川戰役。1949年01月,任軍長,1949年07月,任第2兵團司令員,在圍殲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戰役中,率部迂迴敵後,斷敵退路,為保證戰役全勝起了重要作用。繼而揮師西進,參加蘭州戰役攻破蘭州南山敵軍主陣地,搶占黃河大橋,與第19兵團全殲城中守敵,解放蘭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光達將軍受到錯誤批判,被批鬥致死。
徐海東
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今武漢市黃陂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被毛主席稱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任代理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黃麻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陂縣區農民自衛軍隊長,中共黃陂縣委軍
事部部長兼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獨立營營長兼黨代表,黃陂縣補充第六師師長,鄂東警衛二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八團、三十五團、三十六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第二十七師師長,紅二十七軍第七十九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軍長,紅二十八軍軍長,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代書記,紅十五軍團軍團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長征。1936年參加直羅鎮戰役,在毛澤東、彭德懷指揮下,率十五軍團和林彪第一軍團從南北兩面夾擊敵軍,後來又圍而不打,發展成圍點打援,成功擴大了戰果。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9月25日率344旅在平型關設伏,將敵人包圍分割在十里長溝,與日軍展開白刃戰,肉搏戰,激戰一日,日軍傷亡慘重,即平型關大捷,後來因為國民黨守軍撤走,日軍重新占領平型關,徐海東即率344旅二打平型關,又取得了勝利,後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
張雲逸
張雲逸(1892-1974)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海南省文昌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戰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曾任國防革命軍旅長、師參謀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廣州、香港做黨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參與領導百色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中央縱隊先遣隊司令員,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戰爭全面爆發後,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整編等工作。1938年春指揮了清水潭戰鬥、馬家園戰鬥,日軍傷亡慘重,後又在台兒莊戰役期間率部運動,迫使南下日軍不敢北上援助其餘日軍。11月率兩個連到江北無為地區,發展抗日武裝力量,組建江北游擊縱隊,後率部東進,開闢皖東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參與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任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指揮第4、第5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在淮河以南、津浦路兩側積極打擊日偽軍。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與書記劉少奇等指揮第4、第5支隊主力先後取得大橋、半塔集反頑作戰和夏季反“掃蕩”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軍長葉挺被頑固派扣押,他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直接領導第2師同敵偽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鬥爭,同時注重加強根據地建設。1943年11月,陳毅赴延安後,他代理軍長,主持新四軍軍事工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4年7月部署第4師主力西進,基本上收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同年冬部署第1師一部渡江南下,開闢蘇浙皖邊敵後新區。接著又指揮新四軍各師開展對日大反攻作戰,殲滅大量日偽軍,收復大片失地,為創建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為新四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二書記,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大將人選
除了粟裕等10人,中央原還擬定授予李先念、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我黨優秀的軍事家大將軍銜,但因為他們當時都已經轉業,不再負責軍事工作,而且本人也提出辭去軍銜,故未授予軍銜。而徐海東大將和許光達大將個人認為自己軍銜太高,提出辭去大將軍銜,未被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