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審美人類學的巨觀比較視野,運用考古學、心理學、人類學和美學等學科的新材料以及中西文化互闡互釋的方法,追溯了中國人審美心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孕育、萌芽和形成的歷史,在一定程式上把中國美學史拓展和延伸到史前時代,並在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大腦功能特點、審美心理類型等重要問題上得出頗具新意和啟發的觀點。
本書不僅在研究方法和學術領域方面有所開拓,也為研究本身引入一種自我反思精神,具有可貴的學術探索價值。
作者簡介
戶曉輝男,1966年出生,1987年和1990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分別獲文學士學位和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在山東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論著有《岩畫與生殖巫術》、《地母之歌:中國彩陶與岩畫的生死母題》等;譯著有《審美的人》、《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合譯)等。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序
第一章導論:本書研究的緣起、方法和術語
第二章孕育期:心理感知的起點
第三章萌芽期:對心理過程的初步描述
第四章形成期:一種反思式的考察
第五章中西民族審美心理的功能比較
參考書目
附錄一關於審美人類學的對話
附錄二史前文化藝術研究的跨學科跨文化視野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