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是一個邊緣交叉性、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本書以“中華民族”及其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在民族音樂學之理念的基礎上,採用偏向於人文主義的研究取向,突出心理現象的社會特質,力圖從更廣闊的學科視野,更深的層次對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內部結構、活動方式和外化形態等作相對全面的探討,構建具有中華民族自身特色與個性的音樂審美心理學。
全文共分八章,分別對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構建的預設、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存在的基本特徵、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音樂審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組織手段,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聯覺、味覺心理,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陰柔偏向與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對音樂審美心理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作者簡介
施詠,1971年生,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博士後,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2003年考入福建師大音樂學院,師從王耀華教授、喬建中研究員攻讀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博士學位。2004年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7年破格晉升教授。主要致力於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人民音樂》等專業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其中《基本樂理的文化視野》獲教育部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博士論文《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研究——“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導論》是本領域第一部研究音樂審美心理的民族化特徵的專著。
目錄
序
前言
概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課題之緣起
一、釋名與研究的性質、範圍
二、課題之緣起
1. 心理學與民族學——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2. 心理學與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心理學層面
3. 民族心理學與音樂心理學一一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拓展
4. 美學與民族音樂學~一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美學層面
5. 美學、心理學、民族學與民族音樂學——“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預設
三、相關研究狀況的述評
第二節 本研究的方法論
一、非實證性方法
試讀部分章節
第二章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
本章內容導引:
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之發生、形成與發展受到自然系統中地理環境(山脈水系、氣候因素)、人種特徵的作用,社會系統中生產方式的制約、社會政治結構的規範、哲學倫理思想的浸潤、宗教宗法的分流、原始神話的滋養以及作為深層心理結構的集體無意識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三者作為合力系統共同對民族音樂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作用。
本章關鍵字:音樂民族審美心理;自然系統;社會系統;集體無意識音樂民族審美心理的發生、形成與發展受一定的內部根源和外部條件的制約與影響,也遵循著審美發生學的邏輯,即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審美心理、藝術之間層層制約的關係。正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曾經指出:“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係制約的。”這一系列因果關係的揭示為我們探討民族的審美心理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頗具參考意義的思路,不同民族之間審美心理差異的形成主要是在以生產力為核心要素的前提下結合更多的其他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將影響民族審美心理形成的諸多基本條件分為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以及作為深層心理結構的“集體無意識”的三個部分或層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前兩部分,即民族賴以生存的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這兩者作為傳統外界刺激物的長期作用下,得以形成民族審美心理的淺層結構。而後者“集體無意識”作為民族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形成,是超越了一切個人經驗之上的、從遺傳中獲得帶有普遍性的“種族記憶”。
第一節 自然系統的作用
自然系統主要指的是特定的地理條件(包括山脈、水系、地形、地貌等)、氣候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種族生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