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作家群

中原作家群是指以河南作家為主體,包括國內河南籍作家在內的一個重要作家群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變革的時代中,蔚為大觀的中原作家群,如何在堅守自己的文學理想、文學信念、文學品質的同時,轉變觀念,出大作、成大家、提效益、增影響,取得新的突破,對於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文化強省建設意義重大,對於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意義重大。新世紀十年,中原作家群繼續不斷掀起創作高潮,基本形成了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深厚的歷史感為基調,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手法、具有濃厚中原文化特色的創作風格。

名詞釋義

中原作家群:是指以河南作家為主體,包括國內河南籍作家在內的一個重要作家群體。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就會發現“中原作家群”是一個綿延數千年的龐大創作群體,其成就、實力、影響之大,在地域性創作群體中是十分突出的。自中國新文學發端起,中原作家接續了一度近乎斷裂的文脈,一步步重新崛起。從徐玉諾、曹靖華、馮沅君、李季、師陀、姚雪垠、蘇金傘到魏巍、李凖、南丁、劉知俠等,中原作家群日益強大,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以來,河南作家在堅守中不斷創新,經由老中青幾代作家的共同努力,各個門類的創作都有了嶄新而重大的突破。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文學豫軍”一直是中國文壇上一支活躍的勁旅。現在,除堅守在中原本土這個龐大的創作群體外,在北京以至全國各地,到處都活躍著豫籍作家的身影。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中原作家群”的興起與壯大是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自從1995年《光明日報》發表文章稱“文壇衝過來一支豫軍”起,河南作家已經成為中國文壇上一支活躍的勁旅,其地位、作用和影響得到了文學界的廣泛認可。剛剛塵埃落定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30位獲獎作家中,河南就有兩位作家入選,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中原作家群”的力量。

成長曆程

河南當代文學創作曾經掀起過四次創作高潮:
第一次創作高潮出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李凖為代表。
第二次創作高潮出現在新時期,以鄉土變革為主要內容的中短篇小說創作繁榮,張一弓、喬典運、田中禾、李佩甫、張宇、鄭彥英、楊東明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蘇金傘、王懷讓的詩歌創作也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第三次創作高潮出現在90年代。這個時期,經過中短篇小說創作鍛鍊的一批作家,擁有了充分的生活和知識積累,開始進行長篇小說創作,並逐步拓寬作品的題材範圍,“文學豫軍”開始引起全國文壇的關注,特別是二月河以清帝系列小說引起了全球華人的關注。同時,李洱邵麗喬葉等也在這個時期嶄露頭角;周同賓的散文創作、馬新朝的詩歌創作也有不俗的表現。與此同時,一批文學批評家在當代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領域也十分活躍,孫蓀劉思謙魯樞元王鴻生耿占春何向陽何弘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梯隊。周大新劉慶邦劉震雲朱秀海閻連科邢軍紀、柳建偉、邱華棟等一大批豫籍作家,也以其豐厚的創作實績提高了河南文學的聲譽。新世紀十年,中原作家群繼續不斷掀起創作高潮,基本形成了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深厚的歷史感為基調,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手法、具有濃厚中原文化特色的創作風格。當前,隨著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提出,隨著中原經濟區的構建,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即“十二五”規劃即將啟動的時期,中原作家群必須明確新的定位,形成新的文學力量。

當前形勢

一大批小說家的湧現是新時期中原作家群創作全面繁榮的一個主要標誌。從張一弓的異軍突起開始,中原作家重新引起了全國的注目。這個時期,南丁、張有德、喬典運、田中禾、二月河、李佩甫、張宇、鄭彥英、楊東明、張斌等都不斷有佳作問世。河南作家在以描寫農村生活見長的基礎上,不斷拓寬作品的題材範圍,成為現代鄉土文學和社會歷史小說的重鎮。李洱、墨白、行者、陳鐵軍、邵麗、喬葉、傅愛毛、蔚然、南飛雁、陳麥啟等人的相繼崛起,使河南的小說創作保持了持續繁榮的局面,作品從主題開掘到藝術創新,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河南小說創作另一個非常耀眼的亮點,就是以《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為園地,鄭州成為全國小小說創作的中心。當然在此我們絕不能忽略的是活躍在北京等地的一大批豫籍作家,宗璞、周大新、劉慶邦、朱秀海、閻連科、劉震雲、邢軍紀、柳建偉等,都在中國文壇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他們的創作都和中原文化母體有著天然的、無法割裂的聯繫。詩歌創作方面,河南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詩人,如蘇金傘、王懷讓、馬新朝、藍藍等,在全國都很有影響。河南散文在文學陣營中是一支不小的力量,在全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新時期以來,孫蓀、周同賓、王大海卞卡、廖華歌等人屢有散文佳作在全國引起反響。近年來,鄭彥英、王劍冰、喬葉、魚禾等人的散文也頗受好評。河南作家之所以能在新時期取得輝煌的成就,與河南文壇擁有一支有實力的文學評論隊伍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新時期以來,先是有孫蓀、劉思謙、魯樞元的領跑,接下來有王鴻生、耿占春、艾雲、陳繼會等人的不俗表現,然後有何向陽、何弘、孫先科等人的出現,使河南的文學評論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主要成就

作為創作實力的一種證明,在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評獎中,中原作家群每屆都有豐厚的收穫。比如在魯迅文學獎及其前身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評選中,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張鐵匠的羅曼史》、《黑娃照相》,李凖的《王結實》,葉文玲的《心香》,張有德的《辣椒》,喬典運的《滿票》,田中禾的《五月》等,分別獲得過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首屆有周同賓的散文集《皇天后土》、閻連科的中篇小說《天缺一角》、邢軍紀的報告文學《錦州之戀》,第二屆有何向陽的評論《12個∶1998年的孩子》、閻連科的中篇小說《年月日》、劉慶邦的短篇小說《鞋》,第三屆有馬新朝的長詩《幻河》,第四屆有邵麗的短篇小說《明惠的聖誕》獲獎;剛剛頒發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河南作家又喜獲豐收,喬葉以《最慢的是活著》獲中篇小說獎第一名,鄭彥英以《風行水上》榮獲散文獎。在歷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中原作家群為我們貢獻了包括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東方》、李凖的《黃河東流去》、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宗璞的《東藏記》、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在內的六部獲獎長篇小說。以作家籍貫論,全國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省份可與比肩。在其他如“駿馬獎”、莊重文文學獎以及電視劇飛天獎等眾多獎項中,河南作家也都屢屢有作品獲獎。這表明中原作家群確實是中國文壇一支實力突出、陣容整齊的創作隊伍。中原作家有一種關注現實的優秀傳統,非常注重對作品意義的追求,同時逐步形成了自覺的創新意識和文體意識。尤其是一批中青年作家,能夠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現實和歷史,大膽拓寬作品的題材範圍,豐富表現手段,在藝術創新上有很大突破。而且中原作家的求新堅持在追求思想的深度、厚度的基礎上完成,這種穩紮穩打的做法,成就了以往的成績,也為以後大作品的問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