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本劇為主旋律題材,改編自著名作家李貫通曾獲1999年魯迅文學獎 的同名中篇小說,敘述了一個發生在某基層文化館內的感人故事:金石學 家於明誠畢生都在為給鎮館之寶——西漢畫像石 修建碑亭而不遺餘力,但總是事與願違,陰錯陽差,終抱恨而逝。作品寓意深遠,角度新穎,曲折跌宕,在大聲疾呼保護文物 的同時,突出了市場經濟年代文化建設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演職員表
職員表
總顧問 劉繼南 李興國
總策劃 孫安禮 王忠海
策劃 李立宏 胡捨生
出品人 趙周榮 劉桂琴
監製 何春光 蘇士鐸
編劇 尤墨 田宏勛
攝影 薛建博
美術 王新科
錄音 柴增輝
製片主任 秦五喜 楊太平
發行人 張苹
導演 · 製片人 楊新磊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於明誠 | 江戈 |
趙雨果 | 楊軍強 |
童舞 | 周愛民 |
盛館長 | 陳保家 |
李書記 | 吳士奎 |
謝苑 | 張莉 |
高部長 | 周大衛 |
於大川 | 姚丁 |
張會計 | 強德軒 |
老強 | 魏其君 |
童童 | 竇琪琪 |
徐館長 | 王建法 |
青年於明誠 | 馮子夏 |
喬治 · 艾中華 | 張康復 |
女秘書 | 楊玲娟 |
郭書記 | 釋澈正 |
村長 | 張宗科 |
老強之妻 | 楊東霞 |
於大川之妻 | 楊茜 |
角色介紹
1.於明誠 男性,52歲,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形象。偏瘦,精神矍鑠,衣著樸素。他是50年代歷史系的大學生,縣文化館金石學家,一輩子兢兢業業地鑽研業務和著書。但是,市場經濟的洪流破碎了他的夢想,像石被玷污了,他難 以接受金錢至上的觀念,因而顯得保守、迂腐,軟弱,默默忍受物質和精神的不公。另一方面,他也有戰鬥性,那就是對道德淪喪、精神滑坡的痛心和悲哀,集中表現為一種骨子裡對金錢的厭惡和對拜金主義者的蔑視,這是他雨夜沉碑及日常行為的動機。前者是於明誠性格的標,是外在的;後者才是他性格的本,是內化的。在兩者的矛盾運動中,最終釀成了他的性格悲劇,環境的因素對他的結局並非主要因素。所以,於明誠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通過這一形象,既要傳達出對偉大的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景仰,又要表現出市場經濟洪流中小知識分子的可笑和無奈。
2.謝苑 女性,23歲,新時代知識分子形象。美麗,文雅,樸實;對生活和愛情充滿熱情;能歌善舞。她畢業後一分到文化館就搞起了創收,可見她深知市場經濟的箇中三昧。她很欽佩於的執著,但最能看清他的迂腐。她對趙雨果的愛是發自內心的,趙的人品和才華都讓她羨慕。所以,他支持趙的行為。但是,她又和趙不同,她沒有城府,率真,而趙卻頗有心計。她能理解童舞的寂寞和無奈,甚至對她有些同情,但不能容忍童的粗俗和潑悍,相比之下,謝的身上有更多女性的柔順。但她們之間的矛盾是皮相的,而非對立性的。謝苑是一個善和美的化身,和趙雨果同樣屬於商品經濟時代文化事業的新生和希望。
3.李書記 男性,45歲,黨的文化戰線基層領導幹部形象。正派,清廉,應變能力較強。雖有讓文化館走上經濟良性發展路子的願望,但由於是50年代的幹部,思想和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苦於無計。他在金錢面前還算是有抵抗力的,並沒有給自己私藏拓片,並無多少利己主義的思想。但是,他想穩保烏紗,所以對高部長唯唯諾諾,而且還別出心裁地暗中維護他的上司,對同事和下屬也不動肝火。李不能說沒有原則性,但是他製造假電報逃遁的事實足以表明他的狡猾。李主要考慮的還是自己的官運,不大在乎法律和道義。他比盛城府深,盛則有些耿直。
4.盛館長 男性,42歲,文化戰線基層領導幹部形象。正直,敬業,但缺少魄力,工作方法有點教條化。他很敬重於,但也不能為文化館找到經濟發展之路,甚至連個碑亭建不起來,所以對於有同情之心。他不如李能應變,但人緣好,沒有那么強的往上爬的心態。私心並不重。
5.高部長 男性,40歲,黨的領導幹部形象。一方面,為文化館做了些實事,有魄力,有膽略,是個實幹家。另一方面,對原則性問題的把握和處理失之偏頗,主張拓印文物、出售拓片,和童舞存在曖昧關係,政策和法律意識並未深入他的心裡,是當今大批領導幹部的典型。急功近利,比較注重眼前的經濟效益,這當然也有社會和其他外因。作為政客,他圓滑老到,巧妙對付著於和文化館;既沒讓他的上司(郭書記)丟臉,又巧妙打發了調查組。高作為黨的一名重要領導,思想深層並沒有多少對文明失落、精神淪喪的感悟和憂患,其行為的動機仍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某種誤解。如果說於明誠是某種因素的犧牲品的話,那么高部長無疑就是這種因素的鼓吹者。文明的進步必然要淘淨沉渣,但諸如於這樣的人,這樣的思想,到底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迪呢?這是本劇的核心,換言之,這個問題的提出和對觀眾的反覆質問只能靠“高”這一角色!
6.趙雨果 男性,28歲,當代知識分子形象。文雅,語言和行為個性強,有心計,對文化館搞創收有自己的看法。他尊敬於但並不苟同於的保守,他想為文化館做點事。他炒作像石本出自善意,但事與願違,趙也無能為力。可是,他畢竟是一個積極進取的青年,所以才會出台遊行的激進之舉。他對謝的愛,發自內心,沒有雜念,也是純真熾熱的。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文人,有著一種文人式的自尊,當在謝的面前丟人後,正是這種自尊最終驅使他走進“金雞美容店”。雖然,在當今這個時代,和太多太多墮落者相比,趙的越軌顯得微不足道,但這恰恰表明了商品經濟對人們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無情衝擊。趙的行為,從一個側面映證了於精神理性的純粹境界和理想高度。趙給觀眾的是力量、新生和希望。
7.童舞 女性,34歲,個體老闆,屬於小市民階層,尖酸,潑悍,有些俗氣,不容忍自己受一點點虧。她的下海表明她對精神理性的失望,也可以看出她對物質和金錢的嚮往,但同時也表明她尚是一個積極的人。她的內心仍有激情,仍有愛,在她的男人背叛她的情況下,她撲向高部長的懷抱,一是為了慰藉寂寞乾枯的心,根源在於情慾;二是為了自己小店和孩子的生存與發展,根源在於生的渴求。童舞之所以主動與高分手,原因在於她發現了高部長人性中自私和陰暗的一面,因而放棄了對高的奢望,變得更加現實了,這也從一個側面暗示著她對傳統文明和理性的認同。她對於也有尊敬和同情之心,和於的矛盾源自她的小市民階級思想,因而童舞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
分集劇情
第一集
公元2002年夏初,中國西部,金石學家於明誠大病初癒,文化館全體同仁滿懷同情和憂傷,接他回家。是夜,於不禁回想起35年前的那個雨夜,徐館長將保存在該館的無價之寶——漢畫像石及其一張孤本拓片託付給自己的情景,以及數日前頑皮的童童砸掉此漢畫像石一角的悲慘一幕……翌日,於去像石處搜找被砸去的那塊像石,兒子於大川勸父不要如此執著,二人理論,眾同事前來勸和,卻逢縣委宣傳部高部長光臨。高部長告訴大家美籍華商喬治·艾中華先生欲來投資,眾人驚喜交加,摩拳擦掌。高部長去探視於,請其為自己算一卦,於明誠藉機再次建議高為建漢畫像石碑亭之事儘快竭力,高又一次答應了下來。於卜告高警惕“紅顏禍水”,而高別過於後,仍徑直去與情人童舞幽會。美商如約抵達文化館,大家熱情接迎。
第二集
艾中華先生提出先看漢畫像石,缺損的一角很快被發現,情急之中,於出面陳辭辯護,方穩住了美商。艾中華先生願以5萬元買孤本拓片,眾人皆喜出望外,唯於不肯,李書記和盛館長強拉硬拽,迫使於拿出了拓片。由於少了一角,最終達成新拓一張,以3萬元成交。於無可奈何,只好忍痛答應拓印,並向美商詳盡介紹了中國拓片藝術。謝苑感到少賣了2萬元實在可惜,童舞竟然與謝大鬧起來,趙雨果挺身相救,謝於是投入了趙的懷抱,二人戀情快速發展。文化館沉浸在3萬元的喜慶之中,趙暗中與市報的同學相約,將其炒作為30萬,文化館頓時成為新聞焦點。於是,稅務局要徵稅,文化局要開經驗交流會,文化館諸多債主的索債女郎紛至沓來,盛、李、於極力應付,大汗淋漓。
第三集
城關的農民以文化館多占了8厘地為由,糾集近百人前來索要補償費,盛不允,不料農民們竟以靜坐絕食相逼。盛、李束手無策,趙雨果假扮館長應付,農民們死活不依,高部長指示答應農民的要求,風波方息。結付之後,盛、李決定給大家補發獎金,3萬元就此花光,為像石建碑亭之事再次落空。與丈夫分居多年的童舞對謝苑嫉妒萬分,不料,童舞的“金雞美容店”大匾被人添了一個“巴”字,童懷疑是謝所為,便再次滋事,趙雨果出面化解。童苦思而不解,前去向於道歉,並請於算出此人,於明誠順勢虛晃一槍。越來越多的人索要拓片,盛、李被逼無奈躲了起來,老強只好為冤家們一張張拓印。趙深感事態嚴重,便和謝上街吶喊,呼籲懲治腐敗,拯救文物,於頗受感動。
第四集
是夜,於強行拉著兒子,效法當年徐館長的做法,雨夜沉碑,將漢畫像石藏匿於井中。第二天,老強發現像石失蹤,立即報案。公安局帶走了於明誠,趙發動千人簽名,高部長被迫出面求情,公安局放了人,但責成於家父子迅速打撈像石。像石重見天日,完好無損,一場干戈平息了,而於卻傷心得哭了,童童伏在於爺爺的懷中向他道歉,於憂傷地為他講述人生生與死的哲學。省紀委調查組突然到來,李頓感事態不妙,便向童舞借來2000元,暗中為高部長拿走的2張拓片墊付了購買款。於是,調查組終無功勞而返。市委郭副書記由於也搜颳了拓片,便為建碑亭批了款,高提議同時修建一座新的功德碑記錄此事,眾人均覺很妙,高藉機推舉讓喜歡書法的郭副書記手書碑文,文化館又沉浸在了歡喜之中。
第五集
工程如期動土了,而一年一度的文化下鄉也在此時啟動了,於、盛也被選送去南方療養。
15日後,李回館後卻發現碑亭居然陰差陽錯地建在了功德碑頭上,工頭卻依然振振有辭,李氣急交加,暈倒住院。於等歸來見狀,嚎啕大哭,文化館的諸位領導因此均烏紗盡失。於仍不死心,偶然間發現有男女在文化館的旮旯處偷情,遂靈機一動,修建一間收費的愛心小屋。盛、李均很支持,趙雨果為此出謀劃策,忙前忙後。小屋開張後,生意火爆,日進斗金,於再次沉浸在喜悅之中。諸多媒體前來採訪,高部長大肆鼓吹於的事跡,於聲明自己此舉只是為了想方設法攢錢另建碑亭,並無意長期作孽,而盛、李卻意在長期創收,於對此深感無奈。
第六集
進出小屋的人絡繹不絕,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於時常深感愧疚。點著一張張到手的鈔票,於夢想著理想的新碑亭。於的目標眼看就要實現了,某日,來了一對幽怨的男女,自殺身亡在了於的愛心小屋,公安局很快就查封了小屋,並沒收了他的全部收入,於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秋之夜,眾人集於像石處,以酒澆愁,高部長告訴大家他已被調至市文化局任副局長,大家揮淚為高送行。高提議大家跳跳舞,暫忘煩惱,謝拉起了小提琴,童舞含著熱淚為大家表演芭蕾《天鵝湖》。高部長主動邀童共舞,童稍作憂鬱,還是與高同舞了最後一曲。舞樂之中,於明誠緩緩走向像石,撫摩著像石,心力交瘁,老淚縱橫,感慨萬分,終氣絕身亡,魂隨石去,趙雨果仰天痛哭:“於老師——補天了——”
音樂原聲
中國古典民樂 + 陝西秦腔主題變奏曲 + 西方現代音樂。
精彩對白
(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麥熟一場風,人走一場病!
(2)從內容上看,神話傳說、文化掌故、民間生活存在於一塊像石上,已屬難得,而三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邏輯關係──造人、育人、娛人,這與常見的漢畫像石畫面層層之間毫無乾連有著質的區別,這就是說,整塊像石是和諧的、統一的,可以說這是一幅畫。從局部看,伏羲麟身,女媧蛇軀,是屢見不鮮的;“子見老子”在漢畫像石中並不罕見;而表現民間生活、民間藝術的第三層,在漢畫像石中恐怕是絕無僅有的。這既是現實的,又是理想的,其構思的奇特,寓意的深遠,其曠達,其脫俗,在漢畫像石中可以說是卓爾不群。這幅畫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偉大的藝術恰恰存在於民間,進入境界的生活恰恰是民間生活……說的俗一點,對於今天的藝術家,這幅畫是一本珍貴的教科書。從石刻藝術看,精緻嫻熟,布局精巧;人與物的刻畫,或寫意,或工筆,都極具動態。說它盡善盡美,絕不過份……
(3)拓片中之極品乃為套拓!在一張拓片之上,數色並用,且深淺各異,變化無窮,色彩豐富,相映成輝,人物、樓閣施以金粉,層次分明,金碧輝煌;題嵌文字覆以濃淡兩墨,年代別異,字口清晰;印章邊款則用朱拓。上乘套拓之作,於變化中求和諧,在豐富外尋淳樸,深沉統一,樸素典雅,主次、明暗、對比、冷暖、遠近、輕重皆恰倒好處,美侖美煥!但套拓之法不可濫用,應視所拓器物而定,一般文字碑刻不大適宜,倒是漢畫像石之類卻真乃首選啊!
(4)於老師──補天了──
幕後花絮
該片是中國大陸知名導演楊新磊的成名作,該劇創作態度嚴謹,視聽語言講究,播出後在北京廣播學院引起巨大轟動。經查證,該劇系北京廣播學院 歷史上第一部由在校生獨立導演並在全國範圍內公開播出的電視劇。
該劇系主旋律題材,改編自曾獲魯迅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敘述了一個發生在西部某基層文化館內的感人故事,跌宕起伏,寓意深刻,突出了保護文物的重要性。本劇由中共寶雞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中心等單位聯合攝製,西安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演員江戈主演,寶雞市話劇團眾多實力派演員出演,北京廣播學院2001級碩士研究生楊新磊擔任導演兼製片人。
該劇資金全部由導演獨立向社會徵集,其融資經歷長達七年。它是北京廣播學院第一部由在校生成功導演兼任製片人的電視劇,對促進北京廣播學院的影視藝術教學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此,影視藝術學院李興國院長給予了有力的扶持和中肯的評價,呂學武、任金洲等院領導也基本予以肯定。
本劇攝製期間,《陝西日報》 曾在2002年8月1日第2版、《中國文化報》 曾在2002年11月8日第3版加以報導。為了讓更多的下一代觀眾從中受到教育,劇組還於2003年3月向中國兒童少年中心 捐贈了錄像帶。
該劇播出後,引發了一場訴訟 , 使該劇的戲外戲更精彩,作者、傳者與客群合演了一幕法庭內外的活報劇,真不知“人缺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