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變
丙,象形字。“丙”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如圖1所示,甲骨文“丙”字像魚尾,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說:“按甲、乙、丙、丁四字為一系統,乃最古之象形文字。《爾雅・釋魚》曰:‘魚枕謂之丁,魚腸謂之乙,魚尾謂之丙。’乙之象魚腸,丙之象魚尾,可無庸說。”“丙”為魚尾的象形。西周金文曾有一種中間填滿的寫法,如圖2,頗為古拙,但並未進入主流。春秋時期出現另一種異體,在中間人字形的兩側添加飾筆,如圖3,至戰國時期楚系文字,如圖4,是最為繁複的寫法,為後世所不取。但秦代文字在繼承西周金文的基礎上,或作圖7的“丙”,或作圖6的“丙”,從此定了型。漢代隸書分別延續了這兩種構形,楷書則選擇了整體性更強的前者。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bǐng | 名詞 | 魚尾。 | fishtail | 《爾雅》:魚尾謂之丙。 | |
假借為天干的第三位,與地支相配,用以紀年、月、日。 | the third of the ten “Celestial Stems” | 《禮記・月令》:其日丙丁。 | 丙戍 | ||
古代以十乾配五方,丙為南方之位,因以指南方。 | south | 《說文》:丙位南方,萬物成炳。 | 丙向 | ||
五行中丙丁屬火,因以為火的代稱。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 fire | 付丙 | |||
在可數序列中的第三個。 | the third | 丙等 | |||
光明。後作“炳”。 | light | 《玉篇・丙部》:丙,光明也。 | |||
姓。也作“邴”。 | 《史記・齊太公世家》:懿公為公子時,與丙戎之父獵。 |
(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四】【丙部】丙
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從丙。兵永切。
註:徐鍇曰:“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
康熙字典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並音炳。十乾名之一。《爾雅・釋天》:太歲在丙曰柔兆。月在丙曰修。《說文》:南方之位也。南方屬火,而丙丁適當其處,故有文明之象。
又《周髀算經》:上天名靑丙,下地曰靑戊。
又張衡《東京賦》:大丙弭節,風后陪乘。註:大丙,神名。
又《集韻》:陂病切,音柄。日名。
四庫全書本《說文解字》書影 | 同文書局本《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參考資料: )
書寫演示
(參考資料: )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 隸書書法 | 楷書書法 | 行書書法 | 草書書法 |
音韻匯集
字頭 | 小韻 | 韻目 | 韻部 | 韻母 | 反切 | 聲調 | 聲母 | 聲符 | |
上古音系 | 丙 | 丙 | 陽 | 丙 | |||||
廣韻 | 丙 | 丙 | 梗 | 庚三開 | 兵永 | 上聲 | 幫 | ||
中原音韻 | 丙 | 丙 | 庚青 | 庚青齊 | 上聲 | 幫 | |||
洪武音韻 | 丙 | 丙 | 十八梗 | 庚 | 補永 | 上聲 | |||
分韻撮要 | 丙 | 丙 | 第七英影應益 | 英 | 陰上 | 幫 |
(參考資料: )
天干地支
天干 | |
地支 | |
六十甲子 |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