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

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

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AsymmetricTonicneckreflex)是0~5個月嬰兒出現的生理反應,從而判斷嬰兒的腦部可能或是發展方面是否有異常狀況產生。

(圖)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

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AsymmetricTonicneckreflex)是0~5個月嬰兒出現的生理反應,從而判斷嬰兒的腦部可能或是發展方面是否有異常狀況產生。

出現時間

0~5個月

特徵

讓嬰兒平躺著,由專業醫生稍微轉動改變其頭頸部位置,嬰兒一邊的手會縮起來,對側的則會伸展拉直,呈現拉弓或擊劍狀。

動作顯示意義

控制平衡的半規管以及淋巴的流動等原因都會促使姿態的改變,這是測試傳導路徑的完整性。這項反射反應並不一定會出現,但是嬰兒若到了5~6個月之後,該反射反應仍持續存在,顯見是有問題的,若持續存在可能是因為嬰兒的腦部或是發展方面有異常狀況,而嬰兒也會因為轉頭,但身體呈現拉弓狀而無法成功翻身。

消失時間

約5~6個月之間會消失。

相關補充

神經系統如同天平一般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正向刺激會有正向刺激的神經控制,負向刺激也會有負向刺激的抑制神經控制,上述提及的原始反射其抑制的神經源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多為正向刺激。往後經過認知學習,抑制神經源也將漸漸發育完全,身體也將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但並非正向刺激神經原消失,而是抑制神經原系統發育漸趨完整,原始反射便會慢慢消失。
但如果是缺氧,或本身神經學異常的嬰兒,其抑制神經源就會被破壞掉,或是訊息無法傳遞,因此原始反射又會表現出來。假如嬰兒的原始反射在1歲之後又再次出現,則表示可能嬰兒的神經傳導可能出現問題,應趕緊就醫,讓醫生檢查診斷。

分類

(圖)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

嬰兒具有一系列比較原始的反射,這些反射說明人類種系發生進化的某些情況,即人類是從比較簡單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在嬰兒身上發現的這些原始反射現象,反映了嬰兒的神經系統是受皮層下控制的,因為大腦皮層的成熟能夠抑制這些反射現象。其中,有些反射行為在生命的第一年內就消失了,而那些顯然是保護人體組織的反射,如瞳孔反射(眼睛遇到強烈的光線時瞳孔會收縮)、眨眼、打呵欠、咳嗽、打噎和打噴嚏等,卻不會消失。通過對嬰兒反射行為的觀察,我們可以判斷嬰兒皮層機能的成熟程度,斷定觀察他們神經發育是否正常。因此,童年期的反射行為和正常發展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頗有前途的研究領域。
不對稱強直性頸反射有:

1、覓食反射。用手指或乳頭撫弄一下嬰兒的面頰,他就會轉頭張嘴,開始吮吸動作。這個重要的反射能使嬰兒找到和吃到食物。在出生僅半小時的、醒著的嬰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這種反射了。然而,酣睡著的嬰兒沒有覓食反射。

2、達爾文反射。又稱抓握反射。觸摸嬰兒的手掌時,他就會緊握拳頭。如果嬰兒的兩隻小拳頭握緊一根棍棒的話,父母可以拉住棍棒使嬰兒站起來。這可能是靈長目種系發生的遺傳。靈長目動物剛生下時會緊緊抓住它們母親長著毛的身體。9個星期大的孩子就有這種反射,到嬰兒1周歲時這種反射就會消失。這種反射常被用來測定神經的成熟情況。

3、莫羅反射。又稱驚跳反射。莫羅反射是一種全身動作,在嬰兒仰躺著的時候看得最清楚。突如其來的刺激,如槍聲或其他較響聲音的突然出現。或者把嬰兒放進小床里等等,都會引導起驚跳反射。出現驚跳反射時,嬰兒的雙臂伸直,手指張開,背部伸展或彎曲,頭朝後仰,雙腿挺直。這種反射也可能是種系發生現象,它顯示了幼畜伸出四肢抓母畜的能力。這種反射在3~5個月內消失。

4、游泳反射。在嬰兒還不滿6個月時,把他俯臥放在水裡,他會表現出協調得很好的不隨意游泳動作。滿6個月以後,如果再這樣把他放在水裡,他就會掙扎活動,直到8個月以後,嬰兒才能作隨意的游泳動作。

5、強直性頸部反射。在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他喜歡的那一邊似乎可預示他以後的習慣用手。這種反射最早在28周時的胎兒身上發現,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消失。若繼續存在,則為腦性病變。這種反射,在出生後的數周內,能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這種強直性頸部反射稱作不對稱強直性頸部反射。還有一種對稱的強直性頸部反射,表現為:將低著的嬰兒頭伸直抬起時,可見到手臂伸直、雙腿彎曲的現象,而使其低頭屈頸時,動作則相反。一般到嬰兒練習爬行時,此反射即消失。若繼續存在,則為腦性疾患,嬰兒不能爬行。

6、巴賓斯基反射。該反射現象最早由法國神經學家巴賓斯基所發現,故得名。當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純端,由腳跟向前輕劃新生兒足底外側緣時,他的拇趾會緩緩地上蹺,其餘各趾呈扇形張開。此反射最早可在4~6個月的新生兒身上看到,它是因中樞神經通路(錐體束及大腦皮層)還不成熟而引起的。該反射約在6~18個月逐漸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現。2歲後則出現與成人相同的足反射,若再出現此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的表現。

7、行下次反射。又稱踏步反射或無意識步行。正常新生兒處於清醒狀態時,用兩手托住其腋下使之直立並使上半身稍微前傾,腳觸及床面,他就會交替地伸腳,做出傾乎要向前走的動作,看上去很像動作協調的步行。早產兒也有此反射,但他們往往是腳尖著床,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床的步行動作不同。這一反射在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即出現,6~10周時消失。若4個月以後仍有此反射,則可能有腦性疾患。

8、蜷縮反射。當新生兒的腳背碰到桌面邊緣時,會將其腿抬到桌面上,做出類似小貓的蜷縮動作。出生時體重超過1800克的新生兒均有此反射。正常新生兒,此反射在出生後6~8周消失。

9、巴面金反射。當嬰兒的一隻或兩隻手掌受壓時,他會轉頭張嘴。手常上的壓力一放鬆,他可能會打呵欠。
10、視覺—頸部反射。當嬰兒的眼前閃過一道亮光時,他會扭轉頸部,顯得盡力想避開亮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