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不孤村位於廣西南寧市上林縣白圩鎮。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324國道)轉上林至賓陽二級公路至白圩,沿白圩至覃排公路可達。距南寧市110千米,是人文風景旅遊區。歷史淵源
不孤村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相傳剛建村時,僅有兩戶藍娃和一戶潘蛙人家,方圓數里無一村毗鄰,稱孤村。經數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幾十戶數百人的大村,改名為不孤村。村口豎立著一座端莊的“汝南門”,兩側刻著筆跡強勁、文氣高古的對聯“:汝水清流士讀農耕繩祖武,南山挺秀門仁里萃人文”。此門建於清代,展現了村民樂耕好讀,重教崇學的風尚。僅清朝年間,就出了庠生、秉生、貢生、武舉20多人。村後山有個鼓岩書院遺址,清光緒年間,不孤村進士周泰公中舉不願做官,回村創辦書院,教授村民弟子,日種稻夜讀詩書,治學嚴謹,人才輩出,代代相傳,蔚然成風。
周邊環繞著“筆架山”、“書山”、“印山”、“金山”、“榜山”,分別形成了絕妙的“文房四寶”和“金榜題名”的景觀。村前的陳列館中,記載了不孤村的發展歷史、“狀元”學子名冊以及所上院校名稱。
現狀榮譽
不孤村是上林縣白圩鎮高長村的一個自然屯,全村共有82戶,540人,素以崇教尚學聞名。共有“狀元戶”76戶,年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大中專生,被自治區政府譽為“嶺南狀元村”。1997年不孤村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示範村;
1998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稱號;
1999年獲自治區文明村標兵稱號;同年被中央授予“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03年,榮獲南寧市生態文明村稱號;
2005年,獲自治區綠色環境教育基礎稱號,同年,又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農業經濟
不孤村水稻育種工作始於1987年,近年來村民們水稻育種每年達600多畝,育種每年創產值90萬元以上,全村83戶,戶均由此收益1.1萬元。此外,不孤村還注重充分利用土地——每年早稻收割完,村民們便開始忙於育種,水稻育種結束後,村民們又開始因地制宜種植油葵。每畝油葵可榨出40至50公斤油,能帶來直接經濟收入1400元;而油葵12月中旬開花後,每年舉辦的“油葵文化旅遊節”,以花作媒,引來四面八方的遊客,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可觀。不孤村從1998年開始種植油葵,後來逐漸發展壯大規模,2005年該村利用油葵資源,開發觀光生態旅遊農業,通過觀光農業帶動全村經濟的發展,全村平均純收入保持在33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萬多元。人文風尚
村子有一條不成文的村風家訓:大年初一,小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念詩、讀書、溫習功課,而長輩見到小孩的第一句話是:“你讀書了沒有?”當孩子回答“讀了”,家長才發給壓歲錢。長期以來,不孤村形成了不比財、不比權、只比學的濃厚風氣。村民傳承祖訓並將其發揚光大。不孤村對於子女的學習有一套嚴格的規定,要求子女不但在校要遵守校規,在家在外亦要言直身正,遵紀守法。如果子女犯錯違規,家長首先要承擔責任,主動公開向村民檢討,然後耐心引導子女,發現錯誤所在並徹底改正。為了使該村保持良好的學習環境,該村還推選了4名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督學小組,每日在村內巡查,發現有逃學者,及時匯報家長,並由家長對其進行責罰,使其規範對子女的管理。另外,在該村,每年一度的“狀元戶”評比活動也極其隆重,評上的光榮無比,評不上的羞愧難當。該村還設立獎學基金,對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進行獎勵。由於有這樣的濃厚風氣,村里幹活的人多,閒聊的人少,士讀農耕,自得其樂,形成了一派村風正、民風純、家風嚴,乾群間、兄弟間、妯娌間和睦相處的局面。
不孤村農民家庭每年至少將1/4的收入投入教育。近些年來,不孤村每年投入教育上的費用至少都在20萬元以上,多的一年高達50萬元。近年來,該村累計投資近200萬元建起村國小校、修繕“鼓岩書院遺址”,“育才亭”,建立陳列館、圖書館、燈光球場等。在不孤村,漂亮的樓房並不多見,但與文化建設有關的設施卻比比皆是。
多年來,不孤村以其獨特的文化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以及日本、泰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參觀。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攜子到此參觀遊覽,感受村里濃郁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