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垟鄭村

下垟鄭村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湖前鎮東南部,隸屬於湖前鎮。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僅800米,離龍港鎮中心1600米。

基本信息

下垟鄭村

東與龍港塘東村為鄰,西與東河村一河之隔,南與陳良村接壤,北與龍港鎮雙排殿相連。據《鄭氏家譜》記載:"閩赤岸長溪瓘公官拜大理事評事,後唐同光二年(924)掛冠而歸,經橫陽遂遷江南鄭家樓。明初六臣公(又名月軒)從鄭家樓徙居斯里名曰後垟鄭。"後因黃、楊兩姓遷入,合三姓為村名,稱黃楊鄭。溫州方言諧音遂演變為下垟鄭。1949年後稱聯平村,意在"工農聯盟,平等互助"。1954年更名為新平村。1984年復名下垟鄭村。村區總面積750畝。分前鄭、後鄭兩部分。下垟鄭村是名聞四鄰的武術之村。自古以來,學武者眾。據傳早年武術名家小和尚,號稱林沖大師,又稱無敵虎將。平時走江湖賣藥為生。其頭堅如鐵,臂力過人,一拳擊去磚石粉碎。又學得輕氣功,大門台和屋檐一躍而過,輕如燕子。民間傳說,他三寸咽喉,氣如劍,運足氣功,百步內樹葉瑟瑟作響。平生一無所有,僅留有自著的《拳術和拳法》一書。他為下垟鄭第一代武術師。第二代武術師為鄭作順(1892~1962)。其跟隨小和尚學藝多年,得到真傳後,成為小和尚得意門徒。後來他開設拳壇,招收徒兒,傳授武藝。有江南大力士之稱。先在江南、江西、南港、北港一帶闖蕩。後又在溫嶺、蔥嶺等地駐足。一生招收門徒千人以上。第三代武術師鄭裕靠,其雖唯讀了4年國小,卻是武術事業的魁星。過而立之年,進入龍港,創辦全國首家農民武術院。一時成為轟動全國武壇的新聞人物。其所辦的武術院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內有練武廳、辦公樓、健身房、砂袋間、更衣休息室等配套設施。還備有摔跤墊、舉重槓鈴、亞鈴、散手衣、柔道服、刀槍、棍、棒、劍等器械。鄭裕靠以繼承弘揚中華武術,為國家培養武術苗子的辦學宗旨,堅持以武德為先,低收費高質量的辦學原則。先後舉辦了24期武術培訓班,學員1200多人;16次組織學員外出巡迴表演;49次組隊參加全國、省、市、縣武術比賽。獲得日中武術比賽金牌、銀牌各一枚;國家級比賽銀牌2枚,銅牌2枚,優秀獎2人;省級金牌11枚,銀牌9枚,銅牌15枚;市級金牌41枚,銀牌50枚,銅牌31枚。走出了一條民間辦武術院的路子,受到國家、省、市體委的嘉獎。被評為省、市優秀群體。國內外有10多家報社為其刊登了59篇專題文章。他以高薪聘請了省、市優秀教練員來執教。幾年來,共輸送14名運動員到省、市集訓。1993年,武術院又有3位(一男二女)被國家競技學校錄取。1992年10月14日,武術院和美國ABC電視廣播公司聯合拍攝《奇特節目》電視;1992年2月,北京華齡出版社為鄭裕靠出了《農城之光》一書,介紹鄭裕靠及其氣功。鄭裕靠之子鄭國仰也精通武術。1987年溫州市少年武術比賽獲短器械優勝獎;1988年10月全國首屆農民運動會上獲武術優勝獎,同年,又在溫州市首屆技擊獎賽獲拳擊65公斤級第三名,在溫州市首屆農民運動會上獲槍、劍、拳術三項冠軍。在鄭裕靠父子的帶領下,村里出現人人學拳、家家弄棒的習武之風。且武德高尚,村風肅然。凡經過村區的車輛貨物,不但秋毫無犯,還常無代價地扶送一程。人們稱下垟鄭村為武術文明村。村黨支部自1984年至1989年連續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下垟鄭村,1988年被中共蒼南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0年被蒼南縣人民政府評為治保先進單位。[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