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山港

上海洋山港

洋山港區位於距離上海市南匯區蘆潮港32公里的浙江省崎嶇列島海區的小洋山島上,距國際遠洋航道104公里,港區航道全長67公里。是離上海最近的具備15米以上水深的天然港址;通過東海跨海大橋與上海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連線,可充分發揮上海經濟腹地廣闊、箱源充足的優勢,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貨櫃港區之一。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洋山港上海洋山港
洋山深水港區總體規劃是依託大、小洋山島鏈形成南、北兩大港區,採用單通道形式,分四期建設。規劃至2020年,北港區(小洋山一側)可形成約11公里深水岸線,建成深水泊位30多個,預算總投資500餘億元,建成後的洋山港區貨櫃年吞吐能力達1300萬TEU,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將躋身於世界大港之列。大洋山一側南港區岸線將作為2020年以後的規劃發展預留岸線。從遠景看,洋山港區發展潛力巨大,總體規劃共可形成陸域面積20多平方公里,深水岸線20餘公里,布置50多個超巴拿馬型貨櫃泊位,形成2500萬標準箱以上年吞吐能力。

洋山港將主要承擔腹地內遠洋箱源和國際中轉箱業務,貨櫃規劃吞吐量2005年為220萬TEU,2010年為550萬TEU,2020年為1340萬TEU。規划船型以第五、六代貨櫃船為主,並可考慮接納8000TEU超大型船舶。

遠期規劃

一期規劃

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組成:洋山深水港區、東海大橋和蘆潮輔助作業園區。三者之間在總體布局、功能定位、業務運作等方面有機銜接,聯為整體,共同構成洋山深水港區項目的港口核心。深水港一期工程在小洋山至鑊蓋塘一線先期建設5個貨櫃深水泊位,碼頭岸線全長1600米,碼頭前沿及航道設計水深約15.5米,可停靠第五、第六代貨櫃船,同時兼顧8000TEU的大型貨櫃船舶靠泊作業。設計年吞吐能力220萬TEU,實際通過能力將達300萬標準箱以上。港口水域面積316.7萬平方米,陸域面積134 萬平方米。碼頭堆場面積86萬平方米,平面箱位25386TEU,箱容量90050TEU,重箱堆5層,61110TEU,空箱堆場23979TEU,危險品堆場3136TEU,冷藏箱堆場1825TEU。碼頭配置外伸距為65米、負荷量65T的貨櫃橋吊共15台;堆場配置40.5T、60T的龍門起重機45台;堆高機8台;正面吊2台;集卡68輛;港區設定集卡進場道口12道,出口道口7道。

二期規劃

根據上海市政府統一部署,並結合洋山深水港區開發進度安排,一期工程西側的二期工程4個泊位、1400米岸線2006年底基本建成並投入試運營。屆時整個洋山港通過能力將超過550萬TEU。

航運優勢

上海市副市長、洋山保稅港區管委會主任楊雄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開港、保稅港區封關啟用,標誌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加快確立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推進我國由航運大國邁向航運強國,創造了更好的基礎和條件。

洋山深水港區和保稅港區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工程。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投入運營,在國際航運中心硬體設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改寫上海沒有-15米以上深水航道和深水碼頭、泊位的歷史,第五、第六代貨櫃船可以全天候滿載進港作業,為提升上海港的樞紐地位,加快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非常好的硬體設施條件。

與此同時,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開港暨洋山保稅港區的啟用,在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國際航運中心的形成,只有硬體還不夠,還必須有軟體支撐,要有吸引力的國際中轉政策。2005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洋山保稅港區。它由規劃中的小洋山港口區域、東海大橋和與之相連的陸上特定區域組成。其中,小洋山港口區域面積2.14平方公里;陸地區域位於上海市南匯區蘆潮港,面積6平方公里。洋山保稅港區實行封閉管理,港區和陸地區域參照出口加工區的標準建設隔離監管設施。

洋山保稅港區集目前國內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三方面的政策優勢於一體。主要稅收政策為:國外貨物入港區保稅;貨物出港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貨物實際狀態徵稅;國內貨物入港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港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洋山深水港區與洋山保稅港區兩者互為依託、相輔相成,既大大提升了航運基礎設施的能級,又扭轉了我國與周邊國家港口競爭的政策劣勢,對顯著增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集聚輻射和國際中轉功能,具有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

上海洋山港具有以下四點優勢:

優勢一:具備建設-15米水深港區和航道的優越條件。洋山海域潮流強勁,泥沙不易落淤,海域海床近百年來基本穩定。

優勢二:能確保船舶航行及靠離泊安全。港區工程方案經過模型試驗反覆論證,表明工程實施後,對自然條件基本無影響,能維持原有水深,而且大小洋山島鏈形成天然屏障,泊穩條件良好。

優勢三:工程技術經濟可行。工程水域地質條件良好,具備建港條件;另外,建設長距離跨海大橋世界上也有先例。

優勢四:符合世界港口向外海發展的規律。

戰略意義

上海市副市長、洋山保稅港區管委會主任楊雄在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說,三易選址百多人次院士獻計,才鑄就今天的洋山深水港精品工程。楊雄回顧了洋山深水港的建設過程。在1992年的上海市第六次黨代會上,中共上海市委將深水港建設列為上海新一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十大工程之首。專家先後對北上(羅涇)、東進(外高橋)、南下(金山咀)等建港方案進行過論證,但都因航道水深不夠、岸線不足等原因而作罷。1995年9月,提出跳出長江口,在距上海南匯蘆潮港約30公里的大小洋山島建深水港的構想。

楊雄介紹說,自1996年5月正式開展洋山深水港區選址論證,到2002年6月開工建設,歷時6年多。共有國內外近200家專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6000多人次的科研人員參與了新港址論證和項目前期工作,完成專題研究200多項;參加各專題成果評審和諮詢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達1000多人次,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100多人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交通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多次組織專家諮詢會、評審會,集中一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科研技術人員,對從港址論證、工程立項到開工建設全過程進行研究論證,對港口建設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地質、水文、氣象、環境等各方面進行了綜合評價,力求把洋山深水港區工程建成一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精品工程,充分體現了科學的態度和高度負責的精神。

楊雄說,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對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航運市場正在迅速走向一體化、網路化,世界範圍內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焦點也越來越明顯,就是在全球市場上爭奪航運中心地位,搶占航運制高點。在我國這樣一個市場巨大、腹地遼闊的國家,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如果沒有一個國際航運中心,在國際分工與競爭中就會處於被動地位。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就是要代表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上海是我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城以港興、港為城用,上海有條件、也有能力承擔起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航運中心競爭的重任。

配套工程

東海跨海大橋

東海大橋工程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為洋山深水港區貨櫃陸路集疏運和供水、供電、通訊等需求提供服務。東海大橋全線可分為約2.3公里的陸上段,海堤至大烏龜島之間約25.5公里的海上段,大烏龜至小洋山島之間約3.5公里的港橋連線段,總長約為31公里。大橋按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橋寬31.5米,設計車速80公里每小時。

東海大橋工程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歷經35個月的艱苦施工,於2005年5月25日實現結構貫通。大橋寬31.5米,分上、下行雙幅橋面,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80公里。大橋全線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設計基準期為100年。大橋的最大主航通孔,離海面淨高達40米,相當於10層樓高,可滿足萬噸級貨輪的通航要求。東海大橋將在今年年內建成通車。

滬蘆高速公路

滬蘆高速公路,北起A20環東二大道立交,南至東海大橋,全長42.3公里。北段於2004年底通車,南段於2005年12月通車,全線設有A20環東二大道立交、滬南公路互通、大葉公路互通、新四平公路互通、A30立交、南蘆公路互通、兩港大道互通。

蘆潮港陸域配套

蘆潮港陸域配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港新城,新城以深水港建設為契機,規劃建設用地9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萬,最終將建成為一個生態型、信息化、港口產業發達、具有國際通行制度、有著獨特風貌的濱海園林城市

洋山港保稅區

洋山保稅港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開港的同時正式啟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區域合作建設,實行海關封閉監管的特殊功能區域,也是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 洋山深水港的建設是一項國家戰略。洋山保稅港區的開發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國家戰略,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大舉措。

2009年,國務院賦予洋山保稅港區探索建設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要使命。保稅港區正在成為航運物流服務進一步與國際慣例接軌、航運金融服務進一步對外開放、區域運作監管進一步創新的先行先試示範區。

洋山保稅港區由小洋山港口區域、陸域部分和連線小洋山島與陸地的東海大橋組成,已封關運作面積8.14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