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韻部

上古韻部

上古韻部指的主要是後人從《詩經》韻腳中分析出來的韻母大類,其時代範圍就是以《詩經》所涵蓋的時代範圍為中心。

上古十一韻類三十韻部錶王力先秦古韻三十部

陰聲 入聲 陽聲
 註:此表的排列是有一定規律的。三大直行按韻尾情況排列,從左至右依次是陰聲韻入聲韻陽聲韻。同時,無韻尾的陰聲韻部,所對應的入聲韻都是以〔k〕收尾的,所對應的陽聲韻則都是以〔ng〕收尾的;韻尾是〔i〕的陰聲韻部,所對應的入聲韻都是以〔t〕收尾的,所對應的陽聲韻都是以〔n〕收尾的;以〔m〕為韻尾的陽聲韻部,所對應的入聲韻都是以〔p〕收尾的。此外,同一類(即表中同一橫行)的韻部,主要元音都相同。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

概述

研究上古韻的材料是《詩經》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主要方法是系聯法
1。系聯《詩經》入韻字。把詩經各章里互相押韻的韻腳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這兩個押韻單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個詩經的入韻字串聯成若干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干個韻部。
2。系聯上古其他韻文中的入韻字。
3。系聯諧聲系統。諧聲字的諧聲偏旁是表音的,一般來說,如果諧聲偏旁相同,上古韻部就相同。

操作示例

1。《詩經》用韻的歸納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全書305篇。其形成的時代跨度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共約五百餘年。因為詩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韻以求其和諧上口,所以只要對《詩經》的韻腳字進行系聯歸納,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韻部的狀況。其系聯方法如下: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邶風·綠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為飄風。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只攪我心。(《詩·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詩·邶風·燕燕》三章)
翩彼飛鴞,集於泮林。
食我桑黮,懷我好音。
憬彼淮夷,來獻其琛。
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八章)
《綠衣》的韻腳字是“風、心”,說明“風、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韻腳字是“風、南、心”,可證“風”與“心”押韻並非偶然。又說明“南”與“心、風”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韻腳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證“南”與“心”押韻亦非偶然,又說明“音、南、心、風”上古同部。《泮水》的韻腳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說明“林、音、琛、金、南、心、風”等字上古同部。這種歸納韻腳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聯法,又叫做“絲聯繩引”。上古的韻部就是使用這種方法歸納出來的。具體步驟是先用系聯法將《詩經》韻腳字歸納為若干組,有多少組就說明上古有多少韻部,然後對《楚辭》、《易經》等其它先秦韻文進行系聯以驗證《詩經》分部的正確性並擴大各部的歸字。
2。諧聲字的歸納
通過《詩經》等先秦韻文歸納出來的古韻部是可信的,但是由於沒有將韻腳字以外的字歸納進去,而韻腳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這樣的韻部含字太少,實用性不足。怎樣才能擴大每一部的歸字範圍呢?形聲字的諧聲系統能解決這一問題,同時諧聲系統對《詩經》歸部的正確性還起著印證的重要作用。形聲字的聲符又叫做主諧字,以主諧字作為聲符的形聲字又叫做被諧字,被諧字還可以作為主諧字構成新的形聲字。這樣,以第一主諧字作為聲根所形成的整個諧聲譜系就叫做諧聲系統。例如:
芝 詩 榯
之——寺——時
志 待 鰣
從原理上講,凡是聲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時代其讀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則不會採用同樣的聲符。有些形聲字的讀音與主諧字的讀音或與同聲符形聲字的讀音在中古時期有了差異,那是語音在造字時代以後發生了變化的結果,如上例中的“待”字與其聲符讀音即不相同,與其他字的讀音也不相同。清人段玉裁根據諧聲系統的特點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論斷,意思是說聲符相同的字必然屬於同一韻部。這一論斷與事實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詩就是極好的證明:
鸛鳴於垤,婦嘆於室。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詩·豳風·東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為聲符,它們正好都作了韻腳字,同在《詩經》“質”部。段氏的這一發現不但證明了《詩經》歸部的正確性,更重要的是擴大了韻部的歸字。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衛風·氓》一章)
此章詩的韻腳字中共含有“之、絲、某、其、丘”五個諧聲聲符,以它們作為聲符的形聲字常見的有:
之——蚩芝寺志詩持時侍待
絲——蕬茲
某——媒煤謀
其——淇期欺旗祺琪騏
丘——蚯邱
這些形聲字有的在先秦韻文中充當了韻腳字,有的則沒有,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都可以根據聲符把它們歸入同部,這樣就擴大了上古韻部的歸字範圍。如果將《詩經》一個韻部中包含的諧聲聲符都找出來,它們一起就構成了該韻部的主諧字群。例如《詩經》“之”部的主諧字群是這樣的:
才 台 采 以 宰 梓 絲 里 思 其
而 之 市 事 茲 辭 司 疑
己 止 已 士 耳 史 喜 子 某 母
負 婦 龜 久 郵 牛 友 丘 舊 有
又 尤 不 啚 意 異 佩 再 亥
乃 矣 咅 戒 灰 來 能 甾 在 寺
蚩 齒
散字:裘

上古韻部研究史

清以前的上古韻部研究(反對“叶音說”)

1。反對“叶音說”
對於上古韻部的研究,是從讀《詩經》感到不押韻時開始的。《詩經》產生於先秦,隨時間推移,語音發生變化。南北朝以後的語音已經與《詩經》時代的語音有明顯差別。唐宋以後語音變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時代,人們還沒有確立古今音不同的觀念,用當時語音讀《詩經》,遇到押韻不和諧之處,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把這種做法稱為“叶音”、“叶韻”(“葉”也作“協”)、“取韻”。叶音說盛行於宋,吳棫《毛詩補音》是代表作,已亡佚。從朱熹《詩集傳》注音中可以看到吳氏叶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叶音說,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說:“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在這一學說的指導下,古音學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陳第是古音學的開路者。
2。上古韻部研究的開始
上古韻部研究最早的學者是北宋的吳才老。他創立“古韻通轉”之說,但還未能離析古韻。最早離析古韻的人是南宋朝鄭庠,他分古韻為6部,但不夠科學。

清代上古韻部研究

清代是上古韻部研究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江有誥等。
顧炎武是古音學的奠基者,分古韻10部。(《音學五書》)
江永繼承了顧氏的古音學,分古韻13部。(《古韻標準》)
段玉裁全面繼承顧氏,江氏古韻研究成果,分古韻17部。段氏也把入聲配陰聲,相配的入聲和陰聲為一個韻部。如果把入聲獨立出來單立為一個韻部,則是26部,比王力29部僅僅少3部。段氏同時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等於運用這個理論對《詩經》韻字之外的所有漢字做古韻分部工作。(《六書音韻表》)
戴震採用陰陽入三分法,並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稱為一類。定古韻9類25部。(《聲韻考》、《聲類表》)
孔廣森分古韻18部,比段氏增加1個冬部,同時提出陰陽對轉理論。(《詩聲類》

清七家貢獻總結清七家貢獻總結
王念孫分古韻21部,晚年贊同孔氏冬部,總數為22部。(《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
江有誥最初分古韻20部,後來贊同孔氏冬部,總數為21部。(《江氏音學十書》)
【總結】
上古韻部經過顧、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國維曾對以上七家的貢獻評論道:“古韻之學,自崑山顧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寧戴氏、而金壇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郵王氏、而歙縣江氏,作者不過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後世無可增損。故訓故名物文字之學有待於將來者甚多,至古韻之學,謂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也。原斯學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過群經諸子及漢魏有韻之文,其方法則皆因乎古人用韻之自然,而不容以後說私意參乎其間。其道至簡,而其事有涯;以至簡入有涯,故不數傳而遂臻其極也。”王氏的話雖未免說得過於絕對,但基本上反映了經過顧、江等七人的相繼努力而將上古韻部建立起來的這一事實。自此七人以後至今,上古韻的分部很少有什麼大的變動,所謂增加韻部主要是將入聲韻從陰聲韻部中分離出來獨立成部,以與陰聲韻和陽聲韻相配。清以後的上古韻部研究

上古韻部經過清人的辛勤研究,雖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後對上古韻部的探討工作仍然沒停止,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章太炎分古韻23部。
黃侃分古韻11類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礎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說二十八部的確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見加入。”黃氏分部的最大特點是接受了戴氏的觀點(陰陽入三分法,之前諸家大多為陰陽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黃氏28部基礎上,做改易增補工作,確定周代《詩經》韻29部,戰國《楚辭》韻30部。王力29部與30部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冬部獨立與否上,冬部與侵部合併就是29部,冬部獨立就是30部。(《漢語史稿》、《漢語音韻》、《音韻學初步》、《漢語語音史》)
王力先秦古韻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僅適用於《詩經》,也適用於同時代其他詩歌韻文。《楚辭》的時代比《詩經》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遠,但它們的用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獻不僅詩歌押韻,連散文也押韻.《周易》大部分押韻,《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韻,其他各書也常有押韻之處。
羅常培、周祖謨分古韻31部。
【總結】
清代以後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總結性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發展,它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結論的嚴密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對於今人的分部,羅常培、周祖謨與王力分部都比較合理。羅,周二人的分部與王力的差別實際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這兩部的分合對上古韻部的系統並無多大影響。目前多數教材、辭書、專著都採用的是王力的分部。

上古韻部的擬音

王力《漢語語音史》所定周秦古韻3部及其擬音:
陰聲 入聲 陽聲
無韻尾 韻尾 -k 韻尾 -N
之部 職部Ek蒸部EN
支部P 錫部ek 耕部eN
魚部a 鐸部ak 陽部aN
侯部C 屋部Rk 東部RN
宵部o 沃部ok
幽部u 覺部uk [冬部]uN
韻尾-i 韻尾–t 韻 尾 –n
微部[i 物部Et文部[n
脂部ei 質部et 真部en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韻尾 -p韻尾m
緝部Ep 侵部[n
盍部ap 談部am
上表中有一點需要說明,即冬部的擬音。王力《漢語史稿》中擬作[[m]。收[-m]尾。在《漢語語音史》中擬作[uN],收[-N]尾,從冬侵合部看,尾音當為[-m],從陽聲冬部與入聲覺部相配看,應擬作[-N]尾。

幾個與上古韻部有關的概念

對轉

對轉主要指陰陽對轉,就是陰聲韻與陽聲韻之間相互轉變。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屬於韻尾的增加或失落。多數學者把上古入聲歸併在上古陰聲韻中,所以入聲韻與陽聲韻、入聲韻與陰聲韻之間的相互轉變,也泛稱陰陽對轉。

旁轉

旁轉指一個陰聲韻變成另一個陰聲韻,一個陽聲韻變成另一個陽聲韻,一個入聲韻變成另一個入聲韻的情況。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是一個音節的收尾音不變,主元音的舌位高低發生了變化。

旁對轉

有時對轉和旁轉同時發生,也就是說,既有韻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變化,通常稱這種現象為旁對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