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橋村

三角橋村

三角橋村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狼山鎮管轄,位於崇川路與工農南路交匯地帶,處於南通市新城區規劃中心區域。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南靠狼山風景區,西臨崇川經濟開發區,北面市行政中心,東臨中央商務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區域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 顯示,該村共有居民1806人,黨員54人,總戶數972戶,設10個居民小組,總面積1平方公里。

社會發展

三角橋村村貌 三角橋村村貌

隨著城市的發展,新城區的興建,自2002年起新區二期、中央商務區、工農南路西側儲備地塊等大面積征地拆遷,共徵用社區土地1500餘畝。社區土地已全部被徵用,1400餘名農業人員全部被安置。社區居民分散居住在天都花苑、五山花苑、劍山過渡房等地,仍由社區統一管理服務,並參與社區各項活動。社區生產總值連創新高,稅收連續四年淨增百萬元,達一千萬元。社區積極組織計生協會會員開展為廣大育齡婦女送服務、送技術、送健康活動。協會會員克服征地拆遷後育齡婦女居住分散的困難,兵分兩路,以天都花苑、五山花苑為中心,登門入戶、以點帶面,向廣大育齡婦女宣傳有關計畫生育知識和法律法規,生殖保健、孕期保健、母嬰保健等科學知識,發放宣傳資料300餘份,免費發放計生藥品20餘份。協會會員多次到轄區企業上門走訪,與流入婦女傾心交流,及時了解她們的生活、身體狀況,為她們發放了宣傳資料,提供了免費的技術服務,並進一步宣傳了流動婦女的“三同服務”,讓她們在異地他鄉找到家的感覺。

隨著新城區的南移,三角橋社區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社區將以公共服務中心的興建為契機,繼續以“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帶領廣大黨員、乾群,努力把三角橋社區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文化豐富、關係和諧的新型社區 。

相關榮譽

三角橋村社區緊緊圍繞區、鎮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務城市、服務居民為己任,以富民強居為目標,克服大面積征地拆遷對社區造成的影響,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抓實組織建設、力促經濟發展、加強環境整治、豐富民眾生活,使社區的“四個文明”建設邁上了新台階。社區連續獲得了狼山鎮先進黨支部,區、市文明村,省級衛生村、創建省級文明村工作先進村等光榮稱號。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35.00畝(其中:田904.00畝,地431.00畝),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751.00畝,草地116.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98.00畝。有木紋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78戶通自來水。有378戶通電,有33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87.57%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8戶(分別占總數的68.78%和10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水泥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拖拉機41輛,機車5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0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13.00畝,有效灌溉率為65.21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9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8萬元,占總收入28.9%;畜牧業收入148萬元,占總收入的26.61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2頭,肉牛376頭,肉羊40頭);漁業收入0.3萬元,占總收入的0.004 %;林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1.45%;第二、三產業收入274.7萬元,占總收入的40.1 %;工資性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8 %。農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42人(占勞動力的60%),在省內務工425人,到省外務工1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殖、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9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木紋石開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木紋石粗加工產業。擁有企業2個。

人口狀況

該村現有農戶378戶,共鄉村人口1555人,其中男性917人,女性638人。其中農業人口1555,勞動力92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464人,彝族89人,傣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4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1.61 %;享受低保32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村內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78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招銀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插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 人,其中小學生175人,中學生42人。

發展方向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水利條件較差,科技意識較低,項目資金短缺,民眾思想意識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木紋石產業,以科技為依託,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以種植業帶動養殖業,發展運輸業,逐步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