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歷
“三管筆”名稱的來歷,讓人感慨不已。傳說三支筆代表三位秀才。三位秀才為人正直,善於言辭,許多不盡職守,貪贓枉法的官吏,因他們的告發而被革職。後來,有一位李知府到荊州一上任,就打聽到前任丟官的原因後,格外謹慎,連自己家中養的羊都關在院內,還掛上牌名。有一天,羊越牆而出,吃了農民的菜,被看菜的狗咬傷,於是李知府發怒,將農民關了起來。三秀才得悉此事,便聯名告狀,寫道:“羊雖有牌,犬不識字,下民可欺,王法難容。”李知府知道後,只好放人,但內心裡卻把三位秀才懷恨在心,想來想去,後來就要人在府文廟前修了三管筆,來壓三秀才的文脈。可事與願違,後來民眾看見這三支筆無不敬慕懷念這三位秀才。而今三管筆雖已遭毀,但三位秀才嫉惡如仇、鬥智鬥勇的稟性,早已與精美的建築一起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而深深震動每一位到此觀覽的遊人。
實際位置
據《江陵縣誌》記載,“三管筆”原址在荊州城南城牆仲宣樓遺址西段土城垣上,用城磚平
砌而成,筆桿蒼勁挺拔,筆鋒直指南天,大有“凌雲健筆意縱橫”之勢。東邊一管高6.2米,中間一管高6米,西邊一管筆高6.2米,筆下面是八角形束腰須彌座,筆身由粗而細,筆端呈禿頭形,腰粗周長達9.9米,造型渾厚穩重,形象逼真。現狀及發展
文化大革命中,瘋狂的破“四舊”活動,使荊州眾多的文物古蹟遭到破壞,三管筆亦未能倖免,令人扼腕!
荊州“三管筆”遺址處發現塔基一位熱心市民昨向記者報料,稱他發現了荊州“三管筆”塔基。昨日,記者實地進行考察時發現,歷史上的“三管筆”與人們印象中的“三管筆”存在一定的差異。
喜愛晨練的張先生每天都要到荊州古城牆上散步,近日,在“三管筆”遺址,他突然驚奇地發現了“三管筆”的塔基。記者昨來到“三管筆”遺址,扒開叢深的雜草,“三管筆”塔基頓時露出廬山真面目:三塔塔基呈“品”字形排列,南塔、東塔和西塔呈等邊三角形,靠南邊的塔基現仍被埋在城牆中無法看見,但東西兩座塔基則清晰可見。記者目測,這兩座塔基的間距大約有6米,最底層為厚厚的方型石灰石,其上層則是小型塔磚,大小基石均錯落有致,三塔雄風依稀可見。
據“文革”時期曾親自參加過拆毀“三管筆”的原江陵縣搬運公司職工、現已退休在家的陳先生回憶,“文革”破“四舊”那陣,他奉命和幾位工人一同將古城牆上這座著名的古建築拆毀。陳先生描述說,當年的“三管筆”呈毛筆狀,下端很粗,上端尖細,三塔均為圓形,全用青磚砌成,塔的四周均打磨得很光滑,筆的直徑約1米,其高度約6米。
另據記者調查,有關“三管筆”的傳說與文字記載其實與歷史上的“三管筆”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關文字記載“三管筆”呈“一”字形排列,且塔底部直徑有9米多。而據當年親手拆除過“三管筆”的幾位師傅回憶說,“三管筆”是呈“品”字形排列的,其底部並未書上說的那么粗。此外,“三管筆”的塔基是整體結構,並非單個獨立,這樣是為了提高其防沉降的能力。
張先生和陳先生建議,“三管筆”塔基因在修築內環道時被剷除一部分,現在三座塔基就有兩座暴露在外,應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同時,建議政府部門儘早將“三管筆”給予重建,還其當年原貌。
5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近日聯名投書本報,呼籲有關部門重修荊州古城牆上的著名景點“三管筆”,讓這一人文景觀重放異彩。
家住沙市大慶路的熊遠桂老人是一位三國迷,現年75歲的他原籍公安縣,與家住沙市的蔡崇漢,家住公安縣埠河鎮的周明揚、鄭光松,以及家住荊州的鄭光祿,都是70多歲的退休幹部。5位老人不僅是多年的摯友,而且志趣相投,都十分關心荊州的發展建設。近日,5位老翁給本報寫來了題為《“三管筆”韻應永存》的聯名信。信中稱:我們時常想起年輕時在荊州古城公安門看到過的“三管筆,”它用磚石砌成,狀如巨筆,直指藍天,大有“凌雲健筆意縱橫”之勢。我們還清楚地記得,東邊和西邊兩管各高6.2米,中間一管高6米,筆的腰粗達9.9米,好似筆腹之內飽含墨水在書寫文章。
5位老人中就有三位是公安縣人,與“三袁”是同鄉。他們在信中還介紹:“三管筆”原是明朝荊州府文廟的附屬建築,象徵當時公安三位著名的文學家袁氏三兄弟。那時,我們荊州人,特別是公安人,都為家鄉出了這樣三位大文豪而引以為自豪。記得清末神童詩人卞之奇曾寫下這樣一首讚美“三管筆”的詩歌:“三支神筆寫沖天,雁作字行雲作箋。下雨何曾是墨水,風吹哪能動毫顛。滿天星斗點加點,半輪明月圈半圈。作書難寫人間事,題詩只寄鬥牛間。”“荊州(江陵)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古城牆也是中國南方現今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牆。然而,在十年浩劫中,這裡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被毀於一旦,這是何等的遺憾啊!”老人們痛心地說:“自古以來,荊州就有‘三筆不寫字,三橋不流水,三觀(罐)不煨茶,三山不見山’的傳說,其中‘三筆不寫字’就是指的‘三管筆’。因此,我們呼籲有關主管部門儘早重建‘三管筆’。”
“三管筆”是明代荊州府文廟的附屬建築,相傳為紀念公安派3位著名文學家——“公安三袁”而建,文革時期被拆除。10月22日,記者在荊州城牆“三管筆”原址附近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對兩側城牆進行保護維修。據悉,該段城牆維修完成後,我市計畫在原址復建“三管筆”。
據《江陵縣誌》記載,“三管筆”原址在荊州城南城牆仲宣樓遺址西段土城垣上,用城磚平砌而成,筆桿蒼勁挺拔,筆鋒直指南天,大有“凌雲健筆意縱橫”之勢。東邊一管高6.2米,中間一管高6米,西邊一管筆高6.2米,筆下面是八角形束腰須彌座,筆身由粗而細,筆端呈禿頭形,腰粗周長達9.9米,造型渾厚穩重,形象逼真。
為保護利用500多年前的文物古蹟,為古城增添文化內涵豐富的景點,市文物部門計畫在原址重建“三管筆”。據荊州城文物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文物部門已依據明清《江陵縣誌》荊州府城圖上標明的具體位置,及文革前“三管筆”的現狀照片,結合原址現狀,編制了荊州古城牆3號、4號馬面及兩側城牆保護維修方案,“三管筆”原址列入清理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