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雲》](/img/3/8d4/nBnauM3X2YzN5kzM2cTM4QTOxITM4kTO2EDMwADMwAzMxAzL3E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 張炎《渡江雲》
2· 周邦彥《渡江雲》
張炎《渡江雲》
《渡江雲》
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張炎
山空天入海,倚樓望極,風急暮潮初。
一簾鳩外雨,幾處閒田,隔水動春鋤。
新煙禁柳,想如今、綠到西湖。
猶記得、當年深隱,門掩兩三株。愁余。
荒洲古漵,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
空自覺、圍羞帶減,影怯燈孤。
常疑即見桃花面,甚近來、翻笑無書?
書縱遠,如何夢也無?
賞析
這是一首傷離念遠的懷舊詞。作者自辛卯(1291)南歸,至己亥(1299)回杭州之前,多居山陰(紹興),所以自稱“山陰久客”。又雲“一再逢春”,說明此詞當為南歸二年以後所作,時年作者已四十七歲。此時,家亡國破,一身孤旅,作為故國王孫,作品自多漂泊之感,懷舊之傷。
![《渡江雲》](/img/2/593/nBnauM3X4gTMzMDNwgTM4QTOxITM4kTO2EDMwADMwAzMxAzL4E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下片抒情,純以詠嘆出之。過片“愁余”二字,承上啟下,概括全篇;亦收亦縱,曲意不斷。“荒洲古漵(xú絮),斷梗疏萍,更漂流何處?”感嘆自己漂泊無定。水漵,即水浦,小的港汊。舒岳祥說他:“不入古杭,扁舟浙水東西,為漫浪遊。散囊中千金袋,吳江楚岸,楓丹葦白,一奚童負囊自隨。”這裡的三句詞,正是這種漂流無定的生活的寫照。“空自覺”三句,嘆自己日愈銷減。“圍羞帶減”,寫腰圍消瘦,帶眼減縮,說明自己消瘦了;“影怯燈孤”,寫自己的孤寂,而冠以“空自覺”,則見更無人關情及之,進一步嘆喟自己的漂泊之苦!“常疑”以下三句,嘆別久無書信相來。“桃花面”,謂人面艷美如桃花,指詞人意中女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這三句,句句轉換,層層推進,以清空之筆,狀淪落之悲。末尾:“書縱遠,如何夢也無?”就沒有書相往來反諸無夢,層層深宛。縱觀張炎這首詞筆墨翻騰,意亦紆宛繪景之致,抒情沉摯,是詞林藝苑的一首佳作。
鄭思肖在為張炎詞所作的序中云:“吾識張循王孫玉田先輩,喜其三十年汗漫南北數千里,一片空狂懷抱,日日化雨為醉……鼓吹春聲於繁華世界,飄飄微情,節節弄拍,嘲明月以謔樂,賣落花而賠笑,能令後三十年西湖錦繡山水,猶生清響。”這首《渡江雲》,即如是之詞作。
作者簡介
![《渡江雲》](/img/5/b71/nBnauM3X3QjNyEDOzkTM4QTOxITM4kTO2EDMwADMwAzMxAzL5E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又舒岳祥序云:“玉田張君,自社稷變置,淩煙廢墮,落魄縱飲。北游燕、薊,上公車,登承明有日矣。一日,思江南菰米蓴絲,吳江楚岸,楓丹葦白,一奚童負錦囊自隨。詩有姜堯章深婉之風,詞有周清真雅麗之思,畫有趙子固瀟灑之意,未脫承平公子故態,笑語歌哭,騷姿雅骨,不以夷險變遷也。”(並見山中白雲卷首)
於此,可略見其生平志趣。傳世山中白雲,有錢塘龔翔麟本、王氏四印齋雙白詞本、許氏榆園叢刻本、朱氏強村叢書江昱疏證本。
周邦彥《渡江雲》
![《渡江雲》](/img/3/1e1/nBnauM3XxYzM3QDN2kTM4QTOxITM4kTO2EDMwADMwAzMxAzL5EzL3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周邦彥
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
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
塗 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
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
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
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注釋
嵐:音蘭,山林中之霧氣。
甸:音電,田野。
舸:音葛,大船。《方言》第九有“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
闌:殘,盡,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酒闌”,裴駰集解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歲將闌”,李善注曰“闌,猶晚也”。
艤:音以,使船靠岸。
蒹葭:音兼家,蘆葦草也。蒹,未穗之蘆葦。葭,初生之蘆葦。《詩·召南·騶虞》有“彼茁者葭”。
詩詞定格
中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中中、中仄平平。
平仄中、中平平仄,中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中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中仄。
平仄中、平平中仄,中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中、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http://longyusheng.org/bibliozhangyan.html
(2)http://longyusheng.org/collzhoubangyan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