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Try-asvabha^va-prakaran!a)
二卷。陳·真諦譯。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顯揚聖教論》〈成無性品〉釋論部分的異譯本;或說是《無相論》的一部分。主要依據古唯識義闡述三性三無性說,與玄奘所譯護法系的唯識說不同,是古唯識研究上的重要資料。內容首先敘述造論旨趣,略說三性三無性;次說分別性的品類、功用差別、相惑粗重惑、依他性的成立差別及體相、俗諦真諦;更細說七種真如、五相與三相之相攝、三性事用、四種不可思惟、四種道及二種轉依等。
關於本書的作者,圓測的《解深密經疏》卷四謂(卍續34·764下)︰‘三十唯識、三無性論,世親所造,如何二論有此差別?又彼世親依彌勒宗及無著等,故知同一無性者,真諦謬耳。或可今勘真諦三無性論即無著所造顯揚論無自性品,然彼真諦譯為別本。’
又,《緣山三大藏總目錄》卷中謂(法寶總目錄2·37b)︰‘私雲︰本論天親造也。所以知者,為讓釋於自述中邊論故。但釋論未知誰造。’蓋或說世親,或說無著,迄無定論。
相關詞條
-
三無性
三無性,一相無性謂一切眾生。於世間之相。
出處 茲略釋如次 其它說法 -
三性三無性
三性三無性是佛教唯識學派的重要概念。三性三無性者:即是諸法萬有的實相。也就是說,遍計所執,當情現相,體性都無,故非有,依他起性因緣生法,如幻假有,圓成實...
定義 相互關係 無性意義 性之道義 -
三論宗
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因據印度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
簡介 源起 由來 理論概述 宗義 -
相無性
法相宗所立三無性之一。 全稱相無自性性,或稱無相性、諸法無自體相。 猶如龜毛兔角,於實理上,其體相乃屬空無,故稱相無自性。
-
三自性論
(16)二體之自性,即一無二故,亦許圓成性,有二一自性。 (18)二不諦實性,即無事自性,故離遍計性,無別圓成實。 (19)無二之自性,即二無自性,故離...
-
異品遍無性
所謂‘異品’,陳那《因明正理門論》雲(大正32·7a)︰‘若所立無,說立異品。 所謂‘遍無性’,‘遍’者全部之意,‘遍無性’是說所有的宗異品都與因法不發...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
六經十一論
1。 1。 1。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論書。又稱《瑜伽論》、《十七地論》,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中國法相宗的...
淵源 其他信息 譯本 結構組成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