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論

三自性論

大乘瑜伽行派論書。印度·世親菩薩造,全論共三十八個頌。民國三十八年,由劉孝蘭於重慶依藏文譯本譯出。現收於《大藏經補編》第九冊。 所謂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此三自性為無著、世親學系的總樞紐。本論對三自性的各別性質、相互關係、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問題,均較集中和較具體地作了說明。《三自性論》貫徹了‘唯識’為立場、‘辯證’為方法的特點。

三自性論 三自性論

【三自性論】

大乘瑜伽行派論書。印度·世親菩薩造,全論共三十八個頌。民國三十八年,由劉孝蘭於重慶依藏文譯本譯出。現收於《大藏經補編》第九冊。

所謂三自性,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此三自性為無著、世親學系的總樞紐。本論對三自性的各別性質、相互關係、悟入的次第、方法和利益等問題,均較集中和較具體地作了說明。《三自性論》貫徹了‘唯識’為立場、‘辯證’為方法的特點。

本論另有金克木依梵文原本及二種藏文譯本譯出的異譯。

◎附︰劉孝蘭譯《三自性論》

敬禮世間自在婆伽梵!

(1)遍計同依他,及與圓成實,許此三自性,智者深所知。

(2)由緣自在轉,及唯分別事,所現即依他,似現為遍計。

(3)所現之似現,常恆無所有,此無變異故,即圓成自性。

(4)遍計彼所現,有此二似現,彼中無有此,彼即無二法。

(5)云何彼中無?謂無能遍計,及其所計義,說心名分別。

(6)由因果性故,許心有二種︰謂阿賴耶識,及與七種轉。

(7)初由染種習,積集故名心,二由於種種,行相轉故名。

(8)彼虛妄分別,許亦分三種︰異熟與執我,以及了別他。

(9)初異熟自體,彼即根本識;余者名轉識,由能所見轉。

(10)以有無二一,雜染清淨相,分別諸自性,許此為甚深。

(11)凡所分別有,彼即畢竟無,故於遍計性,許有有無相。

(12)錯亂體性有,似現體全無,故許依他性,亦有有無相。

(13)若二畢竟無,無二即是有,故於圓成性,許有有無相。

(14)遍計義雖二,有無體一故,愚夫遍計性,許二一自性。

(15)所現有二分,唯亂體一故,爰於依他性,亦許二一性。

(16)二體之自性,即一無二故,亦許圓成性,有二一自性。

(17)遍計及依他,雜染相所知,唯於圓成性,許為清淨相。

(18)二不諦實性,即無事自性,故離遍計性,無別圓成實。

(19)無二之自性,即二無自性,故離圓成實,無別遍計性。

(20)非實唯似現,如是無自性,故離依他起,無別圓成實。

(21)非實二自性,似現體全無,故離圓成實,無別依他起。

(22)已觀待名言,分別諸自性;依彼增上力,如次證當說。

(23)遍計名言性,唯余增益性;故離言自性,亦當許為余。

(24)先於二我無,入故入依他,二性全非有,唯是遍計故。

(25)次於二無性,證入圓成實;即此證入時,亦說有與無。

(26)此三自性者︰無所緣無二,極無如是無,即無事自性。

(27)咒力幻作故,有象身現起,許唯顯現相,象實全非有!

(28)遍計性如象,依他猶象相,於彼無象事,圓成許似此。

(29)從彼根本識,計不實二我,二性極無故,唯有彼行相。

(30)根本識如咒,真如許似木,分別似象相,二性則如象。

(31)若了此真義,能如次頓知︰遍知及永斷、所證三種相。

(32)遍知無所緣,淨所現為斷;無二為所緣,則亦現作證。

(33)象所緣既無,彼行相即滅,所得唯木材,幻化事如爾。

(34)如是二叵得,二現相亦滅,滅時即證彼,圓成無二事。

(35)相違識變故、心見無境故、三智隨轉故、無功解脫故。

(36)若能觸唯心,所知即叵得;所知義無故,心亦不可得。

(37)二都無得故,即緣於法界;由緣法界故,即證圓滿德。

(38)由證圓滿德,即能得無上,三身菩提智,成就自他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