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儺戲源遠流長,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的迎神廟會,是人們驅除瘟疫鬼、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民俗活動。儺戲傳入恩施具體年代不詳,據查證,三岔儺戲的始祖姓龍,貴州人,堂口是來自龍山“感應堂”。民間藝術大師譚學朝是第27代儺戲傳人,
還儺願時舉行的儀式就是儺儀。還願則必戲,演唱儺戲的班子稱為"壇",班主則稱壇主或掌壇師。演出時以三五人頭戴木製面具,一人主唱,眾人合之,隨著鑼鼓的伴奏且唱且跳,雖動作呆板而不失風趣詼諧,歌腔單調卻也詞粗理正。
還壇神有24堂法事、十二個劇目。劇目大多為勸善、勸孝、勸勤勞等內容,也有打趣解悶的內容。
儺戲面具又叫臉子殼殼,它是儺戲的主要標誌,巫師戴上它就被賦予一種神的象徵,將人的願望傳遞給"神",代"神"將其旨意傳達給人,因此,面具就成了人神一體的載體.
演儺戲的場面十分熱鬧,一般是嗩吶、鑼鼓、禮炮銃、鞭炮喧天,演儺戲前要殺公雞請神、燒紙錢、祭神。儺戲表演的祠堂里祀奉的主神俗稱:"華光菩薩",還有鍾馗、關帝等神象和儺戲面具。儺戲表演的特色就是要戴面具。
三岔儺戲,即假面跳神,是原始宗教祭祀的活動,原廣泛流傳於恩施市東鄉農村。是古代人與神靈的特殊對話方式,後來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自娛自樂的民間藝術形式。
文化內涵
儺文化主要包含儺壇、儺儀、儺舞、娜戲、儺面具和儺俗等。儺文化,戴著神秘的面紗,讓現代人觸摸到祖先的靈魂。儺面具是儺文化的象徵符號,鬼神人獸,造型各異,色彩斑斕,製作材質有木、皮、竹、泥、石、布、紙等很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