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所北城門

三山所北城門

三山所北城門位於浙江省慈谿市滸山街道小山後路。是寧波[浙江省省轄市]明清海防體系,明洪武年間,閩浙沿海,倭患頻仍。朱元璋命開國元勛信國公湯和在浙東沿海一帶建衛設所,以強化海防軍事要塞。三山所城與浙東其它軍事設施一樣,是當時特定歷史背景下軍事鬥爭的產物。現僅存三山所北城門遺址牆址高3.1米,寬3.8米,進深5米,全部用條石錯縫砌築,三山所北城門公布為全國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三山所北城門三山所北城門
光緒《餘姚縣誌》載:“三山所在梅川一都之滸山,俗呼滸山城,東應觀海,西接臨山。”所城置千戶等官15員,駐紮旗軍1120名,轄歷山、眉山、蔡山、吳山、擔山等7處烽堠,隸屬於觀海衛。

三山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千戶劉巧住監築,圍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明永樂間城增六尺,址厚四丈五尺,面半之陸門四、水門一、月樓四、角樓四、女牆六百三十五、兵馬司廳一、吊橋四、敵樓四、更樓一、窩鋪六、瞭望台一,濠深一丈三尺,寬三丈八尺,濠周六百六十丈,形成了一個御倭的堅固城池。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占上林,掠梅川,所到之處,雞犬無存。五月廿四日,倭寇入侵滸山所城,在把總劉朝恩的率領下,三山所軍民憑藉所城這個屏障,殊死抗擊,倭寇屢攻不逞連連敗退。三山所軍民的抗倭戰績,為觀城、龍山一帶的駐軍作好戰前準備贏得了時間,為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將領全殲三北沿海倭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清代始,三山所的軍事功能漸失,後演變成邑人生活場所和商貿集散地。

1954年後,為縣城所在地,成為慈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3年12月慈谿市人民政府將三山所北城門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現僅存三山所北城門遺址。牆址高3.1米,寬3.8米,進深5米,全部用條石錯縫砌築,三柱五檁五間硬山頂城樓及月城的輪廓仍清晰可辨。

位於慈谿市滸山城區的三山所北城門,城牆高3.1米,寬3.8米,進深5米,城門高5米,寬7米,深9米,為三柱五檁五間硬山頂城樓;

周邊遺址

三山所北城門1944年北城門首遭日寇炸塌遺址
現尚存衛城遺址4處,所城遺址6處,司城遺址4處,寨城遺址3處,營汛城址1處,所存遺址多為十字街、城牆、護城河。

烽堠、墩台700餘處,多由2至4個台體組成,其中形制最大的多為主台瞭望台,呈梯台或圓台狀,部分至今留有火燒的痕跡。

鄞州區瞻岐鎮有大嵩所城遺址保留了基本完整的一段城牆,城牆位於鳳凰山上,長700餘米,高7米,厚5米。石塘山烽火台、柴灣山峰火台、穿山烽火台、石門嶺關隘、小清港炮台等遺存。

原載於史料的吊橋、月城、敵樓、警鋪、糧倉、土祠、城隍廟、軍器局、營房、橋樑等內部設施都已不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