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城門之一,位於皇城東牆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在皇城的城門中,最早被拆毀的就是東安門。今僅存遺址,在南、北河沿大街與晨光街之間,兩街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
歷史
皇城東牆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南北走向,原在玉河以西,在正對東華門處設有東安門;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東擴,玉河包入東牆內,在原東安門正東重建城門,為面闊七間之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寬約35米,進深約15米。門內(西)有石拱橋橫跨玉河。官員上朝,皆由此進宮,故此橋俗稱“望恩橋”。永樂間的原東安門,宣德間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里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成一體。直至清末變化不大。東安門大街和東安市場皆因之得名。
1912年,袁世凱為避免南下就任總統,唆使曹錕率北洋軍發動兵變,期間東安門被燒毀。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將東安里門一併拆除,玉河被填平成為南、北河沿大街,東牆址陸續為居民占據,建滿房屋。
2001年開放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建設期間,民房被拆除,在東安門原地發現城門基址,並開闢為露天遺址公園供人參觀。
門釘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相傳東安門的門釘並非九九八十一顆,而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顆。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封建社會認為“9”是陽數(奇數)的極數,被稱為極陽數。超過9,只是零的增加,因此古代常以“9”來突出帝王之位的崇高、神聖。如:紫禁城中的房屋為9999間;重要的大殿面闊九間;角樓的建築結構城九梁十八柱(9的倍數)七十二道脊(9的倍數);外東路南側的九龍壁……皇宮大門的門釘依建築等級規定為縱橫各九路。紫禁城的四個城門中,午門、神武門、西華門的門釘均為縱九橫九,只有東邊的東華門門釘為縱九橫八。
對此,學術界有許多解釋。其一認為清朝從順治帝到隆裕太后,帝後逝世,都是從東華門送殯,進東華門迎靈,按人死為鬼的說法,故稱此門為“鬼門”、“陰門”。清代從東華門出靈的原因據說是明末思宗朱由檢,在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就是從此門逃到煤山自殺的,後來他的靈柩又停在東華門外數日,無人埋葬,因此,清入關後就認為東華門是個很不吉利的門,於是決定由此門出靈柩,並將門釘減至陰數72個(縱九橫八)。另一種觀點認為東華門門釘縱九橫八的格局自明代起即如此,並非清代才改變。事實上,東華門門釘的設計卻與古代的堪輿理論有關,是古人文化心理現象在紫禁城設計中採取逢凶化吉、趨吉避凶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