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即景

《三台即景》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先生於194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九周年紀念日)路過三台勝景時所賦詩作。詩中體現了詩人對發生變化的延安的欣喜、讚美之情和對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心。

作品原文

三台即景
丁丑一月初至延安①,時值頻年內戰後,民物凋敝。七七抗日軍興,因公赴漢,人事羈絆,即未回延。庚辰八月②,再到延安,則城中無房屋,十九皆遭敵機轟毀,市民遷居城外,南北西東,日趨繁盛,蓋人民經濟上無復舊是負擔,政治已得自由,故雖受日寇嚴重損害,仍有此欣欣向榮之象也。偶過《三台勝景》(石碑在延安城東北里許延水東楊家嶺上),感賦長句。
三台勝景偶留鴻③,繚繞山川四望中。
處處秋初常集雨,年年春後尚多風。
肆陳雜貨殊方產④,人住懸崖曲徑通。
城郭舊容雖已毀,黎民蘇息樂和衷⑤。

作品注釋

①丁丑:公元1937年。
②庚辰:公元1940年
③留鴻:留鴻所留下的爪印,喻指人的足跡。詩中的意思是說詩人曾經到過這個地方。
④肆:商店。
⑤和衷:和睦同心。這裡是和衷共濟的意思,即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作品賞析

詩人董必武已經幾年沒有回過延安了,這一次返回延安,欣喜的看了到延安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連年戰亂,民物凋敝;此番在來延安,雖然舊城被敵機轟炸,但延安城的四周卻日趨繁盛,頗有欣欣向榮之氣。詩人登臨“三台勝景”,不禁觸發了他欣喜的情懷與濃郁的詩性。
詩人對正在發生變化的延安的欣喜、讚美之情,是寄寓在對“三台勝景”的自然、質樸的描繪之中的。映入詩人眼帘的,是繚繞的山川,初秋的雨水和秋後多風的氣候,這些都是詩人所熟悉和留戀的。山川風光依舊,而人事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肆陳雜貨殊方產,人住懸崖曲徑通。”琳琅滿目的陳列在商店裡的商品都是延安的地方特產,人們居住在懸崖窯洞中,也別有一種幽靜淡泊的情趣。而尤其令詩人興奮的是,透過“物豐人和”的現象,發現了解放區人民創造力的復甦與和衷共濟、戰勝困難的偉大革命精神。這才是延安解放區所發生的最深刻、最本質的變化。“城郭舊容雖已毀,黎民蘇息樂和衷。”舊的城郭被敵人的戰機轟毀了,但新的、更加堅固的城郭——生機勃勃的創造力與和衷共濟的精神,卻從人們的心底建築起來了。詩人的驚喜、讚美之情流露在平實卻是深沉的詩句之中。
該詩不僅語言自然、質樸,而且音律、節奏輕快、明麗,抒發了詩人闊別延安後,再次歸來時對延安變化的欣喜情懷。

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