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奮鬥與思考

七十年奮鬥與思考

《七十年奮鬥與思考》,作者薄一波,由中共黨史出版社於2008年01月出版。描述的是1925年到1995年這七十年中,我在黨的領導下所經歷的鬥爭實踐,由此撫今追昔,對其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問題、歷史人物和歷史經驗所引起的思索。故定名為《七年奮鬥與思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自傳性的書,主要是寫1925年到1995年這七十年中,我在黨的領導下所經歷的鬥爭實踐,由此撫今追昔,對其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問題、歷史人物和歷史經驗所引起的思索。故定名為《七年奮鬥與思考》。
本卷《戰爭歲月》,是寫作者從1925年入黨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經歷。其中記述了這個農家子弟,如何在這種社會思潮的激烈鬥爭中,選擇了對馬列主義的信仰;如保在學生、工人、農民運動中經受磨鍊;如何在十年內戰的白區工作中,經歷艱難曲折的鬥爭和幾次被捕入獄,如何在抗日的新形勢下,與山西地方實力派閻錫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如何在中國的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中,在晉冀魯豫戰略區和華北局的工作崗位上,在實現推翻蔣家王朝、迎接新中國的誕生而努力奮鬥,讀者從中可以看到,中國革命的勝利確實來之不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毛澤東同志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的一代偉人和眾多的開國無勛,留給我們的寶貴功業和精神財富,應該世代相傳,發揚光大,以激勵全國人民繼續奮發圖強,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繁榮昌盛,永遠以自己獨有的雄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目錄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一 我的家庭
童年軼事
三 到省會太原讀書
第二章 在大革命期間
一 投身學生運動,參加中國共產黨
二 國師成了太原一個重要革命陣地
三 四一二政變以後
第三章 白區工作的艱辛與曲折
一 開始做黨的地下工作
二 在天津憲兵司令部里
三 唐山兵變流產
四 津門被捕和入獄
五 奉命組織平漢線北段兵變
六 參加反對北方緊急會議籌備處的鬥爭
七 平定兵變前夕的太原之行
八 在北平再次被捕
第四章 在北平草嵐子監獄中的鬥爭
一 建立黨支部,制定獄中鬥爭的總方針
二 全體政治犯的兩次統一行動
三 決不“反省”
四 獄中黨內兩條路線的鬥爭
五 爭取看守班長和管理員
六 “審查”與反“審查”
七 反虐待與絕食鬥爭
八 把監獄變成學習馬列主義的學校
九 憲兵三團特務混入景德鎮,死神與我們擦肩而過
十 在日寇進逼關頭,由黨營救出獄
十一 對十年百區工作的幾點看法
第五章 與山西地方實力派閻錫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統一戰線
一、站穩腳跟,改組犧盟會,開展民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
(一)應閻錫山之邀回山西
(二)“約法三章”
(三)接辦、改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
(四)村政協助員與國民兵軍教導團
(五)軍政訓練與民訓幹部團
……
第六章 從敵後抗日根據到延安
第七章 在晉冀魯豫邊區
第八章 主持華北局工作

書摘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我生於1908年2月6日(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正月初五)同年11月,光緒帝(清德宗載湉)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三年後亦即1911年,武昌革命成功,推翻了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封建帝制。但好景不長,隨之而來的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軍閥混戰綿延不絕。另一方面則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我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一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度過的。
一、我的家庭
1943年11月初,我去了延安。這是我入黨以來第一次到中央。翌日毛澤東同志約我談話,我同他也是第一次見面。談話開頭,他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山西省定襄縣。他說:“漢文帝的母親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漢文帝曾被立為代王,建都在你們山西的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薄注)。”聽了這席話,引起了我研究薄姓來歷的興趣。但因為忙,一直未能如願。直到半個世紀後,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又想起了這件事。經有關專家介紹,翻了翻《元和姓纂》之類的書,才了解到薄姓原來是殷商的一支,周武王滅紂後,徙之於亳(今安徽毫縣),以地名為氏。毫薄音同,後來就寫作薄。《呂氏春秋》提到過一個衛人薄疑,大概是最早見於典籍的薄姓人了。漢高祖有薄姬,文帝即位後尊為太后。她的弟弟薄昭曾任車騎將軍,封軹侯,後來因為殺了文帝派來的使者,被迫自殺了。我小時侯聽老人們說,薄家的一個祖先在福建省當過巡撫或知府一類的官,芳蘭鎮薄家的宗祠里供有他的織錦繡像,薄家子弟娶親時,都要從宗祠里把他的繡像請出來燒香叩拜。解放後,有一次我到福建考察,曾粗略地翻了翻《福建通志》。那時毛主席有個指示,到外地考察、調查工作的同志,都要砉一看當地的地方志,以便了解那裡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我在翻閱《福建通志》的時候,想起了家鄉老人的這番話,順便找了一下,卻沒有找到姓薄的。
我家祖祖輩輩務農。原籍芳蘭鎮。芳蘭是個大鎮,劉、薄兩家是大姓。鎮上共有2000多戶人家,人多地少,謀生不易。到我高祖父時,立足不住了,於1827年(道光七年)舉家遷到了離芳蘭鎮十五里的張家莊。
張家莊是個小山村,地多人少,高祖父買了十多畝坡地,後來我曾祖父弟兄二人,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我祖父母死後,由伯父管家。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