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85年10月11日 出生於安徽阜陽。
1904—908年 就讀於南京江南高等學校。
1909—1910年 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化學系。
1911—1916年 再讀於倫敦大學化學系,1914年獲榮譽科學學士稱號。
1912年 在倫敦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為該社發起人之一。
1917—1918年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化學教授。
1919—1927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7—1930年 東北大學化學系教授。
1931—1933年 安徽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4—1935年 蘇州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
1937—1945年 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師院及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2年 被選為中國化學會桂林分會首屆理事會理事。
1944—45年 被選為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十二屆理事會理事,並於
1947—1948年 被選為第十四屆、十五屆理事會監事。
1946—1956年 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1956年退休。
1978年9月20日 病逝於杭州。
技術成就
編寫中國第一部世界化學通史
丁緒賢早在“五四”運動時期就認識到研究自然科學史,是提倡科學、改進教學的有力措施。因此他像中國化學家王進、張子高等一樣,早在70年前便致力於化學史研究。丁緒賢主要側重研究世界化學通史,是中國開展世界化學史系統研究的第一位學者。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理化雜誌》創刊號上發表《化學家普力司萊傳》一文,對發現氧氣做過傑出貢獻的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首先在中國作了全面介紹普里斯特利具有民主思想,因同情美國獨立運動而受迫害,後遷居美國。丁緒賢撰寫此文意在宣揚“五四”運動提出的科學、民主的革命主張。1919年丁緒賢被北京大學總長蔡元培聘為該校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丁緒賢是主張在大學將科學史列為教學內容的少數有眼光的教育家之一。他高度評價科學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並在北京大學講授化學的同時,兼設化學史課程。在緊張教學及系務活動後,經常去圖書館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編寫化學史講義。
1919年丁緒賢在《北京大學月刊》創刊號發表《有機化學史》長篇譯作,首次介紹有機化學這門19世紀興起的新興學科的發展史,創譯許多化學史專有名詞。在此後,他自編化學史教材,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幾次修改文稿後,於192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題為《化學史通考》,列為《北京大學叢書》第11種。這是丁緒賢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化學史書籍。此書出版為國內開展世界化學史研究打下基礎。直到80年代,這本書是這方面唯一有參考價值的學術專著。全書共7編24章,約40萬字。前6編為斷代化學通史,第7編為特別化學史,包括實驗化學及工業化學2章。此書按下列體例寫成:①“年代和門類互為綱目”;②“插入名人傳記於有特別關係之處”;③“以概論和批評助學者的思想和記憶,而以原文、表冊和史料為根據或參考”。這與英國學派編著體例是一致的。內容全面,材料豐富,圖文並茂,結構嚴謹,敘事生動,史論結合,確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
《化學史通考》將化學史斷代為:①上古時代(遠古至公元500年);②中古時代,下分點金(公元300—1500年)、製藥(公元1500—1700年)及燃素(公元1700—1770年)三個階段;③近世時代,下分第一(公元1770—1800)、第二(1800—1860年)及第三(公元1860—1900年)三個階段;④最近時代(公元1900—1920年)。這種分期斷代是正確的,符合化學自身發展實際。丁緒賢於1925年談研究化學史的意義時寫道:“可見化學史的範圍、性質和目的,是將全部化學合攏起來,算一個通盤籌算的賬目,也是將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的化學思想和觀察的成功和失敗、影響和趨勢導出一種條理,訂出一種沿革,證出一種因果,使大家可以比較,可以批評,可以推測,可以激發而興起。觀往知來,志在千秋,正是一般史詔我之事,難道化學史獨能例外?所以化學史者是極活動的、極有趣的,而且是極有重要關係的。”這些話確實言之有理。丁緒賢認為學習化學史有下列益處:①打破狹窄專業局限,能統觀化學全局、擴充視野;②養成觀察問題的發展觀點及正確歷史觀;③從根本上給人以訓練,提供化學知識基礎;④從前人成敗中取得借鑑、觀往知來。他對化學史重要性的認識頗有見地。因此在他影響下,國內一些高等院校也一度開設化學史課。《化學通史考》從而成為化學界教研及自學的參考文獻。培育了不少對愛好化學史的學者,也受到國際上的關注。這是丁緒賢對科學事業做出的第一個獨到貢獻。
1927年丁緒賢受聘為東北大學化學系教授,時該校由張學良任校長,與丁緒賢共事者有另一位著名化學家莊長恭及史學大師王國維等,“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丁緒賢南下任安徽大學及東吳大學理學院院長,當時陳淑任蘇州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全家遂遷往水城。鑒於《化學史通考》初版早已售罄,許多人慾購無從,於是上海商務印書館約以再版。清樣排出後,值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書館遭劫,所有書稿同付劫灰,使再版難以實現。在此困難情況下,丁緒賢於1934—1935年在東吳大學任教之餘再版增訂,1936年方由商務出版。第二版增補庫珀(A.S.Couper)、邁爾(V.Meyer)、拜耳(A.Bayer)及埃爾利希(P.Ehrlich)等人傳記,加寫電離學說最新發展、20世紀最新元素及中子、電子的發現,以及原子結構理論等,將原來人物照片由40幅增至80幅。這體現丁緒賢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的嚴謹治學精神。《化學史通考》第二版還增添主題索引及中外文人名對照表,使讀者便於檢索,為中國科學史著作設索引開創先例。從該書中既可了解各歷史階段化學發展總的輪廓,更可知每人、每事細微末節,史料之富為一時之甲,他本擬於1936年再版後,復推出第三版,補寫中國化學史及所授分析化學歷史。但戰時時局動盪,以致未能實現計畫,他深以為憾。幸而此工作後由張子高、李喬苹、袁翰青及曹元宇等完成。
革新中國半微量定性分析
戰爭環境迫使丁緒賢在1937至1945年期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專著再版後,便離華東而轉移至西南,先後於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師院(雲南征江),最後至浙江大學(貴州湄潭)任化學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隨浙大返回杭州直到逝世。他大半生輾轉了大半箇中國,在多所大學任化學教授、系主任及理學院院長等職,是有數十年教學經驗的化學家。他主要講授分析化學及化學史。在舊中國他不慕名利,晝間授課、指導實驗,夜間編講義、備教案、批作業。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熱心為祖國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學人才。這是他對中國科學事業的另一貢獻。
作為化學家,丁緒賢在分析化學領域內很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及先進分析方法、分析儀器和分析試劑的採用。在這方面他同樣做出應有的貢獻。過去中國科研、教學及生產部門多沿用傳統常量分析,耗去不少時間、人力及財力,而國外則已發展半微量分析新技術。為使中國分析化學迎頭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丁緒賢最早在國內倡導並推廣使用半微量定性分析法。然而那時國內尚無現成的文獻與儀器,於是他將恩格爾德(E.C.Engelder)等著的《半微量定性分析》(Semi-Micro Qualirative Analysis)一書譯成中文,1947年出版。又將霍布金等著《試驗金屬及酸根用有機試劑》(Organic Reagents for Metals and Certain Acid Radicals)一書譯成中文,於1949年出版。為將半微量分析化學技術引入中國,丁緒賢於1948年令其留美的次子丁光生自費購回一套半微量定性分析儀器及有機試劑共1500件,全部贈送浙江大學化學系。他親手用這套儀器、試劑做半微量定性分析,培養年輕人掌握這套技術。取得實際經驗後,再向國內各地推廣。他在國內最早提出在定性分析中使用硫代乙醯胺代替硫化氫。按傳統方法,做此分析時必用有毒有臭的硫化氫氣體,有害操作人員,也污染環境。自丁緒賢發表《硫代乙醯胺的製備及其在半微量分析中的套用》論文後,各地皆仿效此法,並且編入大專院校教材之中,從此,中國定性分析廢除了傳統舊法,既提高工效,又操作安全。丁緒賢是中國半微量分析化學的倡導者和革新家之一。他在助手協助下完成的《銅組分析的簡化法和銅砷組中鉍、鉛、銅及鎘的快速分析法》等研究,均有實際意義。
丁緒賢長期生活於舊中國,飽嘗國弱民貧及外強欺凌之辛酸,為人剛直不阿,有民族氣節。他從不奉迎權貴,多年過著清貧教師生活,安貧樂道。花甲之後喜迎新中國誕生,決心為國家再做貢獻。自1949年起,丁緒賢一直任教於浙江大學,講授分析化學,從事科學研究。雖然年事已高,仍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54年他七旬時賦《回響總理號召》七律一首:“一年容易又新春,爭取同為百歲人。五十知非猶未晚,耋齡還待認前塵。”更步南宋詞人辛棄疾《破陣子》原韻填詞:“俯首為牛莫笑,昂頭躍馬皆驚。但為國家天下事,怎管生前身後名?!憑它白窰生。”這些都反映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教學實踐中,丁緒賢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重視實驗教學,提倡講堂示範,親自設計、製作各種掛圖。他工作負責,誨人不倦。年逾古稀仍指導學生做實驗。1956年退休後仍指導完成多項課題研究。他歷任浙江省化學會副理事長、省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顧問等職,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78年9月20日,這位94歲高齡的化學家因病辭世。遺囑中表示將遺體供醫學界研究,然後將骨灰撒於錢塘江內。這是他最後一次將自己獻給科學事業的舉動。他遺留的化學、化學史及詩詞手稿,均以小楷毛筆手書。他的藏書已捐贈給浙江大學。他一生兩袖清風,留給後世的財富是他的事業、著作和更可貴的高尚精神。
主要論著
1 丁緒賢.化學家普力司萊傳.理化雜誌,1919,5(1):113118.
2 丁緒賢.化學史通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25;第二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 丁緒賢譯.半微量定性分析.第一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4 丁緒賢譯.試驗金屬及酸根用有機試劑.上海:中國圖書儀器公司,1949.
5 丁緒賢等.硫代乙醯胺的製備和它在半微量定性分析中的套用.化學通報,1956,(3):27—36.
6 丁緒賢等.銅組分析的簡化法和銅砷組中鉍、鉛及鎘的快速分析法.化學世界,1958,13(5):201—204.
7 丁緒賢等.健那綠作為亞錫和高汞的特效試劑.科學通報,1959,(3):93.浙江大學學報,1959,(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