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就
幾十年來,先後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了《我與頑童》、《國小語文讀寫結合法》、《小學生記敘文讀寫結合學習法》、《小學生記敘文讀寫結合系列訓練法》、《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教例與經驗》、《丁有寬國小語文讀寫結合法》、《國小語文讀寫同步系列訓練》等110本上千萬字的著述,編寫了五、六年制兩套國小語文教材,被國家教育部審定為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科書。全國現有28省、市的5650所學校、15500個教學班52萬學生,正使用他主編的教材。海外有10多個國家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跟丁老師建立了科研交流。
教學貢獻
他,被譽為“中國傳統教育的現代奇葩”。
他被鄧小平同志讚譽為“打不死的國小教師”。
早在1998年,全國就有28個省、市的5650所學校、15500個教學班參與他的教改實驗,52萬學生使用他主編的教材。
他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家成長叢書》中惟一一位農村國小教師。
半個世紀以來,除了“勞改”那段特殊的歷史歲月,丁有寬老師一直在廣東省潮安縣浮洋鎮六聯國小。通常情況下,每天清晨五點半左右,他就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經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沒有雙休日,沒有節假日。忙得實在太累了,他就走到走廊,朝面向校園的窗外一望:活蹦亂跳的小學生,正在打球、做操、嬉耍……這時,什麼煩惱、鬱悶、勞累都置之腦後,煙消雲散,他也像重新變成了小孩子一樣,充滿青春的活力
獲得成就
丁有寬這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國小教師,創下中國教壇好幾個“第一”,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他分別於1979年12月、1989年9月兩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是全國中國小教師中第一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是以個人名義主編語文教材獲國家審定通過,並列為與世界各國交流教材的第一位國小老師;他是第一位受省政府通令嘉獎、重獎的國小教師,在全國首開先河;他榮獲國家級和部級榮譽20多項、8枚金質獎章,立大功三次。規格之高,獎項之多,範圍之廣,實屬少見。還先後受到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讚揚。
教學理念
丁老師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任教於農村。半個世紀以來,他為了破除“農村孩子又蠻又笨,難於教好”的傳統觀念,尋求讓農村孩子聰明起來的途徑,不管是逆境還是順境,一直堅持進行“教書育人,轉化差生”和“讀寫結合,教材教法”兩項教育科研的實驗和研究。在長期的教育實驗中,先後轉變了22個差班為先進班,轉變近300名差生為優生,形成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心是根,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體,偏愛差生”的教育觀點。創立了獨具一格的“讀寫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訓練,整體結合”的綜合訓練型教學新體系。
主要論著
《我與頑童》、《國小語文讀寫結合法》。
相關事件
讓農村孩子健康成長
1951年秋天,20歲的丁有寬來到六聯國小任教,一乾就近半個世紀。這個由潮安縣浮洋區6個自然村合辦的村小,當時只有六十多名學生。
到校的第一天,丁有寬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上課時,有的學生在教室的通道里走來走去,幾個男孩竟然拽著上課的女老師畫黑臉、揪耳朵取樂。
學校的現狀讓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丁有寬感到不安和痛心:難道農村孩子真的就是又蠻又笨“愚人不可教”?難道作為一名教師就可以用一句“難教”放棄對學生的教育?思索中,一種質樸、強烈的責任感油然而升:自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不能厭惡農村,一定要讓農村孩子也健康成長。
學校一開始就交給年富力強的丁有寬一個五年級亂班,並任命他為教導主任。為了當好一名合格的教師,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點著油燈鑽研馬卡連柯的教育理論,課餘時間還坐幾小時車到潮州市韓山師範學校去聽《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課。提高自己的同時,丁有寬根據學校的具體狀況制定了“結合實際,為農村服務”的教學思路。農村文盲多沒有能力讀報,他就組織學生利用早讀課分組到附近各個村莊充當義務讀報員;村民們不會寫字,他就利用星期日帶學生們到農民家裡,聽農民訴苦,為農民寫苦難史……就這樣,學校辦到了田間地頭,直接為農民服務。
“在教書育人這口深井中,我找到了兩個自己為之終生開拓的泉眼——轉化頑童與語文教改。”近半個世紀後,丁有寬老師回憶起初為人師的歷程,依然飽含深情。
丁有寬到六聯國小僅一年時間,所任教班級學生不僅全部升上了國中,成績還名列全縣前茅。第二年,六聯國小的學生一下子從六十多人發展到三百多人。
1955年,六聯國小被確定為縣、區重點國小,評為縣先進單位,丁有寬本人也被評為縣先進教師,他親身體會寫出的《農村孩子也能健康成長》等教改經驗文章在全縣國小開始推廣。從此,丁有寬踏上了漫漫、艱辛的教改之路。
打不死的國小教師
1957年深秋的一天,正在致力推進農村教學改革的丁有寬因為說了幾句真心話,被打成“右派”。一夜之間,他被剝奪了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權利。
被戴上“右派”帽子的丁有寬從課堂被趕到了採石場。每天,都要挑十餘次200斤重的石頭。儘管勞改期間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十分惡劣,但每天晚上丁有寬都借著微弱的燈光整理教育故事,匯集成了一本小冊子《教育頑童拾葉》。為了使自己在勞改前實踐了六年的教改實驗不致中斷,他建議原本教數學的妻子改教語文,繼續他的教學改革。
執著的信念支撐著丁有寬在艱難的“反右”和隨後而來的“文革”風暴中挺了過來。1974年,丁有寬被“勞改”釋放,回到了課堂。
那十多年的艱難歲月中,丁有寬為了教改事業,走過了坎坷、曲折的路,嘗盡了人間苦難,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但也換來了豐碩的成果:探索和提煉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面向全體,偏愛差生”等教育思想,完成了“讀寫結合”的初試階段和過渡階段的實驗,先後轉變20個亂班為先進班,轉化了幾百名後進生為優秀生,總結出“練好記敘文的17個基本功”和“尋美作文,練文煉人”的經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教學札記。
1979年12月28日,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的丁有寬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頒獎大會。座談會上,他的發言“我的教改風風雨雨,道路坎坷……”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關注。聽完他坎坷曲折的經歷後,小平同志的一句“打不死的國小教師”,道出了小平同志對一線教師的關懷,也給予丁有寬極大的鼓舞。
他當即暗下決心:“小平同志,您放心,過去身處逆境,我‘打不死’;如今春風來了,我‘吹不倒’!”並給自己約法三章:“立足本職不改行,艱苦奮鬥不特殊,攀登科研不畏難。”當時已年過半百的丁有寬,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樹起農村教改一面旗
有人說,對丁有寬來說,教改是一種“以血為墨”的生命需求。為了給專程來聽教改試驗課的外縣老師上課,他未能及時回家送生病的孩子去醫院,永遠失去了第一個孩子;為了專心繼續搞教改實驗,當孩子們失去母親時,他將年幼的孩子送給他人寄養;為了趕在國慶35周年時將總結自己教改實驗的書寫出向國慶獻禮,他白天黑夜地寫,結果,眼睛一度失明……這位質樸的農村國小教師嘔心瀝血,歷經磨難,半個世紀如一日,致力於“教書育人,轉化差生”和“讀寫結合系列訓練”兩項教育科研實踐,形成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思想,創立了獨具一格的“讀寫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訓練、整體型訓練教學體系”。
1999年,在第二屆“全國丁有寬教材教法研討會”上,時任全國國小語文學會理事長高惠瑩稱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教學經驗為:“高遠的境界、執著的追求、科學的依據、突出的貢獻。”她認為,丁有寬的教改經驗不僅是廣東教育的一面旗幟,而且是全國國小語文教改的一面旗幟。
早在第二屆“全國丁有寬教材教法研討會”召開前後,全國就有28個省、市的5650所學校、15500個教學班共52萬學生,全部使用丁有寬主編的教材。
“愛心是根,科研是本”。現年77歲的丁有寬老師仍策馬揚鞭追時光。他說,如今恰逢好時光,他要抓緊時間實踐、科研,取得新的成果。
當一輩子國小老師
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丁有寬吃過很多苦。但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身陷逆境;即使碰到挫折,坎坷不斷,他都不離不棄,無怨無悔,一往無前。如今,條件好了,環境變了,年紀老了,但他耕耘不輟,追求不懈,不斷攀登科研的高峰。他不顧年邁,深入課堂,深入學生,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分析交流,思索總結。他發現,當前國小語文教學存在一些通病:變自主、合作、探索學習為自流、合併、空想學習,一些人陷入了新的誤區,名為素質教育,實則輕視提高素質,他為此開出了醫治的“方子”,並將整理成文稿。
“我力求盡一名人民教師的職責,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而政府卻給了我很高的榮譽。”面對諸多榮譽和成績,丁有寬十分謙遜。
這位近80歲的老人最近很忙很累。在廣東省有關部門支持下,他已著手籌劃主編體現丁有寬教育思想300萬字的大型系列叢書。他說,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傳遞給更多人。
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用那潮州味很濃的國語說出一句平平常常的話:“我的幸福,就是一輩子盡力當好了一名農村國小教師。”
社會評價
他,被譽為“中國傳統教育的現代奇葩”。
他被鄧小平同志讚譽為“打不死的國小教師”。
丁有寬以讀寫結合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沒有“花架子”的痕跡,他把時間大量花在學生的“讀寫思”上面,力行“求實”的教風。他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及具體化的“活動心理學”原理。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朱作仁
丁老師經過長期的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改革,創立了“讀寫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訓練,整體結合”綜合訓練型新教學體系,並編寫了體現其特色、可操作的教材和專著。這條路子走對了,值得大家學習和研究。
——原全國國小語文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高惠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