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51年11月生於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江蘇省技術師範學院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南京財經大學、常州大學兼職教授。
1972年考入安徽淮北市文工團任舞美設計。1979年——1981年在安徽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1986年插隊務農,1982年調入常州市文聯工作至今。歷任江蘇常州市文聯組聯部主任、文學藝術研究室主任,常州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作品參加第六、第七、第九屆全國美展及由中國美協舉辦的的多項展覽:2000年“金彩獎·蘭亭獎”美術書法作品展,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中國畫提名展,“藝術風采——全國寫生展”,第五屆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獲銅獎,“抒北京情·圓奧運夢”美術作品展獲優秀作品獎(最高獎),並被奧申委收藏,紀念“黃道周”全國中國畫提名展,2007全國中國畫展,首屆、三屆、四屆、五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並兩次獲得優秀獎(最高獎)。並多次參加過全國性的對外交流展,如:“聯合國‘99世界和平美展”獲國際文化學術銀獎,第三屆加拿大國際水墨邀請展獲銅獎等。國家人事部書畫專業委員會頒發的“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多幅作品被美術館、博物館收藏。連環畫、年畫、宣傳畫多套、幅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及江蘇、安徽、上海、湖北、天津等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四十年的西中繪畫學習。近十年致力於中國畫的探索、創新與實踐,所形成的山水、水鄉、都市三大系列作品,在互補、交融中,形成了具有時代氣息,鮮明個性的繪畫風格。筆墨功底深厚、凝鍊率意、大氣磅礴、物象靈動、極具生命力。詩的意境令人遐想沉醉。作品的學術價值受到畫壇密切關注及廣泛好評。
藝術經歷
主要參展 獲獎作品及重大活動 (均為中國美協及相關全國性展覽) | ||
參展年份 | 參展作品 | 參展名稱 |
1984年 | 《鄉姥姥喜游大觀園》 | 第六屆全國美展 |
1989年 | 《畫龍點睛》 | 第七屆全國美展 |
1990年 | 《大宅門》 | 全國寫生展 |
1991年 | 《萬家歡》 | 第四屆全國年畫展 |
1994年 | 《福滿華堂》 | 第五屆全國年畫展 |
1996年 | 《夜歸》 | 江蘇省美展一等獎 |
1996年 | 《石橋》 | 第三屆全國水彩畫展 |
1997年 | 省文聯提名:尹石、范揚、張友憲、丁德源、胡寧娜、劉紅沛、崔進七人赴皖贛採風團,並在省美術館舉辦《七人採風匯報展》。 | |
1998年 | 《古鎮遺韻》 | 藝術風采——全國寫生作品展 |
1998年 | 《徽居遺韻》 | 全國書畫展 |
1998年 | 《志莊》 | 中亨杯全國書畫展 |
1999年 | 《大紅燈籠》 | 第九屆全國美展 |
1999年 | 被提名參加中國文聯10人採風團赴安徽。 | |
2000年 | 《龍吟千禧慶祥和》 | 第六屆全國年畫展 |
2000年 | 《正月十五鬧元宵》 | 第六屆全國年畫展 |
2001年 | 被提名參加中國美協赴廣西採風創作活動。 | |
2001年 | 應邀擔任“中華世紀壇”中國書畫大展評審委員。 | |
2001年 | 《水鄉之夜》 | 中國近現代書畫展 |
2001年 | 《古城》 | |
2002年 | 《入春一夜雨》 | “抒北京情圓奧運夢”美術書法作品展獲得優秀作品獎,並被奧申委收藏。 |
2002年 | 《曙光》 | 第五屆中國各名族美術作品展獲銅獎 |
2002年 | 《中國當代名家精品集——丁德源國畫集》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出版。 | 紀念陳毅誕辰100周年展覽 |
2002年 | 先後五幅作品捐給中國美協轉希望工程。 | |
2003年 | 《綠到江南》 | |
2003年 | 《黎明悄悄起》 | 入選由國家人事部書畫專業委員會舉辦的全國中國畫展,並獲“當代中國畫傑出人才獎”入編大型畫集。 |
2004年 | 《古韻》 | 應邀參加中澳交流展 |
2004年 | 《歲月》 | 獲金彩獎、蘭亭獎、入選獎。 |
2004年 | 《月是故鄉明》 | 提名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美術作品展 |
2005年 | 《清風》 | 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精品展 |
2006年 | 《山水清音》 | 全國名家作品展 |
2007年 | 《春寒》 | 中國電影百年美術作品展,並獲特別榮譽獎 |
2007年 | 《蒼園》 | 紀念黃道周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獲優秀作品獎 |
2007年 | 《清山秀髮》 | 2007全國中國畫美術作品展 |
2008年 | 《水鄉細雨》、《雲霧山巒》 | 中國當代水墨畫名家邀請展 |
2008年 | 《清泉穿林過》等8件作品 | 文化部、新加坡、加拿大、香港內地交流展 |
2009年 | 《煙雨山巒》 | 天津當代中國畫名家十人邀請展 |
2009年 | 《細雨空濛山色奇》 | 慶祝建國60周年第五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
2010年 | 《桃花園裡》 | 盛世丹青·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 |
2010年 | 被中央電視台《藝術名家》欄目聘請擔任全國20位藝術顧問之一。 | 廣州亞運會當代藝術展 |
學術評價
尚輝: 《美術》雜誌執行主編
江南山水以它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文化內涵在傳統文人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悠久的歷史及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一批在當今畫壇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家。對於如何更好的解讀江南畫家的藝術語言從而在當代為江南畫家予以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丁德源先生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窗。
丁德源的藝術作品以複雜的結構性和強烈的視覺感受力打破了江蘇其他畫家重溫潤簡淨而輕蒼韌厚重的繪畫傾向。他尊重傳統,在繼承傳統筆墨運用方法的同時又將自己對於江南的理解通過寫意方式表達出來。
丁德源作品中的構圖方式具有其鮮明的獨特性。這和我們看到的明清時期文人畫中的三段式的構圖方式有所不同。他將江南雨景拉的很近,造成一種構圖上的突出感,同時通過墨塊來處理煙雨和建築的關係。他注重表現自己的直覺經驗,打破了原本看到的白牆和黑瓦之間清晰的界限。他強調對自己的感受經驗進行真實性的呈現,以獨特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江南水鄉的理解。
在筆墨上,丁德源在“潤”的同時講求“蒼”,追求畫面的厚重感,尤其在筆墨的表現上,除了中鋒用筆和草書的灑脫之外,還在畫面中多處運用了積墨畫法來增加畫面表現的厚度。有的畫他傾向於將整個畫面的構圖經營得誇張而突兀,而不是通常在表現江南水鄉時常用的靈巧別致、曲徑通幽的構圖方式。
孫克: 中國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對於丁德源先生的作品,不能單純地以中國傳統的觀念來解讀,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他的作品在中西方藝術結合方面的探索與突破。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筆墨的運用上含有西方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意味而沒有受到傳統用筆用墨規範的束縛。如他的“異域風情”系列作品,在運用中國傳統的筆墨表現西方建築、風景的同時還具有西畫較強的造型結構;又如他所畫的江南門樓,在處理過程中足見其素描寫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成熟。
丁德源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強烈而飽滿的激情,使得他的作品在觀者眼中並沒有溫文儒雅的收縮感而是一種完全開放的狀態。他的畫面破除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程式,而是採用大膽的行筆,恣肆的疊加。他的用筆不完全是中國傳統式的筆墨而吸收了油畫層層渲染的方式。
他在作品中還強調用墨層次的豐富性。中國畫中墨色的變化是極其豐富而難以把握的,近現代尤其是黃賓虹以後,對於墨色的研究已經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而丁德源在淡墨層次的體會和把握上無疑具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這也體現他在中國傳統筆墨方面的深厚功力。
陳醉: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從丁德源的作品中,我感受在此可以將他的作品歸納為以下三種表達形式:一、較好的運用西方繪畫中的素描、色彩甚至焦點透視方法,側重於直觀感受的表達,如“異域風情”系列。二、完全按照傳統中國畫的方式方法,如花鳥題材作品。三、兩者相互糅合借鑑,在傳統水墨的意韻中包含準確的素描寫生,如《歲月》、《水鄉系列》中的門樓。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第一種形式是我更加喜歡也是畫家更為自如熟練的表達形式。和畫家出現的第三種及第二種的表現形式,說明畫家其多樣的創作風貌體現出他積極的探索精神。
古代文人對於江南的描寫多強調筆墨趣味以及畫面的清麗灑脫,而丁德源的題材作品展現他的才情和浪漫,山水作品則給人以厚重蒼茫之感。作品都較為豐富耐看。他是江南人,有的作品卻畫出了北方畫家的感受。
王鏞: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第一,我認為丁德源先生作品的整個或者說主體傾向應該歸納到現代,屬於中國現代水墨山水這個範疇。他的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現代感,而這種現代感主要來自於畫家突出的個性。在他的作品裡則呈現一部分山水畫更顯凝重沉鬱、厚重蒼老。而究其原因,這種更似北派畫風的表現形式與畫家的性格應該有莫大關係。第二,我認為這種畫風的形成還與畫家的個人經歷有關係。他以前從事舞台美術工作,所以他的畫講究大的視覺效果。從題材選擇上來講,我比較欣賞他的“迷幻都市”系列,這一題材作品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尤其是江南山水畫的重要突破。江南的現代城市化要不要表現,怎么表現,成為一個需要被關注的問題。
這種對當代都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個性在畫面中的表達是難能可貴的,但在表現形式上,在這一點上可以更多吸收傳統筆墨的精髓,借鑑當代山水畫家筆墨悠長的特點。
陳維亞: 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
70年代德源先生考進的淮北文工團任舞美設計,我經常跟著他,看他畫人物、速寫、素描、色彩,艱苦、單純的執著學習及良好心態讓他一路走來。
我們今天看他的這些畫,就能感到他的內心世界很豐富,同時又很細膩,他在這些濃墨重彩潑墨之中,他又點綴到恰到好處,點綴他自己心中的那點色彩。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在我過去的印象中,談到江南大多是秀氣溫潤,小橋流水。看了丁德源的作品以後,給人感覺則是蒼茫渾厚,反而更多地帶有北方氣質,充滿動勢和張力。我的思考是,畫家是不是在描繪江南在溫潤靈秀、小橋流水背後的一些東西?
從丁德源的個人經歷來看,他青年時期從事舞台美術,繪畫的學習可能拘泥於一件事物、一個形象、一種題材,但舞台場景則強調視域寬闊,也可能在這個基礎上還有畫家個人的思考以及氣質性格的結合,所以才產生了這樣的作品面貌。第二個感受,是在丁德源的畫面的背後能感受到在他胸中燃燒的激情,這種創作激情能夠時時存在於藝術家的作品中是十分可貴的。通過大量的作品也能反映出畫家在創作道路上的孜孜不倦。第三點,通過了解我知道丁德源真正從事山水畫創作是近十幾年的時間,從他的畫面中能看到畫家還正在探索,在找主題性的東西,不是題材的主題而是繪畫語言的主題。
中國畫就要通過長期的摸索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藝術不是科學,藝術是積累,檢驗藝術價值的是最後的成就。
馬鴻增: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
我對丁德源先生的作品有兩大印象,一是元氣淋漓,二是水墨淋漓。他的山水題材是以“氣勢”為主的,水鄉題材是以“氣韻”為主的,都市題材是以“氣象”為主,都貫穿了一個“氣”字。
我認為要把他的特長更好地發揮出來,其優勢在於畫面中的張力和氣勢,也就是一種動感。三種題材里都充滿強烈的運動感。江蘇的作品大多韻味很足但缺少張力,所以在展覽上無法從風格多樣的眾多作品中跳出來,造成強烈的視覺感受力。而丁德源將江蘇畫家張力不足的問題很好的解決了,他吸取了北派風格也吸收了西方的造型特徵以及現代繪畫的表現形式,怎么樣把江蘇繪畫固有的精華部分保留下來將是他今後面臨的需要研究的。
劉龍庭: 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
中國畫有悠久的歷史,但現在畫家畫的很陳舊,讓人看了昏昏欲睡。丁德源先生的畫我感覺到有一種朝氣,有一種青春活力,有一種發展的空間。大自然中存在的東西通過描摹畫出來,大自然中不存在的東西可以用想像,通過筆墨技巧來表達,優秀的作品要有藝術獨創性、概括性。丁德源的繪畫題材包含國外寫生、現代都市、江南水鄉等豐富內容,表現形式包括傳統的、現代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中國畫發展到當代,正需要藝術題材和藝術語言的不斷深入探索,這樣的作品才有發展空間和時代感。丁德源就是這樣一位勇於探索、並取得很大成功的畫家。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達的成像技術將具象繪畫遠遠拋在身後。我認為具象繪畫遜於抽象。中國的水墨畫加上中國的書法技巧,再伴以詩詞意韻,在世界上可以說獨樹一幟,不懼與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相媲美。
鄭工: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
丁德源先生是中國當代畫壇上善於探索,勇於探索的畫家。這種探索精神來源於畫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和對自身的定位。丁德源的作品從自然山水轉到現代都市,這是題材的轉換,而畫家在題材轉換過程中的思考點在哪裡?對於山川河流,我們能夠感受到自然的恆定,以這一基本點聚集了中國山水畫長時間發展所沉澱的筆墨經驗。這種傳統很豐厚,其最重要的一點是其中有時間的恆定性。丁德源的山水中也有這種恆定的東西,一種宏大而深沉的氣魄在其中擴展。而他的“域外風情”和“迷幻都市”系列則生髮出與前者不同的效果,時間在畫裡出現了變化,他通過表現星光、燈光等虛幻的事物將展示性的東西凸顯出來,逐漸消減恆定對象帶來的審美體驗。
從丁德源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他對於用墨的關注要強於用筆,我認為畫家可能在筆墨和造型關係上注意到一個“形質”關係。比如他的定位是山水畫家,卻畫了一系列荷花,在表現荷花筆墨關係和江南小橋流水筆墨關係上,其筆墨關係同荷花的形質問題是統一的,形質關係的提出淡化了表現題材的不同。不管畫的是荷花、木屋,還是自然山川,對象本身的問題在這種筆墨形質結構當中被淡化消解,而強調的是一種筆墨關係。
丁德源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實踐,也提出了其他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如筆墨和色彩的關係問題,筆墨與造型的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在20世紀中國畫的轉型過程中被不斷提及爭論,面對這些問題,丁德源從自身的創作實踐出發,提供了他的解決方案。
王志純:北京畫院研究員
丁德源先生畫具有很鮮明的個人面貌,個性表達痛快淋漓,畫面給人感覺蒼茫厚重且很有力度。他的藝術道路是從西畫一路走來的,從西畫介入中國畫是一個轉變。就其目前的作品來看,每幅都是基於畫家對於景觀的獨特感受而非來自別人的經驗和套路。如他的畫面結構主體還是西畫的結構,畫面層次靠用墨濃淡深淺表達而少有程式化的用筆。這都是值得肯定的且能夠表達他自己的個性的地方。這和他的藝術經歷相關,也是畫家極為珍貴的特質。因為就目前中國畫發展來看,走傳統的路子,從某一家、某一派或者某一個地域走出來的畫家,如何將傳統的程式轉變為自己的直覺感受是非常困難的。藝術家忠實於自己的感受,以自身個性為中心來建構自己的筆墨語言,這是當代中國畫發展的一個最核心的東西。不管從傳統吸收也好還是從域外西畫轉化也好,一件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個性,要有激情,要有感受。
在藝術道路的探索上,我認為要形成自己的語言。從自我感受出發,不斷強化和明確自己的語言,是丁德源的優勢。水鄉門樓的畫法凸顯出他紮實的寫實渲染能力,表現的深度和最終的效果都是不多見的。而在畫面結構層次上的嘗試,使得他筆下的山水有強有力的厚度和濃郁的蒼茫,體現出他對水墨具有深厚的駕馭能力。
楊庚新:《藝術》雜誌執行主編
對於丁德源的作品,我想從畫面的直觀感受來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丁德源的作品是很能夠吸引人的,他能夠把自己的情緒轉化為強烈的視覺感受並傳達給讀者和觀眾,將觀者的情緒迅速地帶入到作品當中。
首先就是這次畫展的題目——意寫江南,這個題目的核心在“意”,“意”反映出中國畫的本質和精髓。是意寫而非實寫,這個主題和畫家的作品很貼切地對應了起來,印證了畫家確實是按照意寫的精神通過自己的直觀感受創作的作品。丁德源的畫反映出他當下的處境,我感覺他是在運動和矛盾狀態向前推進。他沒有定型,沒有太多程式化的束縛,這一點是值得欣賞的。當今中國畫壇不管運用什麼語言,最值得欣賞還是那些能打動人心的作品,這是丁德源最突出特點。他從自己的感覺出發,將傳統的水墨、西畫的造型乃至現代構成的語言吸收借鑑過來。但萬變不離其宗,畫家強調的還是水墨畫的寫意精神,這點非常明確。通過畫面可以看出畫家不局限於筆墨的束縛而更看重對意韻的領悟,對精神的吸收消化。
王平:中國國家畫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20世紀中國繪畫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傳統文人畫,一切進入到中國畫表現裡面來。明清時期的畫家少有借繪畫表現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嚮往。到20世紀這一現象有了個很大轉變,近現代的畫家開始將繪畫作為表現自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中國繪畫在探索過程中,如果守舊繼承是相對容易的,如果是創新,哪怕對一個題材稍微擴展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艱辛。丁德源繪畫的可貴之處是他具有方向感,有自己孜孜探求的目標。方向是關鍵,有了方向即便小步前行仍是進步的發展的。如果沒有方向,像大海裡面的一葉孤舟,只能隨波逐流,這對藝術創作者來說是可悲的。丁德源的作品也體現出他多方面積極努力的嘗試和探索,比如把傳統中國畫意向和現代畫抽象結合,把傳統筆墨和色彩結合,嘗試和挖掘新的題材形式等等。通過今天的展覽,就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探索和方向是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
徐沛君:《中國美術館》雜誌執行副主編
看了這個展覽以後,丁先生的作品給我以下幾點印象。首先這是一位視野開闊的畫家。雖然創作主題是江南山水,但是沒有拘泥某家某派或某種筆法,而是寫自己心中的意向。他的畫沒有固定程式,前人沒有畫過,儘管是明清建築,但當時的畫家沒有把這一題材作為創作主體。描繪水鄉,特別是以水墨形式描繪水鄉是近十幾年才開始的,但是這一類題材的創作還是積累了一定的圖式,甚至形成了某種固定的法式。丁德源顯然自己也發現了,也吸取了前人或者同代人的東西,儘量用筆墨語言表現出來。視野開拓,手法奔放都是他突出的優點。
另外一點,我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他在畫山水的時候把民居置入其中,不是非常準確,但至少這種手法是值得提倡的。現在我們看山水畫中的房屋建築,大多拋開地域限制和建築特點而呈現出雷同的樣式,國畫的不拘小節也使此類問題已成為通病。我認為既然是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就應該尊重客觀現實,師法自然。否則作品中程式化的成分會越來越多。這是丁德源的作品給我兩點強烈的印象。
牟建平:著名評論家
基於這次的展覽,我可以感受到丁德源先生的山水畫中有傳統的成分,畫出新意但又不失中國畫的筆墨,同時帶有西方的構成和色彩特點。早期的作品中能夠看到黃賓虹的影子,在用線上非常講究。他的山水畫融入西方的朦朧意境,將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西合併上走出自己的一條新路。其次,丁德源的江南水鄉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樣。將南派山水的秀麗典雅同北派山水的大氣厚重結合在一起。吳冠中筆下的的江南水鄉秀麗靈動,而丁德源的江南水鄉追求一種大氣、潑辣,在藝術風格上也走出自己的一條新路,這點也很難得。
丁德源的作品中已經完全淡化了山頭樹木,有一種向抽象山水發展的趨勢。這也是山水發展的一個方向。總之,山水畫探索是非常艱難的,我認為在色彩可以進行更深一步地探索,將來會取得更大成績。
趙權利:《美術觀察》雜誌副主編
我從中國畫的概念範疇來談一談我的看法。近幾十年以來,使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也有另一個的繪畫門類,那就是現代水墨。
我認為丁德源的作品,如果命名為水墨畫或者彩墨畫可能更能夠體現出作品的特色。如水墨畫和彩墨畫也使用毛筆、宣紙、墨,但是和中國畫有不同的追求。前者更重視畫面的效果,重視畫家個人情緒的表達。而後者有自己的用筆規範和法度,做畫過程不過份強調畫家的感情激情的抒發,而更多的包含一些理性的東西。從此意義上來說,丁德源作品在筆墨的運用上,雖然使用毛筆但和中國畫傳統的用筆的方法不同。在這方面不受傳統筆法的限制,而注重自己個人情感的抒發。傳統繪畫在物像的造型上,如山石、樹木、房屋,包括荷花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丁德源沒有被這些傳統規範方法所束縛,而是通過探索去創作新的東西。
周旭君:炎黃藝術館執行館長
我想談一談之所以願意為丁德源先生舉辦這次展覽的原因,丁德源先生的作品非常有新意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他能夠拿出新的作品,帶給學術界、北京觀眾關於現代江南水鄉新的視覺體驗,為這樣的作品舉辦展覽也是我們炎黃美術館有責任。更重要的是,我想通過這個展覽給未來的中國美術發展方向打開一個視窗,這是引進這個展覽的宗旨和目的。
對於丁德源作品的理解,除了藝術視覺語言有他自己的個性以外,作為當代的中國畫家,創作回答的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可以有藝術家對現代美術的視覺思考,有一些對社會問題的思想洞察,這點對藝術的未來是重要的。通過我和畫家的溝通,通過他的作品,我覺得他是有自己對當下環境、社會問題的思考的。避免了對山水畫的一種人為的美化和修飾而更追求原始生態的蒼茫的意境。他提出了一些社會問題並用藝術語言來表達。他的水鄉,已經進入現代化階段,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方面的問題。他的水鄉意境看上去清新樸素、安靜靈動。我想他在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嘗試著如何去保留和再現原有水鄉純樸的感覺。當下的生活環境是人們所期盼和嚮往的嗎?我想丁德源在這個問題上同樣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的作品中包含著詩的意境和音樂的節奏感,表達的是一種時代脈搏和大眾的心聲。我認為當代藝術家應該從他的這個角度給予更多深刻的思考。
出版著作
丁德源作品發表集 | ||
出版日期 | 書名 | 作品名稱 |
1992年10月 | 《稅收帶來中國美》 | 《夜歸》 |
1999年8月 | 《常州書畫作品集》 | 《古鎮遺韻》 |
1999年9月 | 《丁德源國畫集》 | 《水鄉之春》、《水鄉秋色》等23幅作品 |
1999年12月 | 《中國名家書畫家》 | 《舟遙輕揚》 |
2000年7月 | 《常州書畫》 | 《都市印象》 |
2000年12月 | 《第二屆南北方中國畫大展》 | 《細雨江南》 |
2001年9月 | 《南北方中國畫大展》 | 《入春一夜雨》 |
2002年11月 | 《江南水鄉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集》 | 《綠到江南》 |
2003年9月 | 《中國名畫家小品集珍》 | 《陵岑聳逸峰》 |
2003年10月 | 《藝術家世界》 | 《陵岑聳逸峰》等4幅作品 |
2004年8月 | 《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 會員中國畫精品展作品集》 | 《月是故鄉明》 |
2004年10月 | 《21世紀亞洲書畫藝術博覽》 | 《山水畫》 |
2004年11月 | 《警民心連心——中國書畫名家精品集》 | 《山水》 |
2004年12月 | 《全國書畫名家提名展作品集》 | 《松聲泉鳴》等2幅作品 |
2006年3月20日 | 《石錦宣博士九軼慶壽書畫集》 | 《春山何似秋山好》 |
2006年5月 | 《亞洲書畫界人物錄》 | 《幽谷鳴泉圖》 |
2006年6月 | 《旅遊時尚.com》 | |
2006年9月 | 《中國文人書畫學術作品選集》 | 《都市之夜》 |
2006年10月 | 《水墨今日 第七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巡迴展作品集》 | 《清泉石上流》等4幅作品 |
2006年12月 | 《美在新江蘇 中國畫作品集2006》 | 《悠悠水鄉情》 |
2007年 | 《今日水墨 第八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 《清泉穿林過》等3幅作品 |
2007年3月 | 《齊魯情 2007年中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 《秋山聽泉》 |
2007年3月 | 《畫家》 | 《歐洲行之一》系列作品10幅 |
2007年3月 | 《2006年江蘇美術家協會展覽畫冊 第三屆江蘇省山水畫展覽作品集》 | 《秋天的風輕輕吹過》 |
2007年4月 | 《石景宜博士百歲開一書畫集》 | 《秋山秋水》 |
2007年5月 | 《水墨本色 2007年中國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 《青山皆秀髮》 |
2007年6月 第一版 | 《中國書畫界100家》 | 《深山問道圖》 |
2007年9月 | 《情滿倉山 當代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 《溪山聽泉》 |
2007年9月 | 《齊魯風 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經典集》 | 《清泉石上流》等4幅作品 |
2007年9月 | 《紀念辛棄疾逝世八百周年全國書畫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 | 《山水》 |
2007年12月 | 《2007年全國中國畫展作品集》 | 《蒼園》 |
2007年12月 | 《2007年當代 中國畫邀請展作品集》 | 《泉落青山》等5幅作品 |
2007年12月 | 《中國當代 書畫家翰墨精品集》 | 《悠悠水鄉情》等3幅作品 |
2008年2月 總第63期 | 《今日書畫》 | 《峽山白瀑布》等5幅作品 |
2008年1月 | 《2007年度中國畫精品清賞專輯》 | 《幽谷泉鳴》 |
2008年1月25日 | 《2007年度中國畫 精品清賞專輯》 | 《幽谷泉鳴》 |
2008第1期 | 《世紀水墨》 | 《溪山聽泉圖》、《山居秋暝》等16幅作品 |
2008年4月 | 《江蘇省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集》 | 《雲飛瀑鳴山澗秋》 |
2008年5月 | 《情系奧運 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藝術邀請展作品集1》 | 《山水》 |
2008年5月 | 《情系奧運——當代中國畫名家小品藝術邀請展作品集》 | 《山水》 |
2008年6月 | 《泰山頌 中國畫名家作品集》 | 《秋水無聲》 |
2008年6月 第一版 | 《水墨夏都2008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集》 | 《細雨》等5幅作品 |
2008年7月 | 《風煙望五津——永遠的新津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集》 | 《秋山秋雨》 |
2008年8月 | 《經典與和諧》 | 《秋闔高至》等3幅作品 |
2008年8月 | 《水墨先鋒首屆全國 實力派畫家學術交流展》 | 《秋山煙雨》 |
2008年9月 總第53期 | 《中華名流》 | 《溪山訪友圖》、《秋山圖》等10幅作品 |
2008年10月 第一版 | 《大漠飛歌》首屆當代 中國畫家名家學術邀請展 | 《愛好江山為寫真》 |
2008年10月 | 《時代風華“園林杯”常州市級機關幹部美術書法攝影作品集》 | 《山水》 |
2008年11月 | 《中國藝苑第一輯》 | 《性愛溪山為寫真》等3幅作品 |
2009年3月 | 《正情與正義 江蘇省書畫名家義捐作品集》 | 《秋山圖》 |
2009年5月2日 | 《中國畫作品展覽圖錄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 “台灣藝術之旅”》 | 《小夜曲》等5幅作品 |
2009年6月 | 《走進泰山——全國著名書畫家邀請展作品集》 | 《煙雨山巒》 |
2009年8月 | 《陝西省圖書館百年館慶書畫作品集》 | 《雲霧山巒》 |
2009年9月 |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展區作品 盛世丹青——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作品集》 | 《山水》 |
2009年11月 | 《新中國60年當代中國畫60家邀請展作品集》 | 《月色初上》等2幅作品 |
2009年12月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 60名中國名畫家邀請展作品集》 | 《水鄉四條屏》 |
2009年第1期 總第29期 | 《中國畫清賞》 | 《月色初上》、《性愛溪山為寫真》等14幅作品 |
2010年 | 《墨花禮讚》 | 《大氣 逸氣 靈氣——丁德源山水畫的特色與探索》 |
2010年1月 | 《全國中青年中國畫邀請展作品集》 | 《秋山圖》等5幅作品 |
2010年2月 總第32期 | 《中國畫清賞》 | 編委:丁德源 |
2011年4月 | 《翰墨盛世名家》 | 《三月江南》、《煙語山巒》等14幅作品 |
《中國書畫2009優秀書畫專題》 | 《江山秋霽圖》、《河漢流雲圖之二》 | |
《江蘇省文化名人藝術資料檔案庫館藏作品(第一輯)》 | 《萬點青翠白雲間》 | |
2011年6月 | 《清風拂雅 中國畫百家扇畫精品集》 | 《江南春早》 |
《雲霧山巒圖》 | ||
《翰墨飄香》慶祝民革成立六十周年中國書畫家優秀作品集 | 《松間聞書聲》 | |
《首屆中國佛教書畫藝術作品展集錦》 | 《泉鳴青山半入雲》 | |
《今日水墨》第九屆 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 《泉鳴秋山》 | |
2011年6月 總第83期 | 《東方藝林》 | 《水鄉之夢》、《吳哥窟印象之七》等8幅作品 |
2011年9月 | 《當代書畫名家 學術邀請展美術作品集》 | 《月色初上》等5幅作品 |
《獻給最可愛的人 大型慈善公益活動 當代江蘇書畫名家 “八一”書畫義拍作品集》 | 《山水清音》 | |
《黃賓虹客居池州詩畫集》 | 《秋浦三首之二》 | |
《第四屆“牡丹杯” 全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 《雲霧山巒》 | |
《書畫歷城》 | 《山水》 | |
《走進泰山》 | 《秋山觀雲圖》 | |
《海內外中國書畫精品展 獲獎作品選(九)》 | 《松間書聲遠》 | |
《環球採風 中國美術名家 日本之旅》 | 《日本之旅》 | |
《人民文摘》 | 《敢言天地是吾師》等4幅作品 | |
第二十五期 | 《文藝家與企業家》 | 《河漢流雲圖》、《江山秋霽圖》等7幅作品 |
《小康崑山 江蘇書畫名家邀請展作品集》 | 《秋山秋水圖》 | |
《今日水墨 第八屆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巡迴展》 | 《清泉穿林過》等3幅作品 |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 第5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精品展作品集》 | 《煙雨山巒》 | |
《第四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作品集》 | 《松間書聲遠》 | |
《風展紅旗如畫 常州市市級機關慶祝建黨八十五周年書畫攝影作品集》 | 《秋山秋水淨無塵》 |
全國巡展
對接時光的隧道
——探究中國畫的傳承、吸收、未來
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重大變革和巨大發展,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對中西方文化強烈碰撞帶來的文化困境,中國畫究竟該如何轉型?路應怎么走?眾多具有文化自覺、夢魂丹青的中國畫藝術家們無疑站在了時代的十字街頭。
丁德源先生卻是站在十字街頭努力探索方向的藝術人群中的一位。出生於藝術世家的丁德源,從小對於藝術耳濡目染,並從年輕的時候便開始涉獵西洋繪畫。從素描造型到油畫水彩、從現實主義到浪漫主義,從印象派到現代派,西方繪畫譜系中諸多風格和流派丁德源都多有研習。然而在藝術生涯的終極目標上,丁德源終究是“夢魂丹青”,將中國畫作為藝術生涯最為重要的創作類型。多年的辛勤耕耘,引西潤中的探索和開拓,為我們奉獻了“山水”、“水鄉”、“都市”三組系列創作。
丁徳源的繪畫作品已經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那種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氣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將傳統的中國畫手法與現代意識相結合,在眾多的畫家中立刻亮出了他獨特的個性與色彩,形成了一個只有他才獨有的一種創作風骨與特色。他筆下的作品體現著自身人格的獨立與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即來源於自然,卻又超越了自然,同時升華了自然,繼承了傳統同時又發揚了傳統,並在許多用筆與氣勢的結合上有了新的突破,這種對於古典山水的現代之筆,匯於時光的隧道,將傳承與吸收,現實與未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他作品無法複製的基本風格,體現了自身山水畫的創作個性與理念。
澎湃的激情是丁德源創作的靈魂,亦夢亦幻,給人的情懷以衝撞,給人以美的沉醉與遐想,將夢的意境融入氣的雄渾迴轉,勢的跌盪起伏之中,令人不自覺地被捲入畫家那深深的氣場和情感漩渦之中而不能自撥。
也許是由於對深厚傳統文化的認知,也許是數年西方繪畫研習的訓練和功底,丁德源先生在面對中國畫現代化轉型的時代難題下,卻顯得舉重若輕,善用它法,手段多樣,風格多變。他的創作,既有師法古人前賢所做積墨山水,又有都市題材的現代水墨,同時還創作出了一批色墨交融的抽象水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用“色”、“水”和“墨”的問題上,不僅具有中國傳統繪畫墨色的層次感,同時具有西方繪畫的光影感,更成為其抽象水墨探索的技術來源。在墨色交融的視界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丁德源先生 “夢魂丹青”的自由、激情與創造。